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邗溝美景賴君書
導讀:難能可貴的是,這位遣明使把他的運河之旅用日記形式詳細記錄了下來,使我們今天對當年揚州的運河航運、沿岸風光、中外關係以及其他種種,都有了無比真切的了解。
古運河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關於揚州古運河在中外交流史上所起的作用,我們遠沒有完全認識清楚。
最近,偶然看到日本遣明使策彥周良的《入明記》(包括《初渡集》和《再渡集》),才知道在四百六十多年前,有一個日本人曾經多次沿著運河航行,其間自然也經過了揚州運河段。難能可貴的是,這位遣明使把他的運河之旅用日記形式詳細記錄了下來,使我們今天對當年揚州的運河航運、沿岸風光、中外關係以及其他種種,都有了無比真切的了解。
策彥周良(1501-1579),號怡齋,更號謙齋,日本京都天龍寺妙智院高僧。他博學多才,通曉漢文,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與嘉靖二十六年(1547)先後兩次作為日本遣明使副使與正使奉派入明。他在中國逗留五年餘,多次經過運河北上與南下。策彥周良把兩次來華的經歷,寫成記事性的詩文集《初渡集》、《再渡集》,在中日關係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明嘉靖狀元、翰林院侍讀學士、國史館總裁姚淶曾經評論策彥周良說:「讀其文,有班馬之餘風也;誦其詩,有二唐之遺響也。」
根據《初渡集》記載,策彥周良第一次經過揚州運河的日程是這樣的:
嘉靖十八年(1539)十二月四日,策彥周良等人早上在鎮江遊玩了甘露寺。中午之前開船過江,到瓜洲靠岸。一直到夜裡亥時,才越過瓜洲船壩。
十二月五日,中午時分,領取到了官方頒發的糧食——「廩給」,這是從京口驛領取的。「入夜下雨」。
十二月六日,傍晚時分,「進舟者裡許而止」。停船的原因,是所乘的船漏水,「故換別船開船,亦為之遲了」。
十二月七日,一大早就起航,「辰刻撥船,未刻到揚州府廣陵驛而泊矣。舟行四十裡」。廣陵驛,即今揚州南門外館驛前附近。
十二月八日,因為沒有及時領到官方的「廩給」,因此滯留於揚州。
十二月九日,仍然停泊於揚州驛河邊。這天一早,揚州知府就來到廣陵驛碼頭,探望日本使節。「正使及餘兩居座以下上岸,伸禮謝於禮賓軒下。相揖者於再、於三,無拜」。策彥周良寫道,他看到廣陵驛禮賓軒的門簷顏上,懸掛著「淮海奇觀」四字匾額。其時,「知府又贈美釀佳餚」,表示了揚州主人的友好。而策彥周良也「將黃麗扇一柄、方紙五十枚,贈知府劉宗仁。正使亦如此」。中日雙方互贈禮品之後,到中午時分,有人送來了「廩給」。
十二月十日,這一天暖日如春,依然泊船揚州運河邊。早飯之後,揚州知府劉宗仁和周通事派人來,贈送給策彥周良《張文潛集》四冊、手帕二方。「巳刻,進船少許而止」。
十二月十一日,這一日因為「阻雪,不撥船」。「晚,景釣雲來訪,手談至夜」,所謂「手談」,也即下棋。
十二月十二日,船離揚州,繼續北上。天氣「半雨半雪,午刻開船。戌刻,著邵伯驛。舟行六十裡」。
十二月十三日,該日停泊在邵伯運河邊,「凍雨霏霏,午後打廩給口糧」。因為風雨終日,無事可做,船上人或者調豆汁,或者下圍棋。策彥周良曾上岸小遊,訪問召公廟,也即祭祀召伯(邵伯)的廟宇。他在日記中寫道:「此驛號『邵伯』,邵伯之所發也。予俾宗桂問其廟,廟在驛外。廟中央按邵公像,題左右柱云:『隱隱雷神居此地;轟轟聖像鎭甘棠。』廟額橫揭『列仙道院』四大字。又題柱有『龍吞蒼海月,鶴伴華山雲;名剎紅塵遠,玄門白晝長』之句,又或揭『洞府煙霞』四字。由是思之,則『列仙道院』之額決非故額,今作道院者明矣,道士雜處於其側云云。廟門之外有人家,橫顏『邵伯鎮處檢司第九鋪』九字云云。予偶作《邵伯廟》詩:『邵公所憇有祖堂,古往今來慕德香。意足不求遺像肖,居民千載拜甘棠。』」
十二月十四日,離開邵伯,繼續北上。「辰刻開船,二裡許而泊中流,蓋以風雪相加也」 。
十二月十五日,抵達高郵。「辰刻撥船。酉刻,著盂城驛。舟行六十二裡」。
十二月十六日,泊舟高郵。「天氣快晴,暖日如春,打廩給口糧。過正使和上船,爐話移刻,舉酒者三行」。
十二月十七日,開船到界首。「午刻開船。午刻,著界首驛」。
十二月十八日,在界首。「暖日可愛。巳刻,打廩給口糧」。
十二月十九日,行船途中,因為河水冰凍,不得已只好停船。「巳刻開船。前進者三十裡,而泊於中流,蓋以前程凍合也」。
十二月廿日,開船到寶應。「天氣如春。巳刻撥船,酉刻著安平驛。舟行三十裡」。
十二月廿一日,這一天在寶應停船一日。船上使者多日不下船,人人疲倦不堪,於是在此上岸洗澡、買酒、逛街。策彥周良對寶應見聞敘述甚詳:「齋前入混堂,蓋以大光催也。人裡賣酒家多多,簾銘或以異常酒肆,或以『聞香下馬』四字,或以『過客停驂』四字,或以『四時佳釀』四字。又有門橫揭『科第名家』四大字,又揭『金榜題名』四大字。知縣門楣豎顏『寶應縣』,左脅插小木牌,牌上書『立春』二字。又驛門橫揭『安平驛腰站』五字,其額上又有額,豎貼『傳命』二大字,金字也。巳刻,打廩給口糧。午時,開船。亥刻,著淮陰驛。舟行九十裡」 。
前幾年,日本友人曾按照策彥周良日記所記載的路線,沿著古運河重訪其當年的棲息地。我們如果也沿著運河重走策彥周良之路,不但有益於中日友誼的加深,也必將有益於運河文化的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