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學友在後臺發了幾張他臨帖的字給我看,並提問了幾個有關法帖的問題,本來我想等到三月份回來時再回復,但這兩天始終心裡掛著此事,總覺得回復的太慢,估計這位學友也會等的很著急。加上他的情況有共通性,所以趁我現在還沒出門,還有寬帶能上網,因此今天儘早寫這篇文章予以表達。
從這位學友的字來看,他的問題出在臨帖不夠仔細,應該對於臨帖這件書法上最重要的事情,採取了通用方式來「傻傻的臨帖」,沒有進行有效且體系化的臨帖流程。現在跟未來必然心炁門太極院的很多學友也都會開始提筆練字,因此乾脆在這篇裡仔細談一下諸羅遁叟自己歸納總結,並且運用於臨帖的流程。
這位學友只是個學習書法四年時間的初學者,因此本篇有關如何臨帖的分享,暫時不談章法、行氣、意境、創作與如何分析字帖等主題,只聚焦討論當你拿到一本法帖時要制定什麼對臨計劃?按照怎樣的流程來臨寫?否則要把如何臨帖的所有內容寫完,恐怕一本500頁以上的書籍都未必能言盡。
首先提醒一下」臨帖「:二字。很多人看到「臨帖」這兩個字,就會自動對位到書法字帖上來,其實這是錯的。如果您學習國畫,拿著一副國畫作品進行一模一樣的抄襲,這也叫臨帖。所以臨帖二字未必僅指於書道而言,此事務必留意。簡單的說,當有人跟您提起臨帖二字,您至少要先確定他說的是書法、繪畫或其他藝術領域?
一、傳統書法訓練之臨帖方式:
學習書法有其規律,而臨帖方式也各有說法,都是正確的。比如:最常被拿來使用的是「四步臨帖法「:
第一步:察。「察」就是觀察,即讀帖的一個過程。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看筆畫的形態。對每個筆畫的長短、粗細、形狀、方向等都要仔細看清楚;二看筆畫之間、偏旁之間的組合、搭配、比例等情況,即把握字形結構。三看筆畫、部件在字格中的具體擺放位置。「察」的這一步功夫切不可輕視,也不要走馬觀花的「看」,要做到對字形成竹在胸。觀察得越仔細就越有利於臨帖。
第二步:寫。「寫」就是把觀察得到的胸中之形再現在紙上。「寫」的目標是:爭取憑記憶將範字「複製」出來。寫時以「像」為最基本的要求。書寫要一氣呵成,筆畫不可重填。思想要高度集中,樹立位置意識,切不可毫無章法胡亂寫一通。初學者,對筆畫少、形體簡單的字,爭取不看範字寫下來;對筆畫多,字形複雜的字,可以邊看邊寫,但熟練以後,爭取憑記憶將字一次性寫出來。
第三步:比。比就是對比、比較。臨寫完一個字之後,不要急於寫第二個,而應該將此字與字帖上的範字進行對比,比較兩個字的形狀、大小、位置和神態上的異同,找到自己臨寫的字與範字之間的差距與不足,從而發現自己臨帖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既為臨寫下一個字做準備,又在比較中提高了自己的眼力。
第四步:改。拿自己的字與範字比較之後,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再以範字為標準,臨寫第二遍,改正第一次臨寫時出現的缺點,這就是「改」。這一步須注意的是:正確的地方要繼續保持,不足的地方要設法改進,不能顧此失彼。
不管哪一種臨帖方式都是正確的,只要仔仔細細的照著做,就能得到巨大的進步,這也是大部分書法老師指導學生使用的方式。
通常學習書法的時候,老師會先給學生指定某一種字體,比如篆隸楷行草,到底哪一種最適合初學者?這又是一個重要問題,此處不發散討論此議題。當選擇完字體後就先開始教基本筆畫,並選擇某些字中含有這些筆畫者,開始在文字中練筆畫。此時老師通常會邊教筆畫邊分析這些字的字形與結構,然後就開始讓學生臨帖,在臨帖的過程中糾正筆畫與字形結構等。
些許時日之後,老師就會開始讓學生臨帖,一般會是「通臨「,也就是從字帖的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開始逐步臨寫。小孩子可能會有」摹「之描紅與對鉤,成人大多直接對臨,然後邊臨帖邊進行指導,再慢慢過渡到章法、創作等指導學習。
這就是大部分書法臨帖的方式,最多就是所謂的通臨跟精臨的差別。但問題是,臨帖難道只有這樣從頭臨到尾?有沒有更有效率、更能吃透一本法帖的流程?
二、諸羅遁叟個人臨帖法:
諸羅遁叟是一個既傳統又不太傳統之人,經常混雜處於「傳統下的獨白「與」獨白下的傳統「之間。因此我給自己設計的臨帖方式既有傳統,也有不傳統的體系化流程味道。此處強調,這只是諸羅遁叟個人的臨帖方式,僅用於分享,書法愛好者如有不同意見或更好的方法,請忽略本文即可。但如果您也能看出如下臨帖方式的價值,那麼或許可以採用諸羅遁叟臨帖法來嘗試用於書道研習。
本文先不談章法與行氣等相對高級的主題,只談如何臨帖的有效流程。諸羅遁叟給自己設計規劃的臨帖流程與順序是如下這樣的,或許適合某些書法愛好者按表操課參考:
1、依照自己的性格與目的,選擇一本合適的法帖;(如果所談主題是如何學好書法,那麼就必須提很多必學的字帖跟學習這些字帖的順序,以後有機會再談此話題)
2、用20天到一個月的時間,密集訓練該字帖相關的基本筆畫。比如:點橫豎撇捺折鉤等等。就學基本筆畫,涉及到文字形態一律不碰;
3、開始臨帖:(這是本文的討論重點,如下展開討論)
A、臨帖之前,先把帖裡所述的內容講什麼搞清楚。我看到太多書法研習者,竟然連自己所寫的字帖內容說什麼都不知道,這實在太離譜。書法除了練字之外,更是練心、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一種文化養成,不要只是為了練字而練字。
B、選擇字帖中6-7個筆畫以內的字來對臨:
書道中運筆原理雖大體相通,但不同書家都有屬於他個人獨特的筆畫書寫風格,甚至相同書家的不同字帖也都有各自的氣韻與運筆方式,並非每本字帖的筆畫都一樣。
請不要按照傳統方式,從第一個字開始對臨。初學者眼力不夠高,不容易對字形結構做清楚的觀察,必須先從筆畫少的字開始。而筆畫少的文字,除了有利於對原本學了一個月的基本筆畫再做強化鞏固外,更對筆力的提升有巨大的幫助。這第一個階段請先對臨筆畫6-7個字以內的文字,把法帖上筆畫較多的文字先跳過去。(如何把單字臨的像,請參照四步臨帖法之教導)
C、對臨獨體字:
什麼叫獨體字?就是沒有偏旁部首,也沒有上下堆疊與外形輪廓包圍的字,比如:巴、心、文等等。
D、上下跟左右結構:
當把字帖中6-7個筆畫跟獨體字都對臨到一定水平後,就可以從頭開始,將字帖中包含上下與左右結構的文字,一一仔細對臨。此時記得碰到已經練過的6-7個筆畫的文字跟獨體字,仍然必須再重複精臨。您可以先臨上下結構,也可以先臨左右結構,更可以上下結構與左右結構按照字帖的順序來臨。而諸羅遁叟本人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先上下再左右。
E、對臨包含所有偏旁部首的文字:
中國文字包含偏旁部首的文字繁多,諸羅遁叟個人的方式並非於字帖中按照順序通臨所有偏旁部首,而是會先把相同偏旁的文字摘取出來對臨。比如「人「字旁的」任、仁、儀、俊「等等,先仔細對臨字帖中每一個相同偏旁部首的文字,再臨另一個部首的文字,比如再臨」木「字旁的」楊、樣、柳、樹「等等,直到逐一將每一個偏旁部首文字精臨完成。提醒一下,」寶「蓋頭的字雖然算是上下結構,但你仍然必須把所有一切寶蓋頭的字再度拿出來作為偏旁部首重新精臨,因為寶蓋頭的間架結構很難掌握。
F、對臨半包圍結構與包圍結構的字:
什麼是半包圍結構:比如:「句、厭、原、莊」等。什麼是包圍結構,比如:「國、圍、固、回、田、園、囫、圇「等。
G、最後再臨上中下、左中右跟筆畫較多難寫的文字:
簡單的講,所有一切筆畫較多,結構形態很複雜的字,一律都算。比如:「龍、變、龜、薇、徽「等等,簡體字裡已經完全看不出他們的複雜筆畫與形態結構,請看截圖。
H、練字別忘練筆畫:
上述臨帖法進行的過程中,別忘了以四步臨帖法的要求仔細觀察。同時請不要每次只是把一個字寫完。每碰到一個字,你必須把字裡的筆畫拆開,拆開的每個線條都當做一個筆畫來臨寫,要求自己每個筆畫都要像、結構要像、組合起來之後要像。(以後有機會我再分享有關這部分的對臨有效方式)
I、重新單獨臨寫各種筆畫:
經過按照順序的來回臨寫之後,已經對字帖上的文字差不多吃透了。接下來必須重新再回到筆畫與筆法的訓練。
比如,重新練習「橫「畫。此時請您再度從字帖的第一個字開始,找出每個字的橫畫逐一練過,點豎撇捺折彎鉤等等,甚至橫折鉤、豎彎鉤等連帶筆法,都請以相同的方式進行。
為什麼在精臨完字帖的每個字之後,還需要重頭回來練筆畫呢?為了吃透整本帖子,更為了以後的創作而提前準備。一旦你願意下這樣的死功夫,就能對字帖的每一個筆畫之風格與變化瞭若指掌,就能依據筆畫之間的變化自行組合與創作。
至於法帖裡的章法、行氣、神韻、意涵等,屬於臨帖中的另一門學問,未來有時間再單獨詳細討論。
今天這篇分享,是諸羅遁叟在豬年的最後一篇分享,明天之後我就將置身於無網絡之處,直到二月底三月初。
僅以此文作為送給大家與書法愛好者的新年禮物,倘若能帶給學友些微的幫助,那麼諸羅遁叟會很開心。倘若心炁門太極院學友們以後對於書法愛好者能有五六百人以上,或許明年底、後年初我們可以成立【心炁門書法院】,在網絡上分享書法學習,帶動大家按照步驟順序一起來親近令我國人引以為傲的中國書法,拋諸羅遁叟之磚,引書道前輩之玉。
最後再度強調,我並非書法家,充其量只是個書法愛好者,以上僅代表諸羅遁叟個人的臨帖方式,並非權威書法家所言,如有因不同看法而感到被冒犯之書道前輩,請多多原諒。
最後祝大家庚子鼠年,平安喜樂。
諸羅遁叟寫於 心炁門太極院 退一步齋
【諸羅遁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