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網上衝浪的時候,突然刷到了《夢想改造家》的闢謠貼。
原來是裝修隊打著節目組的名號四處招攬生意!害!要不是突然刷到闢謠貼,我還以為停播了這檔節目,竟然都有第六季了。
想當年,《夢想改造家》確實給我留下了許多關於「家」的想像。以前老尋思著沒錢買別墅沒關係,只要攢夠錢上節目,四捨五入也能擁有小別墅。
當每一套被爆改之後,不得不感嘆設計師那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然而,在我惡補了幾集之後,也刷到了一些爆改之後被「棄用」的房子。這究竟是為啥?
01
三代同住的百年老房
這是一個位於武漢的百年老宅子,一對母女和一位高齡老人。未改造前的老房子問題蠻多,老舊不說,不僅採光極差,格局也是亂糟糟。
沒有單獨的房間,20 幾歲的女兒還與母親同住一屋,高齡老人的生活起居更是不方便。好在設計師陳斌的改造之下,房屋通透亮堂了不少,女兒更是有了獨立工作室。
然而在節目組回訪之時,當初為了老人上下樓方便而安裝的電梯已堆滿雜物。
女兒的工作室也被閒置成了雜物間。
在改造時,設計師順便將鄰居堆放垃圾的陽臺升級成了「小植物園」,後面也被拆掉堆滿垃圾。
當節目組見到改造老宅子的王阿姨時,突然有些釋然。雖然公共區域與改造完之後的狀況相差甚遠,但王阿姨對整套房子還是比較愛護,儘管已經住了 2 年,模樣跟剛改完差不多。
就連已經去到福利院的老人房,也依舊保持原樣。
繼而了解了情況才知道,原來電梯的拆除是因為鄰居覺得太佔用公共區域了;至於工作室,是因為有位鄰居一直要睡在過道導致不太方便最後不得已只能閒置。
因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王阿姨也在被迫做著某些取捨。但總體來說對於這次的改造王阿姨還是非常滿意的。
02
胖大嬸一家的 35m
胖大嬸老兩口跟女兒一家三口,擠在這 35m 的老房裡。你看這肩比門寬的胖大嬸,就知道擠在這間老屋裡到底有多憋屈。
本來廚房跟衛生間還是隔斷的,因為胖大嬸一個轉身結果玻璃碎了,這會兒就只能香臭混著來。
倆人睡覺也只能擠在1 米寬多點的甬道裡,還不能平躺。
原來啊女兒也有套百來平的三居室,但為了孫女上學,硬是 5 口人來擠這 35m的老房子。但是經過青山設計師的改造之後,感覺空間拓寬了不少。
然而沒住多久,房子卻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先的天窗變成了晾衣服的絕佳位置。
廚房的小隔斷因為塊頭太大過路不便被拆掉了。
胖大嬸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將原先的多功能榻榻米改成了沙發。
因為孫女還沒單獨睡,這間兒童房暫時成了雜物間。
當看到改造後的房子發生了變化,青山設計師也表示:這不是個遺憾,這只不過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個變化。說來也沒錯,設計終究是服務於人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過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03
被閒置的 7m 區房
就在胖大嬸家隔壁,兩間攏共僅有 7m 的小屋,一對夫婦也決定一併改造了。
由於考慮到是學區房,別看平方少,但該有的要求一點也不少。
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但青山設計師迎難而上。在他的一頓爆改之下,這 7m 的小屋,廚、衛、臥一應俱全。
重點是還擁有能容下8 人的餐桌。這真的是改造嗎?才 7 平米誒!然而面對這樣寸土寸金的學區房,這對夫婦至今一次也沒住過。裡面的家居一次也沒用過。
門口也已被雜物堆成了垃圾堆。原來是因為暫時還沒有小孩,所以沒啥學區房的需求。但他們表示偶爾會來打掃,寧願閒置也不出租,因為怕對房子有影響。這看著是確實有點可惜了,不過總有用得上的時候嘛。
04
老字號餛飩店
這家上海的老餛飩店,平日裡一碗難求。由於店面只有 24 平方米,大都只能在外食用。有的顧客還曾因為搶位置搶到打架!下雨天也只能全靠顧客自己撐傘吃。到底是有多好吃啊我饞了...
別看生意這麼紅火,但壓根就沒有改變家裡的生活質量。
平時包個餛飩沒地兒坐,一站就是3.5 個小時。姐妹三人也只能擠著6 平米的小房間。但在史南橋設計師的改造之後,這 24 平方米成了商住兩用房。
然而據悉,裝修完後還沒等開業,這間一碗難求的餛飩店就關門了!因為無證經營被舉報,導致店鋪無法開業。而原先設計的商用兩住,只能暫時用來居住使用了。
不過聽說後面這家餛飩店已搬到了前面的百米處,繼續營業了。
其實看了好幾集的回訪,戶主們大都是非常滿意的,對於房子也基本沒有什麼改動。
如果有,那也只能說是生活習慣的不同罷了。
對於每天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來說,只要實用、方便就行了。
然而設計師們有更多的考慮,他們希望房子能在實用方便之上,再增加一些生活質感。
就像青山設計師所說的:當然,設計師所能改造的也僅僅只是房子,他無法改造任何人的生活態度、生活品味。總之,自己覺得舒服就好了。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切設計還是服務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