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2020-12-27 宇宙探索百科

鳥類是非常特別的物種,在脊索(椎)動物門中成為獨立的一個綱——鳥綱。

自1861年在德國距今大約1.4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翅膀上長著爪子且有長長的尾椎骨的始祖鳥後,人們才得知鳥類是從爬行類動物進化而來的。但是從爬行綱中哪一類進化的卻一直成為爭論的熱點。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遼寧西部距今約1.45億年的晚侏羅世「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大量保存極其完好的長毛、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和大量古鳥類化石,才獲得重大突破。西方學者不得不驚嘆:「中國長毛、長羽毛恐龍的發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頭條新聞。

」僅以近一年為例,就先後有長有4根長長帶狀尾羽的「胡氏耀龍」、屬於鳥臀類的帶毛恐龍「天宇龍」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赫氏近鳥龍」化石問世,相關研究論文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現在,就讓我們梳理一下近年來的化石發現,從中一探鳥類起源之謎。

鳥類起源的三種假說

鳥類的起源有三種不同的假說。一種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小型恐龍。最早明確提出這一論點的是1868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赫胥黎,他認為始祖鳥的大小、全身骨骼和與它共生的美頜龍很相似,但由於證據不多,加上許多學者認為這種骨骼相似也可能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故未得到公認。

1973年,美國著名的恐龍專家奧斯特羅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龍時,仔細分析它與鳥類的關係,從而較全面論述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此外,1986年美國的高錫爾從分支系統學也得出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結論,從而使這一假說復活了。

另一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槽齒類。

這是1913年南非的布羅姆在研究一假鱷類化石時提出的。這一假說得到很多人的支持,甚至許多教科書都引用這一論點。美國著名的鳥類專家費杜西亞20世紀80年代先後發表了《鳥類時代》和《鳥類的起源和演化》,成為反對鳥類起源於恐龍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三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鱷類,197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瓦爾克提出鳥類和鱷類可以組成一個單獨的系列群。儘管瓦爾克在1985年放棄這一假說,但美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家馬丁還是支持這一假說。

以上的爭論表明,引起爭論的主要是兩大派,恐龍專家大多支持鳥類起源於恐龍說,而鳥類專家大多支持槽齒類說,其主要依據是:

①恐龍胸前不具有鳥類特有的叉骨(叉骨是由鎖骨癒合而成);

②恐龍腰臂部的骨骼、牙齒、趾骨等雖與鳥類有些相似,但不具有同源關係,如恐龍和鳥雖都是3個指骨,但恐龍是由5個指骨中的第4和第5指骨退化,而保留1至3的指骨,而鳥類是1和5指骨退化而保留2至4的指骨,兩者明顯不同;

③小型獸腳類恐龍都比較特化,而且出現的年代晚於始祖鳥,所以它們不可能進化為鳥類。由於找到的化石很少,所以找不出太多的證明或反駁的理由,更沒想到日後能找到長毛和長羽毛的恐龍。

「地犧」與「樹棲」之爭

鳥類絕大多數是靠飛行而生的,而恐龍或槽齒類都是以陸地為生的,它們要進化出飛行能力談何容易。會飛就意味著捕食範圍的擴大和逃生機會的增多,但也將為克服強大的地心引力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不管是恐龍還是槽齒類,它們都是先進化為會滑翔,後再變成會飛的。它們是從快速奔跑中開始會滑翔呢?還是從樹上滑翔至另一地方,進而會飛的?這也引起很多爭論。恐龍假說支持者都是傾向於地棲型,而槽齒類支持者則傾向於樹棲型。

最早提出地棲型的是美國恐龍專家威利斯基,他在1879年就指出恐龍在快速奔跑中學會了短距離滑翔;1907年匈牙利的諾普喬也認為恐龍在奔跑中,扇動其前肢以增加其速度,進而由皮膚的鱗狀逐漸進化為羽毛,從而使其能飛上天;美國的奧斯特羅姆也竭力主張地棲說。而提出樹棲假說的是美國的波克,他是國際鳥類協會的主席。這種觀點認為某些樹上生活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可逐步發展出在樹枝間或向地面滑翔的能力,直到最後成為會飛的鳥。

但是,隨著來自於中國的化石發現越來越多,這兩派界線已越來越不清了。

化石的證據

1996年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了中華龍鳥,它身長60多釐米,外形像雞,但尾巴很長,而且嘴內長鋸齒狀尖牙,特別是身披尚未進化為羽毛的絲狀毛。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認為它是最原始的鳥類,後經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丕基及外國學者的仔細研究,認為其全身骨骼特徵極像與德國始祖鳥共生的美頜龍,而身上的毛只是皮下纖維,所以它應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美頜龍類。

早在1997年在該地區又發現新的長毛恐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徐星為其命名北票龍,它屬較特化的鐮刀龍類,身上的細毛為皮膚衍生物,與羽毛更接近了。更令人驚喜的是同年季強和姬書安在該地區竟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它與發現於中亞和北美的獸腳類恐龍——馳龍類相似。不過最初認為它是鳥類,故命名為原始祖鳥,而且至今仍有部分學者認為它確實是失去飛行能力的真正鳥類,就像現在的鴕鳥。

1998年徐星等人在發現中華龍鳥附近地方又發現新的長毛恐龍,被命名為中國鳥龍。屬馳龍類的中國鳥龍非常接近鳥類,其頭後骨形態已與大多數恐龍很不同,而具有早期鳥類特徵,特別是它具有鳥類的叉骨及許多前所未知的鳥類特徵,它身上的毛也更接近鳥類的羽毛,故為羽毛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中國鳥龍雖然還不能飛行,但其骨骼系統已經完全具備了拍打前肢的能力。

1998年季強、姬書安和美國及加拿大的科學家在遼西新發現了又一種長羽毛的恐龍——尾羽龍,它與原始祖鳥一樣都具有與鳥類完全相同的羽毛,即羽毛軸兩側的羽毛具有和鳥類完全一樣的不對稱結構從而導致翼面的形成,保證鳥類飛行所需的升力。不僅如此,它還和鳥類一樣,第一腳趾退化了,牙齒也退化了,但它與鳥類顯著不同是前肢很短,而鳥類的前肢,即翅膀很長。

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2000年徐星、周忠和及汪筱林在遼西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趙氏小盜龍,它全長僅39釐米,屬於馳龍科,與迅猛龍是近親,但它的腳趾位置,趾節長度、末端趾節的形態,以及後腳的結構都與善於奔跑的其他馳龍類不同,而是具備爬樹的能力。

徐星等人在對一些小盜龍標本進行仔細研究時,發現一種長有和鳥類一樣的羽毛,尤其是有些個體的後肢竟長在臀窩處,而且後肢和前肢一樣長有長的羽毛,成為四個翅膀的「怪獸」。它們後肢的爪子像鳥類能握著樹枝,顯然它們是生活在樹上,而且能短距離飛翔,所以把這一類稱為顧氏小盜龍這一奇特的發現讓見多識廣的古生物學家也驚詫不已。

從以上發現的許多長毛、長羽毛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中,不難得出它們與鳥類的界線已越來越難以區分了。正如徐星所指出的「過去認為叉骨、胸骨、中空的骨骼,很長的前臂和能夠側收的腕部是鳥類的骨骼學特徵。但是現在這類小型獸腳恐龍也具備這些特徵了:過去認為只有鳥類具有孵卵行為,照顧幼雛,而現在小型獸腳恐龍也具有這些特性;過去認為是鳥類特有的羽毛,現在這些恐龍也有了。」此外,過去認為鳥類的腳趾是1和5趾退化,而現在有些恐龍也有這現象……這些都充分表明鳥類確實是由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

至於是由樹棲型還是地棲型的獸腳恐龍進化而來,大量資料表明,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如尾羽龍、鳥龍和中國獵龍都可能在快速奔跑中進行短距離滑翔,尤其是獵龍身長不足1米,身上也長羽毛,前肢像鳥翅膀一樣會側向收攏和張開,後肢修長,極適於奔跑,顯然是屬於地棲型。而顧氏小盜龍、趙氏小盜龍以及始祖鳥(有人認為它80%是

未解之謎尚存

鳥類起源於恐龍,但起源於那類恐龍?遼西地區發現的3種長毛恐龍——中華龍鳥、北票龍、中國鳥龍及4種長羽毛恐龍——尾羽龍、原始祖鳥、小盜龍、中國獵龍等分別屬於美頜龍類,鐮刀龍類、竊蛋龍類、馳龍類、疾走龍等,最早的鳥類是屬於那一類?還需要研究鳥類的演化系列才能揭開這一謎團。

眾所周知,鳥類形成的化石很少。不過幸運的是我國發現的鳥類化石很多。我國著名的古鳥類學家侯連海在他的專著中就指出,我國北方古鳥類不僅化石種類多,全世界發現的古鳥類種類加起來的總和也不及我國多。僅以古鳥(初鳥)亞綱而論,目前僅發現4屬,其中3個在中國,僅始祖鳥1屬在德國。而且我國北方中生代各個時期的古鳥類化石序列非常完整,僅距今1.45億的晚侏羅世至距今1億年的早白堊世就可以分出3個不同類別的鳥類動物群,它們屬種數量幾乎佔全世界這一時期發現屬種數量的2/3;距今1億年至6500萬年的晚白堊世的古鳥類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不僅如此,新生代古鳥類也是世界最多的,特別是距今6500萬至6000萬年新生代初期,那時正是恐龍大滅絕之後古鳥類最匱乏時期,我國北方還是發現不少古鳥類。

所以我國北方可稱世界古鳥類之鄉,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尚未找到最早的鳥類和更早的長羽毛恐龍。

世界最早的「鳥類」是美國距今約2.23億年的晚三疊世地層中發現的原鳥,但多數學者都不承認它是鳥類;其次是德國的始祖鳥,但由於過於特化,而且數量極少,所以它不太可能是鳥類祖先。我國遼西在1996年發現了孔子鳥,它與始祖鳥有些相近,如頭骨沒有完全癒合,肱骨比撓骨長,翅膀上長有3個爪等,其個體與雞相近,嘴內無牙,為角質喙,尾脊椎骨退化,尾巴很短,胸骨發育。從進化的角度,它比始祖鳥進步,時代距今1.4億年,比始祖鳥稍晚,故不足以作為鳥類的祖先,儘管它化石數量極多且保存好。

2003年季強等人在遼西發現吉祥鳥,它與孔子鳥很接近,且年代比孔子鳥略早。2005年該小組又在河北豐寧縣發現了更原始的鳥類——華美金蜂鳥,並認為它可能是鳥類的祖先。

更令人振奮的是徐星等人近期在東北地區發現了一種新的長滿羽毛的恐龍,他們稱其為「赫氏近鳥龍」,可依稀看出它長有4個翅膀,全身布滿羽毛,連腳都有,特別是其羽毛可分兩種,一種為「恐龍絨毛」,長在頭部和頸部,另一種跟現代鳥類羽毛結構相似,有許多細毛從羽幹長出來,而且每個前肢上長有約24根羽幹,小腿和腳部也生長著相似數量的羽毛。此前發現長羽毛的恐龍,其羽毛一般長在前肢,而它卻長在後肢腕關節上,而且腿部和腳部的羽毛相互覆蓋,便其具更強的飛行能力,顯然它是屬樹棲型的。特別重要的是它的年代是距今1.51億年至1.6億年,這比始祖鳥和金風鳥都老,這就完全解決了最早鳥類反而比進化為它的長羽毛恐龍年代更早的「時間倒置」問題,也就是說由年代老的近鳥龍再進化年代較新的始祖鳥、金風鳥才是順理成章的。

我國北方中生代的陸相地層很發育,分布很廣,地層系列完整,完全有可能找到老的鳥類特別是更老的長羽毛的恐龍,為解決這一難題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教授解釋了我們對恐龍進化的新認識如何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充滿當今世界天空的鳥類是活的恐龍,讓人聯想到遙遠而陌生的過去。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 鳥類是如何交配的?
    不過我們別忘了雞、鴨、鵝,這三類家禽,它們都是人類馴化和飼養的鳥類。通過研究它們,我們就能知道鳥類是如何交配繁衍的。這個過程只會持續數秒,你根本就看不懂公雞到底幹了啥。其實它們完成的只是簡單的洩殖腔交配。
  • 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古生物學家們在中國東北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看上去和現在的鴯鶓和火雞差異不大,只是長著鐮刀狀的爪子和用來撕肉的牙齒。它的發現也許證明了,恐龍從未滅絕,只是進化成了鳥類和其它動物。 有羽毛恐龍對於很多古生物學家而言,是恐龍和鳥之間的過渡物種。
  • 美與神奇並具,科普書中的鳥類世界
    山雀可以掀開蓋子偷牛奶,野火雞可以在獵人面前假裝成一個若無其事的家火雞,然後走遠後拔腿就跑——你可知道鳥兒原來是這樣聰明的動物?在達爾文眼裡,配偶選擇的審美進化論是人類進化的一臺「發動機」,而鳥類的美的進化則是其中重要一環。
  • 兩種鳥類大小的恐龍進化出了滑翔能力但並不擅長
    由於無法與其他樹棲恐龍和早期鳥類競爭,它們在幾百萬年後就滅絕了。這些發現支持了恐龍在現代鳥類出現之前以幾種不同的方式進化出飛行能力的觀點。 「自從鳥類能飛到空中,相比之下這兩種生物在空中的生存能力非常差,它們就被擠了出來。」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作者:胡若成(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鳥類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喙,但是鳥類的祖先——恐龍類爬行動物卻是長有牙齒的。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
  • 港大主導出版早期鳥類和近親的論文集 展示廓羽盜龍類恐龍研究成果...
    時至今日,只有鳥類仍然生存。圖片提供:《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及Julius T Csotonyi。鳥類的起源和其飛行能力的演化是生命史上的重要議題。大量保存完整的化石顯示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直系後代;而在研究非鳥類恐龍進化成鳥類的過程時,廓羽盜龍類是最相關的一個類群。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
  • 新書|鳥類大家族的秘密,全在《一本鳥書》裡!
    喜歡鳥類,家中有小小「鳥迷」或是開始對鳥類感興趣的小朋友,不要錯過這本書哦。暖房子國際精選繪本《我和我的動物家族:一本鳥書》[意]露西婭·斯庫德裡/文、圖  吳古琴/譯全書用14個主題,為孩子講解鳥類的方方面面。
  • 鳥類與獸腳類之間共享25個特徵——赫胥黎的學說,保持行走
    最終,在得到古生物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廣泛認可的詳細分支分析基礎上,嘉克斯·高斯特(1986)正式得出了「鳥類是手盜龍類獸腳類」的結論,即BMT假說。要了解鳥類在恐龍族譜中的位置,我們必須了解恐龍各類目之間關係。晚三疊世,恐龍作為小型食肉動物開始了它們的進化史。它們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變得多樣化,然後統治地球大約1.6億年。在此期間,它們適應了各種各樣的環境,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鳥類是恐龍進化而來,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經誕生了數十億年了,而在這漫長的時間當中,地球上面也先後出現了大量的生物,甚至有一些生物曾經統治著整個地球,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恐龍,恐龍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但是卻依舊由後裔存留了下來,這就是鳥類,嚴格意義上面來說,鳥類是恐龍演化而來的,那麼鳥類既然是恐龍進化而來的,為什麼沒有像恐龍一樣,統治陸地呢?
  • 以鳥類為主題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憤怒的巢穴」地牢登場
    《方舟:生存進化》手遊是一款匯聚了400多種原始生物的沙盒遊戲,在這400多種原始生物中就包含了很多遠古時期的鳥類。本周,《方舟:生存進化》手遊推出了一個以鳥類為主題的地牢,它的名字是憤怒的巢穴,將鳥兒的憤怒給顯現的淋漓盡致。
  • 企鵝不會飛,但是為什麼屬於鳥類?
    企鵝是一種善於在水中遊泳的鳥類,它們廣泛分布於南半球南極,能抵禦住零下六十攝氏度的嚴寒。企鵝的主要特徵非常顯而易見,它們長著一個啤酒肚,羽毛很短,背部為黑色,腹部是白色,頭部跟鳥類相似,特徵為不能飛行。
  • 野生動物之鳥類介紹
    鳥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鳥的祖先是始祖鳥。始祖鳥既有鳥類特徵,又與爬行動物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它作為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而備受科學家們的重視。由於鳥類能飛,所以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 鳥類也曾制霸草原——恐鶴王朝的興衰
    對於過去人類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和敬畏對於生命人類尚且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談起鳥類雖然恐鶴被歸為鳥類,但是卻沒有飛行能力。在巨大的身軀兩側有著一對萌萌的短翅膀,當然這些不是用來賣萌的,是用來保持它們的平衡,防止在追擊獵物和撲倒獵物的時候摔倒。鳥類在傳統意義上一直被人類認為是可以翱翔天際的生物,它們在獸腳類恐龍進化之後脫離了陸地的束縛,可以更好地遷移、捕獵。
  • 我省鳥類環志工作納入全國鳥類環志管理體系
    湖北日報訊(記者汪彤)7月28日,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批覆同意我省鳥類環志工作納入全國鳥類環志管理體系。這也意味著,未來我省將有機會與其他省份合作開展鳥類保護與監測相關工作,共同探索候鳥遷徙等未解之謎。
  • 鳥類也有主觀意識嗎?
    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發現過該類型意識,而他們的大腦結構與鳥類完全不同。研究的領導者Andreas Nied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開闢了一種看待意識進化及其神經生物學限制的新方式。」相關論文於當地時間9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對於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來說,我們有意識地感知事物的能力局限於大腦皮層。
  • 原來鳥類眼睛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自然秩序
    科爾博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鳥類視網膜本身的功能去尋找。鳥類的視覺一直非常出色,比如鷹就可以從一千米以外的高空鎖定一隻小小的老鼠。科爾博的實驗室研究的課題,就是鳥類如何從進化性適應中得到如此出色的視力。鳥類的許多特性都被認為是從一種生活在3億年前的生物那裡繼承來的,這種生物類似蜥蜴,是所有恐龍和哺乳動物原型的共同祖先。
  •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
    現生鳥類「親戚」關係如何? 萬種鳥基因組圖譜提供重要線索長期以來,人類對鳥類系統發育關係的了解比其他任何脊椎動物都少。自1861年第一塊始祖鳥化石報導以後,鳥類的起源更成為科學家們感興趣的課題。早期鳥類祖先自恐龍演化形成後,經歷了快速的物種大爆發,形成了現今鳥類的物種格局。
  • 臺團隊靠牙齒穿越時空,找出鳥類躲過大滅絕真相
    恐龍的後代鳥類,究竟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是許多科學家亟欲解答的難題,如今臺灣研究團隊利用「同步輻射穿透式X光顯微術」研究分析牙齒特徵,終於找到答案。這一連串食物鏈崩潰事件,使得地球上75%的物種滅絕,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非鳥類恐龍(Non-Avian Dinosaurs)的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