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六合八法拳又名「水拳」,全名「華嶽希夷門心意六合八法三盤十二勢拳」,簡稱「八法拳」或「六合八法拳」,是一種古老的內家拳此系根據俗成的「內外家」說法而言)。它以心意為主、六合為體、八法為用;內以養心益氣,外可強身健體。
源流
相傳,心意六合八法拳乃後唐至北宋初期的道家隱士陳摶所創。陳摶,被宋太祖賜號「希夷先生」,故陳氏創拳,稱「華嶽希夷門」。陳之傳人為李東風,再傳弟子有元通、王德威等。自元末始,此拳的延續過程由於資料空白,無法考證。直至清道光年間,有河北昌平縣黃花鎮人陳光第,拜心意六合八法拳正宗傳人釋達遠為師,後又從學子李參一道人,將二人衣缽參合一體,功臻化境,事譽武林。從此六合八法中興於世,東北、四川、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地均有流傳。
華嶽希夷門中,另一位不可不提的大宗師是吳翼翬先生(1885-1958),吳翼翬原名養田,遼寧鐵嶺人,滿族,是陳光第、陳鶴紹、閻國興三人的入室弟子。其人博學強記、文武兼修,將歷代師傳之心法融會貫通,整理為實用性極強的六十六個拳式。
30年代,吳翼翬星移居上海,1935年正式於滬傳藝。後吳應張之江先生之聘,任其時「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兼編委會主任。解放後,吳先生 受聘於上海文史館,暇餘仍全力授拳,弟子遍布浙、蘇、閩、粵等地。著名弟子有張長義、張長信昆仲等。
動法要領試闡
心意六合八法拳以「心意為主,六合為體,八法為用」。不尚拙力,注重整體,強調以腰為軸,尾閭為舵,步隨腰動(即見骨定向),是一種很注重實效的拳法。下面我們就其名「心意大會八法三盤十二勢」略為闡述其主要拳法要領:
一、心意
此處的「心」是我們傳統醫學中的概念,即神經系統。「意」則是指思維活動(無論意識或潛意識的活動均屬思維活動)。《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說:「心藏神,肺藏魂,牌藏意,肝藏魄,腎藏智」,並認為心(腦)是先天的全身之主宰,脾(意)是後天的根本。歷代的儒釋道武醫五家也都非常重視心和意的作用。而各家對心意的詮注各有不同。現謹提出以下五條,以見「心意」之作用:
1.調節神經系統「松靜自然」,健康精神。
2.發揮「心意」的思維功能,善 於運用思維,用腦子練拳。
3.發揮「心意」雙向信息傳導功能,一是將體表感覺傳導至腦的傳入神經;二是傳出大腦支配身體各 部位信號的運動神經(傳出神經)。人在技擊時,需要有快捷的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這就也需要在「心意」二字上下功夫。
4.運用意念來誘導習拳者符合拳法內在要領。
5.王夢齋先生曾說其初創「意拳」的本意是「舉意字以概精神,乃承拳理之所在……無論動靜,皆以意念領導,使意力合一,以盡拳功爭力之妙用。」這無疑是對「意」字的一種更全面的解釋。
二、六合
六合的作用在於統一精神與肉體。古人認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這個「六合」的原意就是宇宙。拳學中的六合是內三合與外三合的統稱,在形意、心意等拳術中六合也是極為重要的。但心意六合八法拳中的六合與別門不同,它的內容是:體合於心,心合於意,意合於神,神合於氣,氣合於動,動合於空。為了拓現此拳的原貌,我們特摘引張長信先生關於六合的介紹,以饗讀者:
體合於心:是指人的身體須由大腦來控制,也就是身體由大腦來主宰,聽從指揮,並且做到要步調一致。
心合於意:大腦所產生的意識,信念的思維必須取得一致。
意合於氣:將「意念」集中起來,以意去引導氣,這時才能做到意到氣到,同時到達,就是使得氣血隨著 「意」而進行的運行的意思。
氣合於神:就是提起精神來,可使氣血在身體內能保持長久的運行,也就是使得氣血隨著精神在充足的情況下而進行的意思。
神合於動:在精神振奮的時侯以神來引導著身體運動,也就是身體能在精神支配下被迫使運動而相隨行動。
動合於空:就是精神不受外界幹擾,不分散的情況下,集中思想的時候按照拳路的動作,逐個連綿不斷地一口氣練習到結束。
三、八法
「八法」是技能要領,習拳者必須遵照這八種規律性的具體運用法則修煉,方能體用合一,真正地透徹所學。
「八法」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氣、骨、形、隨、提、還、勒、伏。其拳訣為:「行氣集神、骨勁內斂、象形模仿、圓通策應、頂拔虛空、往來反覆、靜定守虛、隱現藏機。下面依拳譜之原意略作詮釋:
1 行氣集神(氣)
行拳之時要集中精力,用意念來調度「內氣」以形成氣動(關於「內氣」的問題歷來頤多爭論,此處以前人之模糊概念而言。至於在當代原傳拳法中「氣」的含義容另文再述)。氣動之後,身體也就隨之運動了。拳諺所云「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等就是指人在神凝氣足的狀態下的情況。
2 骨勁內斂(骨)
心意沉著之後,要端正骨架,勁力稍為內斂,以蓄其勢。如待放之弓,一觸即發。勁力則如裹綿之鐵,剛柔相濟。
3 象形模仿(形)
我國傳統拳術歷來重視「象仿」,不提各種象形拳種,內家之中有形意之十二形、心意之十大真等,八法拳中也有十二勢象形操,這種象形是指人通過模仿生物行為動態來汲取其優秀的內在本身生理特點,並非只求形似地學猴子抓瞼、學狗就毗牙而已。
4 圓通策應(隨)
行拳之時,動作要連貫而敏捷,腰迅速,變化要多端。演練過程不得停頓,不斷勁,下式借上式之力,使之一式將盡,一式隨生,如水流之滔滔。故本拳又名「水拳」。
5 頂拔虛空(提)
練拳人要「虛靈頂拔」「尾閭正中」,這樣就可以保持較為得當的間架,以達到發力不滯,來力不受的效果。
6 往來返覆(還)
身法和步法要縱橫起伏,忽遠忽近,忽左忽右。來如浮光掠影,去似驚鴻追月。另外,此決還要求勁力連綿反覆,無止無盡。
7 靜定守虛(勒)
勒住心神,鎮定不躁,心無旁騖。行拳若實若虛:虛以引真,隨機應變,尋隙進取。
8 隱現藏機(伏)
動作要變幻無常,忽隱忽現,令敵攻無可乘之機,防不勝防。而我之勢卻如波浪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急不躁,卻又無休無止。這就是前人王德威將八法拳易名「水拳」的原因。
八法是心意六合八法拳中的技能操作核心。有譜日:開合升降,螺旋伸縮,用意指揮。不使拙力,整勁內蓄,不露梭痕。有心者可以一悟。
四、三盤
三盤用來表示拳術姿勢升降的幅度,一般有上中下三勢。其劃分標準是膝凹曲度。150度—180度為上盤,120度—150度為中盤,90度—120度為下盤。需要說明的是,人高低升降的幅度不僅僅是由膝凹曲度決定的,例如腰、髖、肩等處關節也有相應的變化,只是因為膝部的彎曲最為直觀、明顯,所以才選用膝凹曲度作為標準。
心意六合八法非常注重動作的起伏升降,因此強調了三盤一說。
五、十二勢
十二勢乃心意六合八法拳中的單項統習動作,每勢分為四法,左右均可單獨操練,是綜合機能與技能鍛鍊的基本功法。每式皆有擊法(勁法),仿十二種禽獸鱗蟲各自之內在技能特點用以技擊。十二勢中有二十種擊法,如拳話所云:
走避開會順,翻騰定化粘。
搬扣劈摟撐,截拿棚推纏。
如果把這二十擊(勁)法與十二勢對應起來,可以簡要概括為:
龍戰——推掠;虎噴——撲搓(攏搓);鶴列——攝引;豹掌——劈捉;猿肱——鞭擊(長擊);熊攀——撐撥;雁翼——旋翻(換影);蛇行——伸縮;鷹拍——挑打(鷂打);鸞趨——纏繞(纏託);鵬搏——翼抖;麟盤——扣鎖。
吳翼翬之活步六十六式心意六合八法拳雖有很多拳械套路,但由於吳翼翬先生將八法拳的十二勢、二十勁法融進了活步六十六式中,因此這個套路最能夠代表八法拳的風貌。它可以單式操習以修勁力;也可以從始至終、一氣呵成,在連貫的動作中體會「八法」之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