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虛空」是指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嗎?你有沒有開悟?

2021-01-11 每日一首佛歌

《楞嚴經》第106課

今天講空。空大,如果說就理解來講的話,我們常見虛空好像它的確是好像沒有物的地方就有空,可是問題是,你說空大它沒有物的地方就有空,可是有物的地方沒有空,空怎麼大呢?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虛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理上說來說去就這個說不通。既然講到周遍大,這個周遍大這個感覺不好找,特別不好找,你一不小心,因為我們的下意識都是不周遍的,不融合的,是敵對的,所對視的。所以在理解這個周遍的時候,這個你理解不了你就悟入不了,你悟入不了你就證不到,這個一線的,是一條線的。所以說我們從這個經文的教義上來講,他是說從列一個辯證思維推翻我們尋常的知見。

所以大家也不要把這個經文的這些內容覺得說拋開也不管了,反正好像講完了以後,總結的時候會歸那麼一兩句,有點感覺了。經文就是要推翻我們的尋常的這個凡夫情見,所以他讀起來的時候好像文字遊戲一樣,明明是這樣的,他講成那樣,又好像說不過去,結果我又推翻不了,推翻不了說明他說的就是真的。

所以要從這裡你看,這裡佛陀講法的時候特別的生活化,他這裡又講到在印度的一個通常生活的情形,就是有人,你看在室羅城去河遙處。那麼中間意思說有這麼多的人居住在這個大地上。那這裡諸剎利種,剎利就是王族,四種姓裡邊的第二種,但是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什麼呢?婆羅門。婆羅門又稱梵行者,有時候我們見到梵志,梵志就是指的婆羅門,這些主管宗教的這些,地位非常高。

那麼毗舍屬於這個商人。這個首陀屬於農夫。特別不值得,大家看不起的,覺得最不值錢的就是下面的這兩種,兼頗羅墮和旃陀羅。頗羅墮是工匠,旃陀羅是屠戶,總歸就相當於咱們中國古代說的三教九流,下三流,是這樣的。

這些人的話,確實這個四種姓裡面最低,特別是後兩種的話連四種姓都不入,就走到街上都沒人理。在前面講到的時候不是也給大家講過,他們到了什麼程度?就是自己走著還要搖鈴子,說我這個是最低賤的人過來,你們可得離得遠點。

在印度可見得這個種姓。可是我們釋迦牟尼佛呢,他不講種姓制度,他說四姓平等。所以你看他在講法的時候,總是不光給這個婆羅門和剎帝利說,而是要把最低賤的人都給羅列進來。這就是佛陀的平等情懷。那麼他講什麼呢?講到這個要開始鑿井了,新搬了地方要開始挖井了。

挖井,就從挖井這個現象裡邊他就首先他說,你看挖井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挖一尺深,那麼這個井,就是這個井現出來的這個,挪開的這個,土挪開的地不是就是虛空,就會有一尺的虛空;如果這個井能夠出土挖一丈,中間就有一丈的虛空;反正這個虛空的深淺是隨著它的土出來的深淺而論。

那麼他因為這個事,他就又開始問,這個空是從土中所出呢?還是用工具鑿的時候而有呢?還是無因而生呢?從這三方面來講。為什麼這裡講到無因而生,不是從某一方面?因為虛空,它總不能是從虛空生吧,所以他只能這裡講到無因而生。

下面再,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這是講的第一點,假如這個虛空是無因自然而有的,這個最容易明了了,那麼在沒有鑿土之前,為何不見地裡邊有這個空的相狀呢?無因生的,無因生就是動都不動,它本來就是裡邊有,就生出來了,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動它,不鑿的時候,不見這個井出來土的時候,為什麼這土裡面、地裡面沒有無礙的空相顯現,而我們只能夠見到大地的這種迥無通達之相,就是說大地的這種不通達相?

塊然一物的大地,見不到空,所以你不能說它是無因生的,見不到這個無礙的空性,唯見大地。那麼下面第二種,若因土出,我們咬緊經文,如果說因土,虛空是因這個土而有的,這個可有意思了,你看,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

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假如這個虛空是由土而出而有的,那麼我們在鑿這個土的時候,就應該見到空從土中出來,就好比什麼呢?這個不太好理解,但很有意思,這三句,四個字一句話的三句是什麼呢?

就是說,假如我們再另外換個角度看,鑿土的時候不是挖井,井挖完了有什麼東西出來呢?水出來了。前面已經講過地水火風了,既然空是跟水平等的,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對比,挖井的時候水會從井中出來,那麼就好比挖井的時候水從井中出來,那麼既然你說虛空是從土中出來的,那說明我挖井的時候也要有空從土中而出,問題是我們只見到有水出,不見到有空出。所以在這裡,講到的就是以此而例。

相關焦點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傑德·麥肯納應該還沒有真正開悟
    我沒有疑問的是:傑德·麥肯納是有靈性成就的。有疑問的是:傑德·麥肯納真的達到了佛教或說禪宗所指的開悟?這個問題我是無法真正知道的,因為我還沒有開悟,但我有疑問是正常的。傑德·麥肯納在三部曲裡認為自己是開悟的,已經達到了他探索的終點,完全了悟了真相,沒有再多是他需要探索的未知真相了。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釋迦牟尼所教授的佛法是教人們認識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諦的各種方法,金剛經裡面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當你離開這些外在的表象,去領悟到一切事物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就領悟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因此,佛教認為,佛性人人本來具足,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從外來,不屬於修。
  • 來看看這些已經「面目全非」的佛教成語,有沒有驚到呢?
    之前寫過兩三篇文字介紹過一些源自佛教的成語、俗語。今天提及到的這些成語、俗語仍舊是源出佛教典籍,但在日常使用時,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相反。網上有過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說某公司招聘,考題很簡單,就只有一道成語填空題:一絲不()。
  • 開悟是什麼?訪問傑德麥肯納
    我們以為開悟就是巔峰,是最棒的東西了,但它不是。還有更棒的東西,而那是所有對靈性開悟感興趣的人真正追求的。如果想要完整地表達、想要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那麼針對這個題目還有很多可說的。 問:我們收到很多跟你個人有關的問題。大家都想知道你的過去、你的人際關係、你的財務狀況,你的一切。例如,你有沒有朋友?你有沒有學生/老師之外的社交關係?
  • 開悟是什麼境界?
    嚴格來說也不是自己的心,但是心的幻變,除了心以外有沒有呢?也是沒有的。因此我們在輪迴中流轉,是依靠這個心,獲得解脫和智慧,也是依靠這個心。就像《入中論》中所講,先執著我,再執著外境,一切顯現都是自己的心所造。我們應當了知一切外境和內心都是心的一種幻變,若認識了心的本性,就會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 夢參和尚問虛雲法師開悟,虛雲法師:開什麼悟,將來你會知道的!
    你知道修行嗎?你知道一個的開悟到底是從何時起嗎?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熱衷於修行,但是他們往往要以深奧晦澀的想法去揣摩大道至簡的修行。其實,修行最終的開悟,無非就是時光給予你的眷顧,那時的明了,即是開悟。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
  • 佛教,牢記這四個詞語,開悟就在一瞬間!
    學佛開悟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如果我們可以記住這四個佛教詞語,對我們開悟見性的幫助很大,很多人因為盲目學佛,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在收穫上卻十分有限,我們只有先了解開悟的過程,才能在尋求開悟的道路上越走越順。
  • 佛教的四大菩薩,你知道都是誰嗎?
    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這四位菩薩,就可以代表整個佛法。一、地藏菩薩為什麼叫地藏菩薩呢?
  • 萬行大和尚答疑解惑:開悟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當達到無念的時候,是不是就開悟了?東華禪:首發心 重修證 滿行願問:見性後還會不會墮落?萬行大和尚:見性後,你的貪、嗔、痴不斷,怎麼會不墮落呢?如果你什麼都不愛好(財色名利、吃、穿、用等種種享受),說明你已經超越了六根。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這些佛教語言逐漸與漢語相融攝,很多我們都琅琅在口卻習焉不察,僅舉其部分如下:【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現在人們還常用「一剎那」、「剎那間」等詞。
  • 這些常用的詞語竟然都出自佛教,你都知道嗎
    在這2000多個春秋中,佛教不僅日益興旺,而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最直觀明顯的就是佛教詞語,這些佛教詞語已經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我們的骨髓當中。隨著不斷變化,一些詞語已可能經失去了原來佛教裡的含義,但是卻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語。 那你都知道,有哪些詞語出自佛教嗎?
  • 這5部佛教經典,你讀過幾部?
    佛經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智慧,它幫助眾生遠離愚痴,破迷開悟。「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佛法救度了我們的心,遠離了煩惱痛苦和執念,活出了自在灑脫人生。世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習氣業障重,又沒有智慧。佛陀曾說過,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因為貪著妄想而不能證的,佛法就是幫我們開悟的,去濁顯清,明心見性。佛教中的經典非常多,本文就其中最著名的5部,與大家分享。
  • 《心經》中的「苦厄」,到底指的什麼?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
    因為它的內容短小,從本意上來說,極難悟到其中所蘊含的意思。再加上牽涉的佛經眾多,到底哪一點與哪一部佛經有所對應,如果沒有通讀三藏,你也無法全部知曉。為什麼要「度」一切苦厄?很多人喜歡讀《心經》,認為即便不理解其中的內容,也能讓自己得無量福報。如果真的哪一天,遇到什麼事,忽然「開悟」,那麼自己就沒有白讀這部佛經。
  • 剛剛開悟的人和大徹大悟的人,有什麼區別?
    問:初悟者和徹悟者,有什麼區別?答:區別在於覺悟的深度不同。問:覺悟的深度?答:對的。大多數剛剛開悟的人,也就是初悟者,即便認識了自己的真實面目(自性、佛性),但其深度比較淺,或者說還不夠徹底。問:菩薩有很多等級,比如初地菩薩、十地菩薩等。答:道理都是一樣的。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中國曾經的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就是一個在家的居士,可是佛學修為卻是很多出家人所不能及的。「六根清淨」,這裡所講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
  • 佛教中所指的無始劫,到底有沒有開始,那無始劫的罪業該如何消除
    佛教中所指的無始劫,到底有沒有開始,那無始劫的罪業該如何消除。「無始劫」,就是人很多很多的劫難之前,講的就是很長很長時間之前。實際上就是時間沒有起點和終點,「無始劫」、「無量劫」就是無數的劫難。因為佛說了生死無始,「無始劫」就是生死的根本。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叫「無始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