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是由野生的貓經過人類長期的飼養馴化慢慢的進化而來的,是貓科動物當中體型最小的動物。貓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貓屬。研究表明,大多數的家貓品種是由非洲野貓馴化而來的。
關於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貓起源於4萬年以前,當時地球上正是哺乳動物興旺發達的時期,有一種叫做「劍齒虎」的動物,有可能就是貓的最早祖先,它在2萬年以前已經滅絕了;另一種說法呢是貓起源於一種很久以前就滅絕了的動物古貓獸,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和對古生物的分析、研究,這種動物生活在樹上,跟貓、狗有著很相似的外表,身體比較大,尾巴比較長,腿比較短,能夠像貓、狗一樣自由伸縮的爪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概在1萬年以前,從這種古貓獸中演變出和今天的貓更相似的動物,人們稱之為「恐齒貓」,這種動物無論在地上還是在樹上,動作都非常的機敏。這種恐齒貓很可能就是野貓較近的祖先了。
家貓幾乎是遍布於歐洲、非洲和南亞的小型野貓的後裔。在這片廣袤的地域內,根據當地的環境和氣候條件,演變出無數個野貓亞種群。它們的外觀不盡相同,生活在北方的歐洲野貓身材粗壯,短耳,厚皮毛;非洲野貓的身材更修長,長耳,長腿;而生活在南方的亞洲野貓則身材小巧,身上帶斑點。家貓的原始祖先很可能是非洲野貓,因為非洲野貓的形體只稍大於家貓,性情也比其他品種野貓馴服。非洲野貓經常出沒在人類住地附近,並很容易被馴化,往往作為當地居民的寵物來飼養。馴化後的貓被帶到世界各地後,可能與當地野貓相互交配,成為不同地區現代家貓的祖先。
目前帶深色斑紋的歐洲家貓的皮毛紋路兼備了歐洲野貓和非洲野貓的特點,而生活在印度的家貓所帶的斑點說明它們的先祖與亞洲野貓有著血緣關係。家貓與叢林貓等另外一些野貓品種雜交後產生的品種不大可能對家貓的主流品種產生重大影響。經過數千代的繁殖,在貓身上也發生了家養過程所引起的生理變化,這與狗身上的變化相似。包括形體變小,爪子縮短,大腦和顱腔容積縮小,伸展雙耳和尾巴的姿態以及皮毛的顏色和質地也起了變化。不過貓與狗不同,它們在人類社會中保持著很大程度的獨立性,因此很少因為選擇性的外來壓力而形成某些為人類所需要的行為特徵。因此,家貓與其祖先野貓相比,在外貌上變化不大,在早期的考古發現中很難加以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