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千帆育兒網原創,歡迎大家轉載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眾號用微信裡的轉載功能原樣轉載,但是不免費開放白名單。)
在小孩的英語學習中,一直聽到磨耳朵,大致的方法有放音頻,看動畫片等。各種磨耳朵的說法此起彼伏。作為一個普娃而自己英語念得還不至於很可怕的媽媽來說,我今天想說說,為什麼不喜歡這種磨耳朵的英語學習方式給學齡前的普娃。歡迎大家交流抨擊。
首先定義什麼叫磨耳朵。我的理解是把英語聽力在那裡放著,通常是各種故事,車上可以聽,睡前可以聽,吃飯也可以聽。或者動畫片也是,就這樣原版配音放著,看著圖片就行。
然後定義娃的水平。我把自己的娃定義為普娃。普娃的世界就是玩是第一,學習也不是開心的事情,學英語也沒啥大興趣,純粹是應付爸媽,沒辦法。讀也讀的進,但沒有自驅力。
對於普娃來說,英語就是和數學差不多的一個學科,他寫字母的時候沒有樂趣,拼讀的時候沒有樂趣,如果非說樂趣的話,就是看動畫片的那些移動圖片,太有趣了。聽英語故事有樂趣?沒有的事情。
普娃,一般沒有在學齡前就實現中英文的自主閱讀。最近我家那個普娃快滿6歲了,剛剛開始自己愛看中文書了,但還不能完全脫離我(幫他讀)。而英語是第二語言,更不可能津津有味地看或者聽原版書了。
我大學學英語的時候,為了要提高聽力水平,老師要求我們聽VOA新聞,本來就對國際事務了解甚少,又很多專業詞彙,於是VOA一直被我們奉為催眠神器。真的很快,5分鐘保證睡得倍兒香,因為聽不懂,很快就是背景音了。我現在在公司裡會做一點口譯工作,我自己的感覺是,中翻英比英翻中要簡單N倍。前者不需要注意力很集中就能聽明白,有時候甚至可以稍稍同傳,但如果老外講話,我只要稍一不留神,可能就一半都聽不懂了。老外講話時候,我必須專注力更高,因為對我來說,英語是第二語言。
對小娃更是如此。
對學齡前娃來說,第一,詞彙量和語法都很弱很弱,根本達不到聽力能力,第二專注力不夠。所以,當一段英語響起時候,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或者根本就是一個難聽的背景音,幾乎沒有幫助。
再說一個例子,如果你聽一個禮拜阿拉伯語故事,即使你很努力想聽懂,但保證你一個禮拜以後依然什麼都不會。就如孩子看原版動畫片,才沒啟蒙幾天的小娃基本就是看個畫面猜個意思,最多說幾句簡單的連貫詞句,投入的性價比效果,可能並不如意。
如果一直放音頻磨耳朵,我反而擔心這種低效甚至無效的輸入,會讓孩子對英語厭煩。
我不喜歡磨耳朵,但不代表不給孩子做英語聽力輸入。我的輸入基本就是平時的簡單會話,幼兒園外教的一點日常對話,但佔比時間最多還是讀繪本的輸入。買適合他的簡單繪本和分級讀物,不挑戰難度,然後一遍遍的讀,讀到完全理解意思為止。
再說說點讀筆。我們這一代父母,語音應該不會差到哪裡,我發音也有口音哈哈。但自己給娃讀繪本能與娃互動,能了解他對什麼有興趣,到底是否聽懂,效果比點讀筆的放養應該要好很多。我現在很多詞也不認識或者讀不好,我就說,你等等,媽媽查一下字典哦。也沒啥。
聽力我一直覺得是英語學習中最難的。所以在學齡前,我把這部分放在了最後。先親子讀繪本,再學拼讀,自己讀繪本,寫sight words。5歲之後,我開始用學習學科的方式給他學英語,引入學劍橋少兒1和新概念,刷一些簡單的語法書。讀語法是為了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9月份娃考了個劍少一級(滿盾)。我始終相信,當你的英語水平慢慢提高,聽力水平自然就水漲船高了。你只說對了,不以理解為前提的磨耳朵都是徒勞,不代表磨耳朵是原罪,選適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很重要,適合自己包括理解力,還有興趣。磨耳朵要再可以理解的基礎,最早的磨耳朵是兒歌,兒歌有韻律不需要理解也可以朗朗上口,至於對話與句子還是要在有基礎的情況下選擇時候的音頻。個人覺得有用的,比如我們家的聽熟了故事情節裡的nervous,大約摸根據情境猜出了這個意思,恰好有一天讀繪本,看到這個單詞,說不認識,也沒有第一時間用自拼規則發出音,就問了我,我把這個單詞一讀出來,小朋友馬上反映到,哎,這個我聽到的,那我問你知道什麼意思嗎,她說知道的,然後就做了一個身體語言,就是緊張得渾身發抖的動作,然後我接著問,中文知道什麼意思嗎,她大概回答了一個,不是很準確。但基本上是摸到邊了。贊同部分觀點,比如無效或低效磨耳朵沒用。但是舒適區的磨耳朵是鞏固,學習區的磨耳朵是進步。聽力才是最適合學齡前無限拔高的項目,不同意等到最後再提高聽力,我們這代人之所以外語學習存在瓶頸,就是聽力訓練順序不對。與我觀點一致。但我大學有個上外英文專業自考文憑,還請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人作聽說方面私教,VOA,BBC,CNN當時都聽,還聽寫,主攻金融財會方面英語,現在工作上不用也就費了,但自學的本領還在。所以很贊同你的說法。曾經有位ACCA的同學針對小小朋友磨耳朵一說對我說天天聽鳥叫也說不來鳥語。我兒子也是朗讀得多,輔以聽一複述訓練,我認為聽說讀是不分家的,但一定要有效果。為啥人家孩子啟蒙一年才會開口,我兒子5周就開口背英語兒歌了,因為人家一年是磨耳朵,我家5周是親子學習、帶讀為主。看怎麼定義磨耳朵這個事兒吧。我們從小兩歲多用故事啟蒙,一本薄薄的故事書,一開始我會念一句解釋一句。五六遍後就是純聽原版音頻了,每天睡前聽五六遍,聽個一兩星期。孩子後面一提醒個開頭,然後就全倒出來了。是一段一段往外倒。當然最開始也聽過兒歌還有歌曲。這種啟蒙持續了一年,孩子自然而然接受了英文。
我不認為聽是最後階段的事,相反,我認為聽讀的輸入應該同步,甚至聽應該略微超前讀。大量的原版聽力輸入對孩子的閱讀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在閱讀的時候,無論英文還中中文,其實腦海裡一直有一個聲音在讀。大量的原版聽力輸入,會使孩子在閱讀時也保持流暢的節奏。我們小朋友的閱讀速度比我快多了,考小託福的時候,閱讀量還是挺大的,他無論練習還是考試從來都沒有做不完過。做聽力題,可以一邊聽短文一邊做題,錄音結束,他基本也做完了。我相信這是長期堅持聽讀並行訓練的結果。聽力輸入兩個原則,可理解性輸入和足夠的重複量。聽不懂的磨耳朵當然沒效果。動畫片會幫助孩子理解,但是難度掌握要配合孩子的英文聽力水平。
本來在生活場景中和孩子的英文互動就是優於動畫片等單向輸入的效果的,不過不是每個家長能夠做到。動畫和兒歌也是次優選擇。
聽說讀寫的順序一定是最優的語言學習順序,特別是對學前年齡段的孩子,聽的優勢一定大於讀。樓主說的點讀筆和磨耳朵都是我們自己啟蒙的方式,現在已經成功實現自主閱讀,只是有兩個問題,真的有家長只為磨耳朵而磨耳朵嗎?一般都是和閱讀的書相關的資料,家長選材也不是隨便亂放的。還有就是點讀筆,真不敢苟同,如果用過了肯定捨棄不了,2歲多讀廖系列了,大多都有背景音樂,有的歡快,有的緊張,再厲害的家長也讀不出來。不過現在自主閱讀後確實也不需要點讀筆了,解放的,這兩個從我家情況看,都是啟蒙利器。
現在各種英語理念的風猛吹,你可以要站穩了哦。
更多升學育兒經驗分享:
我們家小女娃的英語study
長按識別二維碼,立即關注
上海地區的育兒探討(包括園託擇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不想錯過千帆的每一篇乾貨?
教你3秒置頂『千帆育兒網』
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