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八法拳的鍛鍊和修養

2021-03-02 宏萬家太極禪話慧館

點擊上方藍色小字↑↑↑↑↑↑↑↑↑↑

關注最專業的太極微信平臺


作者/陳靖 ⊙ 編輯/張宏婉


六合八法拳的鍛鍊和修養

「心意六合八法拳」近代由吳公翼宗師所傳播而廣為人知。吳公至化之拳學藝術,震撼武壇,響應紛紛。

  

心意六合八法拳歷代因傳承指教比較嚴謹,故此,能得到傳授的人也比較少。但是,也正因此種情況,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就避免出現謬誤,也就保存著比較古樸和純真的內容。這也突顯出「心意六合八法拳」的明顯旗幟。

  

所以,有必要認真地去探討心意六合八法的鍛鍊和修養,使教導者明白如何去作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使學習者明白所學的是一種什麼學問;使鍛鍊者知道應該如何去鍛鍊。以免讓有識之士將其認為是可有可無的一套套。

  

「心意六合八法拳」分為有陽剛之鍛鍊的陰柔之修養。陽剛之鍛鍊煉的是外五行:皮、肉、筋、骨、力。陰柔之修養修的是內五形:神、魂、魄、精、志。

  

陽剛之鍛鍊――形

  

「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套路架式共編有66個名稱,每個名稱裡頭又各有若干招式。姿勢上大部分採取弧線形,圓環形,螺旋形和波浪形,纏絲等等圓形活動方式。外形如果做到松圓,更有助於內部的清虛。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式子名稱以極之寓意優雅的名詞特顯示其意無窮的以意象形,形隨意變。更促使形之活動有意至形生的出塵和灑脫。在形勢上,整個套路架式既活潑又高雅,既敏捷又穩重。式式相連,招招相扣。因此,在學習上極之容易記憶和掌握式子的活動目的。深受學習者的喜愛。

  

形產生的招式,它具有武力的攻防作用,這作用是相對的。這裡面包括有距離,角度,時間,緩急等等要求,而人的身體通過有效的訓練和鍛鍊來配合。

  

(一)動諸關節,舒筋活絡

  

有道築基之功,說的是根基的椿步功夫。拳學所喻根;是在無形之中,意在場勢,是虛無之法。底盤功夫的紮實,實是長年久月的鍛鍊而得。拳學將人體割據稱謂五總九節,指的是兩手,兩腳,一軀幹。又各分三節;腰為根節,胸為中節,頭為梢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腳掌為梢節。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掌為梢節。九節的活動產生各式各樣的姿勢,九節的各種各樣的姿勢組合成為招式。任何一個姿勢,九節為主動的關鍵。當然,或許某個姿勢以根節之動為始,或者以中節之動為始,或者以梢節之動為始,全在於姿勢活動的要固所決定。在鍛鍊之時,手腳、身軀的進退,高低、俯仰、都會即時影響椿步的穩固。站立好的椿步式有後跟離隙,或有前腳掌翹指,諸如此類的情況,皆因動中之滯所為。在心意六合八法拳的起勢,雙手徐徐延伸升起。根節為始動,若中節不鬆開令其不受束縛,中節必然不能滑動,因而產生僵,僵必滯。其形勢上手雖然抬起了,卻猶如木棍般似的。要使拳架靈活,凡一舉動,九節必定要活動。一舉手投足並非動手動腳;而是諸關節都動,也就是動諸關節。若一舉手,諸關節俱動,以協調配合手的形態。若一投足,諸關節俱動,以協調配合步的場勢。

  

這種伸展是基於骨的活動,或自然為之,形的動作也自然伸展大方,因此稱呼為舒展。骨的活動,筋的舒展的同時,肌肉必須呈松放之狀。在中醫學裡,將人體固定有諸多的經絡位置等等。經絡猶如道道關卡,必須要以鬆通,才不會出現牽制的情況。但是,在拳道學中,經絡的理解是人體任何的一點點。點點的僵硬都破壞了「整」的概念,使鍛鍊者走頂,不能走順。人體的任何一點點都有可能成為受制的關鍵。同樣,人體的點點都可成為反應的來源。拳道學中的活絡是松放開全身肌肉,實並不等同中醫學裡的有限的諸多經絡之說,筋如果在緊縮的狀態下,在局曲的狀態下,在崩直的狀態下,此時的肌肉也就得不道松放。肌肉得不道松放,經絡也就緊張,閉合。這也就是舒筋活絡的要義。

  

(二)活血脈,展骨骼

  

人體內的血在血管裡是自然的正常的流動,血液流暢,五臟六腑的機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養而強化它的能動量。達至身心的健康,延年益壽。血脈在緊、硬、僵的情況下,血脈的血必受阻隔或是卡隔。在這種情況下,勁就不能體現出來。斷勁這名詞也正是形容氣在催動血的流動時,因為血受到阻隔或卡隔而催不動。這種情況下就出現堵氣、憋氣。體現的也就是斷勁。使血液流動不暢順。反之,也說明因為血脈緊縮、血液流動不暢順,必產生硬滯。

  

形的鍛鍊自然有招式的出現,在「心意六合八法拳中,每一個動作都有它的起點和終點。之中還有運行和最後的變換,可稱為到位,過後稱出「出尖」,不到位又成為「不及」。過和不及統稱為「出尖」。有道:過而不及。每一姿勢,招式,都是五總九節的戰士。這種戰士呈現成為格。五總九節俱展,在這裡「展」又有另一番含意,是一種闊大,雄偉的意義。全身四肢百骸俱有伸開。與伸手、劈腿、仰頭截然不同而喻。拳道的鍛鍊過程分有:形、色、神、氣,用五個階段的修為。展骨骼是「色」的階段。色的含義是每一個動作、姿勢,無論是運行之中,或者是勢之中,都必須符合式子的要求。達到鍛鍊中所要起到的作用和輔助和繼續。展骨骼,它具有相關作用的輔助和繼續是促進四梢俱伸。

  

(三)起伏縱橫,清靈活潑

  

心意六合八法拳招式上也不例外地有應有的起伏縱橫諸如此類。但它不相對地有別以其它。心意六合八法拳它是在綿綿不斷之中,柔緩地運動者象江海一樣的起伏縱橫的洶湧波滔。它又象山嶽一樣靜止的,似乎是靜止絕對不是死亡的,起伏縱橫的雄偉疊峻。起:起如三十九式「丹鳳朝陽」,起是揚其身,若有增長之意。有言道「丹鳳朝陽勢佔強。它不是站立之高,乃是俯蓋的氣勢。因此,起有起之形,而絕非止於動詞之起。「伏」則是沉。有鑽掀之勢,非仰其身之狀。例如第六式「摘星換鬥」等,形勢上有下蹲之勢,但不能蹲出銳角。不可出現彎腰曲背,或低頭哈腰的形態。在這裡「伏」勢是全憑沉氣,意指揮。「伏」又有別以「降」。其中分別之細微,產生的效果大有異樣。但凡招式都有「縱」之勢。心意六合八法拳在「縱」的意義上又有其更深層次的要求,它有放其勢之要。其勢之放則需有前方和後方的同時異向的顯觀。而且,是以後方之縱為前方之縱,與「橫」之顧裹相依,鬆柔圓活的十面支撐的兇勇之姿。

  

演練中成熟的掌握起伏縱橫的要義,架勢上方能達到不偏不倚,不仰不俯。心意六合八法拳有諸多式子是以動物形意為名稱。例如:臨崖勒馬,伏虎聽風,鴻雁雙飛,靈猿摘果,狸貓撲蝶等等。在諸如此類的式子演練時,並不是以動物的形象而加以模仿。而且要以體現動物的靈性為鍛鍊。這種鍛鍊在於意的神似。另外,翻江倒海,風捲殘雲,撥雲見日,風動浮萍,氣升崑崙等等,更是要由心意的理解和感覺來演練這些式子的氣概。總之,整套心意六合八法拳是以精、氣、神的培養來作為鍛鍊的原則。使鍛鍊者在走架子的時候更加神似。

  

因此,知曉每個式子動作的含義極為重要。舉例:臨崖勒馬這式子,他的含義是:前手如附泰山,後手如抱嬰孩。鴻雁雙飛這式子的含義是:神態清靈勁內蓄,束翅盤旋驚鴻姿。伏虎聽風這式子的含義是:意氣心神須寧靜,凝意沉氣重靜寂。

式子有了這些含義的指導;走起架子就不會輕舉妄動。才能做到:手無定向非亂動,身無形勢不是停。也正是清靈活潑的原意。

  

(四)曲伸有節,出入有法

  

拳經有日:「三彎,不彎體不成。」三彎指的是手彎、腿彎、腰彎。對這「三彎」的理解,高者喻高,低者喻低。心意六合八法拳以五總九節概括人體主要骨節的分別。在行拳走架,以要推手,搏擊,又當以全身百骸來談論曲節。之所以曲要全曲,伸要全伸。局部的曲產生憋和懈。局部的伸形成支和頂。故拳經有言:一動全身無所不動。總而言之,凡一舉動,百骸之節俱動。這也更呈現清靈活潑之態意。五字訣中曰:「鬆緊要自主,策應宜守默。兩手輕輕起,曲伸無斷續。轉移有曲折,形似遊龍戲」。這些所造成的後果在實用的技擊上不能做到得勢得力的根本原因。通過心意六合八法拳的鍛鍊後,一般可以得到預期的效果有: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和調節。對呼吸系統機能的改善。對消化系統起到推動和按摩的作用。使用運動系統的筋骨舒暢,關節靈活,肌肉收縮力和舒張力的加強。從而增強了體質。特別是對中老年的人來說,有著減少疾病,增長素質,延遲衰老,精神愉快,延年益壽等顯著功效」。先師張――特別指出:「切勿超過了體力負荷去硬練蠻練。」

曲伸有節,說是誰始誰終卻也是不由自主。然而也如五字歌所言:「心意本無法,有法是虛無,虛無得自然,無法不容恕。」心意六合八法拳在整個理論和實踐只中強調「三盤十二勢。」他內以養心性益氣。外必修形體健身。運動時不偏不倚,如實如虛,動作連貫,圓活輕靈,柔和沉穩,神意放鬆,不尚拙力。

  

(五)勢勢相當,節節相應

  

拳勢分為形勢和氣勢。他們是同一樣中華拳道的不等同層次的分別。吳公翼暈在「心意六合八法拳釋義」一文說道:「拳貴柔綿,而忌硬滯」。又說:「諸勢之中,有攔有提,有擊有發,有虛有實,有緩有急,有松有緊,有化柔用剛,有化剛為柔,鬆緊有則,剛柔有律」。「如翔魚戲水,其勢韌而矯;似鶴舞長空,氣若江河海川,蜿蜒萬裡相接。在鍛鍊過程中必須明白和掌握步眼,身形,手勢這拳學三大要點。任何一個式子或者小動作的演變過程都不能失卻這原則。形勢上勢勢都在轉變之中,在轉變的過程,也固然出現曲折之狀。處處有曲折表現的不是折斷或者逃避。處處的曲折是曲中有直,長期不懈的鍛鍊就是求這「直」。他無形的存有並產生意想不到的拳術之術。

  

常言有道:拳打兩不知。互相不折短對方是如何出手和如何應招。勢無常勢。應變也無一是的規範。在形勢演練的時候,可以模擬對抗的情況進行演義。之中包括有距離、角度、時間、速度等等的問題。然而,這並不等於實戰。吳公翼告誠:「應變之方,無定法可尋。縱觀現代中外武壇搏擊之中,相互拳擊的命中率都很高。卻甚少有一擊而將對方擊倒。若以專業的擊技運動員的本身的力量,其實一擊而倒的實力是絕對有的。雙方雖然有如何強壯的體格。嚴格來說,彼此都承受不起對方一擊的實力。可是,往往出現互擊多拳,雙方仍然沒有重創的情況。這原因是雙方並不能有效地將本身的能量充分發揮在一拳擊之中。出擊之時往往最多只能發揮本身一半甚至不足一半的能量。因為在一擊之中有多半甚至多一半是推出去的效果。所以,把對方擊退了,可是這退是因為推出去,故無法造成重創的效果。從拳道學的理論來解釋這種觀象為:暴之力,而非武之力。先師張長――在「平分秋色」這式子中說:「開合有節,蓄髮如彈簧,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崩而不散,勒而不滯。」實戰的效果都是靠平時的鍛鍊累積狀大的能量。為了更有效地發揮節節相應的效果,在八法之中提到「靜定守虛」。「勒」字,就是要鎮定不躁,心無旁鶩,隨機觀變,心定神凝,虛無自在,虛以引真,乘隙進取。」

  

(六)陰柔之修養――氣氣

  

氣氣是與生俱來的,存在於人體之內的東西,是一種質狀,也稱為元氣。自古以來,拳學家將氣的培養視為拳學鍛鍊的另一高層次的目標。

  

氣的培養狀大之後,更有效地達到養身保健的效果,此為其二。通過氣的感覺去體悟宇宙的自然哲學,此為其三。在氣的培養過程中,必須經過聽勁的知覺運動。因此,古拳道聖哲言道:「聽用耳聽不用耳,用心聽。聽用心聽不用心,用氣聽。」

  

吳公翼在心意六合八法拳釋義中道:「陰陽水火,為天地之大經,主人身之大本,明乎陰陽,即知水火,水火氧也,陰陽理也,流行天地生生不息,皆一氧之流行也。

  

(1)虛以引真

  

先哲李東風在「心意六合八法歌訣」有道:「欲知有象原無象,固守虛無過坎離」。道家學說認為「有」的觀象必定是「無」為先存。人之「有」形體觀象,之先是「無」的氣先有。氣是一種虛無的質,因此必需要有一個虛無的境況來修養。拳道學將這種修養的境地稱之為「松」。松是一個總概念。常言:一分功,一分松,松到一無所有是真功。在鍛鍊的過程中,經過沉、重、輕、靈、虛、無……等等,都是在松這概念裡頭的一個又一個的階層。拳道學要求有五松,一是骨骼松,一是肌肉鬆,一是臟腑松,一是氣松,一是精神松。五松的要求在鍛鍊時沒有誰始誰隨。身體處在鬆開的狀態中,體內的氣就自然而然的活動起來,以「有意求,無意守」為原則。活動起來的氣就得以培養壯大。人的體形如何才能鬆開的狀態呢,如何能在鬆開的狀態中營造出一個虛的境地來引動元氣呢。人體在「緊」的狀態中是無法鬆開的,在這裡「緊」是一廣義詞。肌肉用力收緊,使人體憋氣,氣無法活動產生了胸悶甚至面紅耳赤。全身放軟,惰懈,使人體氣鬱,氣受到壓抑令人萎靡不振。意識上的求進使人體氣勝,產生不舒服,意氣不能放開。人體是在極其自然,毫無造作,不得逞以耀武揚威之態,以舒適以至中和來體現鬆開這概念。氣的活動不依靠肌肉或骨骼或臟腑來促使的。拳道尚精神。氣依靠意來促使其加強活動,人體的意是氣的制御者。吳公翼翠說「心意六合八法拳以意行氣,氣沉體固,固守虛無,動以側靜,虛以引真,化形轉換,依據於神,集神養心,心意俱合,元氣自生,調息養氣,以運行姿勢為築基之本,精神自然煥發,體魄自然堅固」。虛是松的總概念的一個解釋。這種虛是感覺體現在神的狀況。嚴格來說,要徹底明白這問題必需有懂的和理解並掌握他的導師言傳身授而悟道。

  

(2)抱神以靜

  

氣是一種虛無的質,摸不著,看不見。在人體內,充實的氣質透過人體而表現出來,因此,氣又可稱為「人神」。

  

氣是修養分為二種功法,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

  

心意六合八法拳它的走架子是動中求靜之修養,而其樁法則是靜中求動之修養。內氣這種活動的方式拳道學稱之為「運」。因此氣的活動又稱為內運。氣的內運絕對不能用外形姿勢來故意指導的,但卻需要正確的外形活動來相配合。用外形來相配合以達到內氣有效地靜動的方式稱為動中求靜之術。樁功則是以不動之狀態讓內氣不受外形的影響而有效地運行。使看不見,摸不著的靜式運動促使內氣鼓蕩壯大。這種靜式的內運稱為靜中求動之術。

  

質言之,在運的內部靜動的「因」,繼而成立外部形動的「果」。外部形動的「果」也因此讓我們感覺到了內部積極的靜運。這種靜動的運,不斷地變化、發展,繼而產生外部的動,稱之為運動。(拳道要略――論拳道運動)。

  

氣分五龍。五龍也稱無藏之氣。中醫學認為五藏之氣存留於心、肝、脾、肺、腎。然而,拳道學則認為五氣存留於整個人體之內。而且這五氣通過修養壯大之後,能衝出體外,與宇宙間的元氣相為而合。五氣之中,神氣居首。它是人的靈魂的表現,它能接受外間的諸多事物並將其化合。古聖哲在這化合的過程中認知神氣包含有:神、德、志、思四種虛無的質。修養其質之時,必須努力去達至中和。老子所言:「僻谷」。谷是欲之古字。在拳道學裡欲的解釋有:出尖,呆滯,逆,勝,輕舉妄動……等等諸多此類。先師張長文在談到心意六合八法拳的六合之一「動合於空」:「這裡的空是指道家稱謂虛無或無為」的意思,也就是靜默的外界無幹擾的意思。又道:「心與意為主,神與形相輔,鍛鍊者重氣,功到自然通。」在神形相輔這一解說中,外形上必須掌握架式的總原則的步眼,身形,手勢。行之以意,存氣固神,氣固神凝,運行而後神意清靈,神意清靈而後奇正相生,奇正相生而後變化不竭者,其動之時,其靜也是,乃能制勝於無形。

  

(3)泰定出俗

  

內氣固修養出息而不斷壯大。常人的內氣修養生息主要是依賴睡眠。然而,睡的多又傷神。所以,拳道鍛鍊者除了依靠睡眠之外,更利用「意」來促進內氣的休養生息。在修養的過程中,以意導外,努力使體內的氣壯大。但是,外壯並不能因此而內壯,而內壯反能促進外壯。因此內氣的修煉培養才能有效地令軀體更富堅韌,精神更加充沛,「一口氣」的目的是修養全身。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需要這氣。當內氣充分地潤遍全身,潤滿全身,充沛全身。內氣不可以凝聚於一點。內氣在修養生息的過程中始終要以「意氣放大」為原則,一念代可念也如同內氣凝聚於一點,是製造迷信的意想而已。先哲在詮釋「意」,「無意是真意「。

  

心意六合八法拳的架式。其動靜之理在氣的修養生息的鍛鍊中則是屬於陰之動靜,無論在虛實轉化中須以輕靈圓活,中正安舒為要則。架式上的要則。近代,五行的相生相剋廣為人們所承受,雖然這一理論和實踐都驗證了其正確性。但是,在陰陽理和相對主義要認真分別認識。內與外、虛無與形體等等,這是屬於陰陽學。而快與慢,正與側,高與低,長與短等等則屬於相對主義。又言:「天與地卑,山與澤平」。五行也不僅在於相生相剋。「煉與悟」一書第五章:「……這種情況並不受意識左右,只受神意指示。它也並非『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了,一切恍如假象,自然假象,更不是相生相剋,應是相異相生。」第四章:「達致化的過程,有許多相互的關係,這種關係有相生相剋,還有相異相生的奧妙」。

  

拳道在於性靈,不拘泥於套。內氣的運用採用開合的方式。開與合都是意氣放大。如果形勢上動作例如:雙手的距離拉大為開,雙手的距離縮小為合,將這類的相對視為開合的話,這種開合也無甚意義可言了。在陰柔,內氣的修養過程中,開合是屬於陰陽理學。開是意氣松放的開,開向空闊。合是意氣回攏的合,合回深淵。因此,開也不盡為開,合也不盡為合。意氣的使用令方向產生了變化,吳公翼在「心意六合八法拳釋義寫到:「體乎陰陽之理,合乎運行之數,開戶謂之火,閉戶謂之水,一開一閉,謂之變」。內氣在以意導氣的開合運動中產生強大的靜式動勢。這動勢絕對不能用形體來促動,任何形體的促動反而使內氣僵硬。有言:心似白雲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久而久之的以意導氣的修養,開之中自然有合的圓整。合之中自然也有開的松放。調整到周身一家,完整一氣。古聖哲將此狀況謂之為「陰陽載復」,繼而再產生氣的鼓蕩。

  

傳自後唐、北宋之間道家隱士陳摶的華嶽心意六合八法,是一優秀的拳學。是豐富的中華文化智慧的其中一門學問。在學習和鍛鍊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功效。對它的研究和探索能促進智慧和精神素質精義入神。先師張長信說道:「六合八法是別具風格的一種拳學,不是集成各種拳法的混合體。

[本文摘自《搏擊》2011年6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太極禪話慧館 乙未羊年十月十三第419期

投稿郵箱:taijihuahui@qq.com

qq群: 106956786

每天一期,陪伴太極人成長!

為使更多人受益,請讓分享成為習慣!

相關焦點

  • 心意六合八法三盤十二勢拳
    心意六合八法拳又名「水拳」,全名「華嶽希夷門心意六合八法三盤十二勢拳」,簡稱「八法拳」或「六合八法拳」,是一種古老的內家拳此系根據俗成的「內外家」說法而言)。它以心意為主、六合為體、八法為用;內以養心益氣,外可強身健體。  源流  相傳,心意六合八法拳乃後唐至北宋初期的道家隱士陳摶所創。
  • 第一編:心意六合拳之源流06祁縣忠守六合心意拳者範·戴兩家
    第一編:心意六合拳之源流02心意拳術論:戴文勳第一編:心意六合拳之源流04範氏區區筆記 (範氏家傳六合心意拳譜,又悟謂守洞塵技)師徒深情過人皆知,至光緒初年,買師臨回河南時,將親手所注「六合心意拳諧」交給範萬明曰:「好生收藏,此諧中之十法摘要,大有可用,久後傳爾後世門弟子,必有可佳者,吾門回教之真藝落於爾祁縣矣。祁縣戴氏本是從吾親戚李珍師學得藝術,門派一脈,法目無二,望爾苦志鍛鍊,嚴訓各世,勿供藝欺人,守住正道而行,勿愛五花八門,不失吾門法目,是為功屬」。
  • 心意拳六合槍宗師——李自奇
    李自奇弟兄五人,除他的二哥李自智、三哥李自義不是庠生外,他的大哥李自旭、四哥李自讓和他本人,都是庠生,文武雙修。這為他今後創心意拳、心意槍打下了豐富的文化基礎和紮實的武術功底。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是武林高手。長子李允文武雙修,三子李參文武雙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次子李牟。李牟也是庠生,文武雙修,早年和李自奇一起在山西陝西傳拳。
  • 《形意拳拳譜》嶽武穆王以槍為拳 六合形意李門世根
    虛者並非專用於彼,己手在彼之上,用勁拉回,落如鉤竿,謂之實;彼手不著我之手,用勁將彼手拉回謂之虛。並非專用意於虛實,是在人之形勢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也。拳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此之意也。學者深思格物此理,而要義得矣。
  • 心意六合與泰拳
    一、心意六合拳與泰拳的分析對比第一,鷙猛剽悍的心意六合 拳與兇狠殘忍的泰拳都有內功 修養,泰拳採用「佛教禪功」,「修性不修命」;心意六合拳採用「道教丹功」,「性命雙修」。謝成焯先生,從「戴文俊家 傳拳譜和依姬龍峰祖師留下之 拳論而嬗變」並加以整理的「心意六合拳內功」(尚無公開)與已 經公開的山西六合心意拳張友 林師父王鴻所傳的「七寶丹田 功」極為相近相似。前者比後者多「四把勢丹田叫勁」,後者比前者多一個「養丹田」。後者意念異 引循徑走脈的站樁功內養,提到 「丹田伏氣」,觸及到丹道功內 養。
  • 心意拳十大真形心法精義
    心意六合拳法之秘,不外乎內、外二途。外側為「六法」,要「身成六式」,「六藝歸一」;內則指「十大真形」。譜云:「三翻九轉成一體,十形合一為一勢」。所謂「十形合一」,就是要求將「十大真形」之勁力、神意合為一體,一氣圓融,始終貫穿,而不可弧立分割地單論某一形或某幾形。總之,無論是行拳或是交手之時,每一舉動,一拳一勢均要貫徹這「十形」之神意與勁力。
  • 形意拳經解讀——萬法歸宗
    尾閭之前,膀胱之後,小腸之下,靈龜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氣發動之地,用提肛縮腎之法,將精自玄牝之門(在雙睪與前陰之間)提到「天根」,再將無形之精練成微妙之氣。謂之練精化氣。氣乃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也是生命現象的根源。道家名之為「元陽」。此能量流的強弱與周流情況,決定了人體生機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壯。它確是與生俱來,但通過鍛鍊可以使其增強。
  • 心意拳如何槍變
    心意拳譜《六合十大要·身法》說:「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 」。槍法和心意拳都強調了一個中平之勢,一理貫通。  槍有三大病:身法不正,當扎不扎,三尖不照。持槍之勢,貴於四平,所謂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心意拳譜有曰「鷹捉四平」,即要頭頂平、兩肩平、兩手平、兩足平,拳理即是槍理。使槍要求身法中正,相應的《心意六合拳譜》中云:「論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後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
  • 太極拳身法八要新解
    近年來有李雅軒先生的傳人認為「含胸拔背」源於後人太極門的形意拳傳人,他們將形意拳的身法引進了太極拳中。其實不然,「含胸拔背落自然」這句歌訣出於廉讓堂的《太極拳譜》,沒有任何資料能證明李亦畲曾接觸過形意拳。戴家拳講究「身如石瓦、背如背鍋」,束身時要束胯抱肩、縮胸弓背,傳至李洛能的弟子們,山西和河北的形意拳家才有所改進,提出了「含胸拔背」的練法,各種內家拳的修煉都是還是略有不同。
  • 心意拳的七拳釋疑
    心意六合拳內動無形,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足,長短互用,相助為友。今釋其秘,供好者參考。 頭歌訣:共工怒觸不周山,大業欲成膽為先。 中門頭為正擊法,取敵面部;烏牛擺頭為側功之技,取敵頭胸;嬰兒撲食則由下向上撞敵下頦。頭打必近敵身,步法要疾行如風,並以手法裹住敵梢節方可施用。中門頭即一頭碎碑,為心意門鍛鍊中節功夫之關鍵拳勢,能使身腰靈便、腦清目健。練時可斂氣立於牆邊,然後以頭部正頂壁面,身斜似柱之支撐將危房屋,兩手附於大腿外側,純以頭部力量行之,傾斜角度與盤練時間視個人體力而定。收勢後需以雙手摩頂散其血氣,或以藥酒擦洗。
  • 戴氏心意拳樁功內涵初探
    一、練心意拳樁功的基本要求心意拳最基本的樁功就是六合乾坤樁。民間稱蹲猴勢,是取此外形而得名。六合是心意拳神形兼修的宗旨,舍其一便不得其要領。六合指宇宙大自然及人體的緊密結合,即:上與下合,左與右合,前與後合。
  • 心意拳的六合學說論和釋義
    心意拳中所講「六合」,除了外三合,手腳合,肘膝合,肩胯合以外,更有心意合,意氣合,氣力合。外三合好理解,內三合比較抽象,看不著摸不到,需要用心去體會!「心」即是想法,需要得到什麼,就得通過這種意識的構造表現出來。
  • 【理論】「湯瓶六合」——「化勁」之六段樁功法則
    一代大師心意拳實戰家.楊成坡論:心意陸合化境修養。其幼時隨師習練少林孝子拳、彈腿拳、心意陸合拳、肆通拳。青年時又拜師輩們修練「心意陸合拳」之「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三十六貼身靠,七十二単抄把)。又稱:三十六大跌,七十二小手。善摔跌快跤。時代變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習「太極拳」陳氏老架,「十三軟手」,「軟筋經樁圖説」,華佗,「八段景」,「易筋經操圖」。
  • 郭雲深先生論形意拳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即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鍊,練至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既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 戚繼光二十四式六合金槍
    至今日卻以六合槍法,為武林所重視。其法乃融合「楊」、「羅」、「高」、「馬」「沙」、「劉」六家槍法而成。明戚繼光,曾就六合槍法,研著出「六合金槍二十四式」,並創用槍「六合」之法。所謂六合之法,即演練槍術之要法也。
  • 心意六合拳手抄本
    所謂真傳者,名雖曰武,其實貴和。和者,智與勇順成自然之謂也。豈世傳捉拿、鉤打、封閉、閃戰,逞其跳躍,悅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論,古今英勇之氣,剛正之慨,威武矯矯不群者,盡為所失,而與作戲之輩,夫相同也。而論此藝,其大要不外陰陽、五行、動靜、起落、進退、虛實,而其妙又須六合。六合者,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力合。苟能日就月將,則智無不圓,勇無不勝。
  • 祁縣名拳名師|戴家心意拳名家段錫福先生
    段先生少時常模擬戲劇中武打動作自行刻苦鍛鍊,十六歲開始闖蕩江湖,到處尋訪師友學藝。十九歲時,其父領他拜在了戴家心意拳一代名師戴魁大師門下。時值民國十五年。從此,一直隨戴魁大師學藝二十五個春秋,深得戴家拳真傳,成為名聞三晉、包頭等地的武林名家。段先生一生剛直不阿,扶危濟困,行俠仗義。
  • 心意六合拳「五勁」練法
    拳經曰:三節明後,五勁相佐,踩撲裹束,惟決勿錯,一決無不決,非決而不靈,此乃心意六合拳之真勁也。五勁練法如下:  踩勁:如踩毒物,踩而非踏。在練功時,下踩要似雞行走,要有踏勁、搓勁和向(地)下的鑽勁。無論是在前進或是後退時,步法均要輕靈而穩健,行走似狸貓、猿猴般,既輕靈無聲,又要沉穩。若無踏勁,則無「如踩毒物」之狠;若無鑽勁,則無「人地三分」之穩。
  • 【拳種知識】少林五形拳,以及練法
    內容包括:龍、虎、豹、蛇、鶴五種拳型,以及內功、意念、外功、拳、腿、擒摔、身步、發聲用氣等八種功法的鍛鍊。該拳不僅練藝,而且主張「練身修心」。如龍形拳法,主張以意為先,凝神守中,主練「神」。這對於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良好作用。虎形拳法,腰實臂沉(頭正身直)主練「骨」。有助於調節體形,鍛鍊腰、腿、肩、背肌肉和促進骨骼生長,尤其對培養青少年的正確姿勢,促進正常發育很有益處。
  • 記六合拳拳師安慶和及他的《六合門武術總論》
    有著悠久歷史的六合拳(義六合門)明萬曆年間興起,400多年來英豪輩出,俠士雲集。一代又一代拳師在對六合拳的研究、探索、繼承、發揚中精雕細琢,使其成為中華武林中的一支奇葩。在泊頭的六合拳拳師中,有一位老前輩名叫安慶和,值得我們懷念,值得我們褒揚。安慶和,回族,河北省東光縣連鎮人。1906年生,1990年歸真,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