這5位臨帖高手,臨的比原帖還精神

2020-12-23 騰訊網

臨帖是書法學習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康有為說:「學書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質,無以得其性情也。」可見,不但普通人需要臨帖,就是歷代名家,也少不了效仿古人,練上幾筆。

今天,讓我們通過宋、元、明、清時期六位名家的墨寶,感受一下臨帖的獨特魅力!

原帖:王羲之《聖教序》

臨帖:元代趙孟頫

《聖教序》,唐太宗撰文,

弘福寺僧人懷仁集王羲之字刻碑,

也稱《大唐三藏聖教序》

或《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完美再現了王羲之書法

「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的藝術特徵,

被書法界奉為圭臬。

王羲之《聖教序》(局部)

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臨聖教序》,

書於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

趙氏時年六十歲,

此帖精美流妍,遒勁瀟灑,被譽為「神品」。

趙孟頫《臨聖教序》

原帖:王獻之《廿九日帖》

臨帖:明代祝允明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

少負盛名,才華過人,「小聖」之稱。

《廿九日帖》師古創新,不拘體式,

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和諧,

充分展現了新創「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

世傳「二王」真跡,當推此帖為冠。

王獻之《二十九日帖》

「吳中四才子」之一、明代書法家祝允明,

號枝山,工於書法,名動海內。

他以古自期,

強調「沿晉遊唐,寧守勿失」,

對原帖形貌、神採和章法把握精準,

所臨最為得神。

左:祝允明臨王獻之《二十九日帖》

原帖:顏真卿《爭座位帖》

臨帖:宋代蘇軾

顏真卿《爭座位帖》,

又稱《論座帖》《與郭僕射書》,

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並稱為「行書雙璧」,

與《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合稱「顏書三稿」。

此帖信筆疾書,豪宕盡興,姿態飛動,蒼勁古雅,

受到歷代推崇,堪稱顏氏行草精品。

顏真卿《爭座位帖》

蘇軾是宋代書法尚意代表,

擅長行書、楷書,

取晉、唐、五代諸家之長,

尤其受顏真卿書風影響最深。

其書豐腴跌宕,精微沉著,氣勢奔放,

後世學書,從蘇字中盡窺唐人奧秘。

宋代蘇軾臨顏真卿《爭座位帖》

原帖: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臨帖:清代趙世駿

《雁塔聖教序》,

也稱《慈恩寺聖教序》,

唐代楷書大家褚遂良五十八歲時書,

是書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

此碑瘦硬剛勁,空靈清挺,鉛華綽約,

堪稱褚氏楷書代表作。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局部)

清代書法家趙世駿,

楷書初學鍾、王,晚學褚遂良,幾可亂真。

所臨《雁塔聖教序》,

得褚書「變起伏於鋒杪」之妙,輕靈流美,儀態萬方。

趙世駿臨

原帖:米芾《蜀素帖》

臨帖:清代張照

「宋四家」之一、書法天才米芾,

三十八歲時應好友林希之邀,

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

在蜀素上即興寫詩八首。

此帖飛揚恣肆,神採生動,變化無窮,

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成就了米氏萬世不祧的書壇地位。

米芾《蜀素帖》局部

清代書法家張照,

擅長行、楷,常為乾隆皇帝代筆,

書法先後取法董其昌、顏真卿、米芾,

所臨《蜀素帖》,天骨開張,氣魄渾厚,

米書之雄,可窺一斑。

張照臨米芾《蜀素帖》

聲明: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相關焦點

  • 【龍靈書道】臨帖,如何進行二度創作?
    分析起來,一是頭腦單純,沒有敬畏經典之心而導致臨帖淺膚不到位;二是耍小聰明,藉助於投機取巧的學習方法,得古人用筆之技,失古人用筆之道;三是不知讀帖的重要性,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原帖的精神面貌;四是不研讀書史或不求甚解,導致對傳統書法概念認識膚淺,思維渾濁,觀念偏執等等。
  • 不臨帖的「書法創新」,就是耍流氓!
    書法不臨帖就是耍流氓!你是否正在試圖「強姦」書法?書法學習臨帖、臨古人帖是必經之路,臨帖學書法這是唯一方法。從漢字的最初功能升華到書法層面,所出現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從碑帖中來。那麼有網友就要問了,是不是學習書法不臨帖就寫不好?答案是肯定的。
  • 啟功談臨帖:通臨字帖最不可取,積少成多,堆金積玉方為正途
    曾經有人向啟功先生請教臨帖的方法,啟功先生對此專門進行了詳細答覆:不建議通臨字帖啟功認為,好多人學習書法喜歡通臨字帖,其實這個方法是錯誤的,是不科學的,這樣的臨帖方法會讓人陷入過分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的誤區當中,這樣的臨帖方式我們叫做「抄帖」,就實際效果而言,也和抄書沒有什麼區別,不能將每個字臨摹到位,不能完全領悟每個字的精妙之處
  • 【中國書法臨帖擂臺賽118期】行書臨帖初級賽雲南劉丁豪守擂成功
    本期「書聖故裡·中國臨沂」中國書法臨書大會無人榮登狀元榜。本期評委:張昌軍、梁棟、張閃、何江、漆根子、王衛東、熊秉哲、賴世傑、王崇端、唐懷璞、姜福強、馬亮、林文科本期志願工作者:肖兵、張紹軍本期因未修改比賽專群群暱稱及違反命題要求改變臨帖章法,4人臨帖不予評分。希望引起參賽選手注意,務必遵守比賽相關規則和命題要求。
  • 《曹全碑》讀、臨、創全攻略
    明萬曆初年,該碑在陝西郃陽縣舊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傳碑石斷裂,人們通常所見到的多是斷裂後的拓本。 雖然《曹全碑》秀美,是隸書的代表,但也要注重節奏的變化,在書寫時,要變速行筆,找準發力點,隸書的發力點多在于波畫中,這就要求行筆過程中有提按變化,充分表現隸書的「八分」之美。 3、做到「極像」。
  • 啟功:臨帖沒必要全像
    苟臨之即得真似,則法律必不以籤押為依據矣。——啟功這是啟功的原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臨帖不可能達到「像」的地步,也沒人能達到像的地步。只能是差不多像、或者結構像、局部像而已。如果臨帖就必要達到全像的地步,那法律上自然就不用籤字畫押作為依據了。
  • 選擇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也是個問題,九成宮臨帖第67個缺字「屬」
    楷書小李 九成宮81自殘缺我是楷書小李,今天對《九成宮醴泉銘》81字殘缺中的第67個缺字「屬」字進行臨寫、對比和解析。楷書小李臨帖九成宮原帖現在我們對「屬」進行一個臨寫和解析:在《九成宮醴泉銘》的碑文裡「屬」字只有一個,所以對於同個字來講沒有對比也沒有差異化的處理,「屬」字的大部分已經殘缺,我們只能根據歐陽老先生用筆的特點及其可見的殘餘部分進行了理解
  • 【新年賀禮】如何有效進行書法臨帖
    前幾天有位學友在後臺發了幾張他臨帖的字給我看,並提問了幾個有關法帖的問題,本來我想等到三月份回來時再回復,但這兩天始終心裡掛著此事
  • 繩墨中的逸趣 ——第二屆臨帖展入展作品創作心手記
    這不僅是其理論主張,更是身體力行的夫子自道——有資料記載他早年在郡學讀書,諸生皆痛飲狂歌,詩酒趁年華,而他卻「獨臨《千文》,日以十本為卒」,用力不可謂不勤。兩年裡,我前後通臨十多遍。可能與自己以前養的書寫習慣有些齟齬,我在前期的臨習作品都過於拘謹,起收筆尖削雷同、筆畫粗細一致,整體平淡,未能展現出文徵明小楷富於變化、豐盈多姿的逸趣。於是我改變策略,先是放大臨寫,分析研究點畫、結構;後又按照原大臨寫,注重細節的變化。每臨寫一次都會逐字與原貼對照,對筆畫的粗細、欹側變化、結構安排等問題逐一分析,個別字運用了勾描、摹寫等方法,力求能夠形神兼似。
  • 怎樣正確臨帖?(真想學書法,建議多讀幾遍)​
    1 臨帖是在臨什麼 臨帖是每一個學書法者不可缺的功課,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他說,我們入門學古人的時候,就是把古人的規矩擺在了桌面上,臨帖就是學規矩,而不是別的。
  • 44位通關俠出關!請賜教!
    本人最大的 進步有兩點:一是臨帖由描形畫字進入到書寫狀態;二是可以用書譜中字集字寫一些小冊頁小手札了,儘管很稚嫩。缺點是背臨還沒嘗試,字型結體連斷章法記不住,這也是我今後繼續鞏固的方向。至於感想,很多很多,摘其要有三:其一,蘭亭會是真正稟承書法理想,為學書人提供豐富養料並精心栽培的大花圃;二是張總執和管理員小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辛勤勞動,無以回報!三是自己竟能執筆百日不綴,令我懷疑,這人是我嗎?
  • 寫榜書,是否需要臨帖?臨帖以哪些碑帖為範本較為適宜?
    張建會:寫榜書也是需要臨帖的。在隸書中,我以為選擇漢碑、摩崖刻石為佳,如《開通褒斜道》、《西狹頌》、《楊淮表紀》等漢摩崖刻石都是可以的。曹元偉:要寫好榜書,我認為臨帖是必不可少的。至於臨什麼樣的帖,沒有太多的講究,全憑個人的喜好。古人留下的作品一般都是小字,如何解決用大筆臨小字是首要問題。
  • 這7種訓練方法,專治學書法成效慢,比盲目臨帖強多了
    (4)以非原帖(碑)內容、字、詞、句等填補所遮擋位置。 (5)檢查填補部分筆法、字組、法等因素與原作的相似度。 B帖內容,或以B帖風格臨寫A帖內容;選擇不同書家的作品進行風格轉化練習。
  • 安吉縣第三屆臨帖書法作品展在吳昌碩紀念館展出 
    ,共展出各類臨帖作品72件,展覽時間持續至12月10日。 弘揚書畫藝術 傳承昌碩精神 裴峰安吉縣書法家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吉是昌碩故裡,書畫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弘揚書畫藝術、傳承昌碩精神是每個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 劉洪彪:臨帖要像,古人:形質次之。誰說的對?
    劉洪彪對書法的觀點自有他的主張,尤其是在學習前人的作品時,他強調"不管你臨摹古人誰的作品,必須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臨帖要像'"。對於他所說的這個觀點,網友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像是指哪一個方面像?字形、神韻、法度等?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對"像"的論述,再將它們二者進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