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射殺。之後,他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對待兄弟和侄兒,李世民是一點情面都沒有留,那麼他自己的兒子結局又如何呢?
李世民共有14個兒子,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李世民如此對待兄弟和侄兒,是否會「報應」在其兒子身上呢?事實上,他兒子的結局也的確不好,14個人當中,就有12個非正常死亡。
我們先來說說正常死亡的那兩個。一個就是繼承了皇位的皇九子李治,他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於公元683年去世,享年56歲。另一個是第十三子李福,生母貴妃楊氏,於公元670年去世,時年37歲。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剩下非正常死亡的12個。非正常死亡又可以分為三類:夭折、流放而死、自殺或被殺。其中夭折的有3個,分別是次子李寬、第十一子李囂、第十二子李簡。
接著是流放而死的皇子,一共有4個。第一個是長子李承乾,他原本是李世民的太子,後來弟弟李泰漸漸得到父親寵愛,甚至有了奪嫡的心思,於是兄弟倆勾心鬥角。李承乾在暗殺李泰失敗後,就聯合李元昌、侯君集等人圖謀不軌。結果事情敗露,李世民將其廢為庶民,流放黔州。沒過多久,李承乾死於流放地。
第二個是皇四子李泰,他也因為和李承乾的爭奪遭到廢黜,被降為東萊郡王,流放均州鄖鄉縣。最後李泰死於此地,時年33歲。
第三個是皇六子李愔,他時常無故毆打官員,打獵不知收斂,多行非法之事,在太宗朝與高宗朝數次被貶官作為懲罰。永徽四年,房遺愛謀反事件爆發,李愔因為是吳王李恪同母弟,所以受到牽連,被「黜為庶人,徙居巴州」。最後李愔死於流放地。
第四個是皇十子李慎,他被流放也與一場謀反案有關。當時越王李貞打算推翻武則天,於是寫信給李慎,希望得到支持。但李慎認為時機不成熟,便沒有答應。可事情敗露後,李慎仍然遭到牽連被流放,在流放途中,李慎死於蒲州。他5個兒子皆遇害,家屬流放嶺南。
如此一來,李世民還剩下5個兒子,這5個全部都是自殺或被殺的。至於為何,我們一起來看看。
皇三子李恪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寵愛。甚至當初李世民認為李治荏弱,還想過要改立李恪為太子,不過被長孫無忌勸阻。後來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謀反案,去陷害李恪,最終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
皇五子李佑,他在貞觀十七年舉兵謀反,但事敗被擒,廢為庶人後被賜死於內侍省。
皇七子李惲,他死得就比較冤了。上元初年,錄事參軍張君徹誣告李惲謀反,唐高宗知道後,立刻派人去徹查。結果李惲受到驚嚇,就自殺死了。後來唐高宗知道真相,就將張君徹斬了,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皇八子李貞,前面已經提到過了,他是因為反對武則天,起兵失敗,最終服毒自盡。
皇十四子李明,他的死,是因為捲入了章懷太子李賢的謀反案,從而遭到流放。即使被流放,武則天也沒有放過李明,她授意都督謝祐,逼迫李明自殺。李明死後,他的子孫也沒能倖免。
由此可見,李世民14個兒子中,只有兩個是正常死亡,其餘12個皆非正常死亡。同時也可以看出來,其中大部分皇子的死亡,都和宮廷鬥爭有關。可見古代皇室的內部鬥爭有多激烈,一旦失敗,便不能善終。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