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王彩雲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力高,那麼就有不少人從孕期開始,對腹中的寶寶開始進行胎教。
胎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這一詞起源於古代,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人們對胎教的定義為:孕婦必須遵守的道德和行為規範。他們認為母胎一體,母體的情緒、言行會同化腹中寶寶,所以孕婦必須謹言慎行,給胎兒做好榜樣。
而延伸至今,胎教變得更近廣泛,它是指孕婦在孕期所採取精神、環境、作息、飲食等保健措施,促進腹中胎兒心理及生理上健康發育。
這5種「胎教」該停止了,對胎兒沒有益處
1、肚皮扣耳機,給胎兒聽音樂
這種胎教方式是最廣為流傳的,給肚皮扣上耳機,那聽什麼音樂比較好呢?
當屬莫扎特的曲子,且播放的時間一般為數小時,讓胎寶寶享受著這些音樂,但這種胎教方式真的有效嗎?胎兒真的對莫扎特的曲子情有獨鍾嗎?
將耳機扣在肚皮上,可能會對胎寶寶產生壓力,還可能由於通過層層介質傳給胎兒,實際效果可能與噪音差不多了,寶寶或許早就煩透了。
且有研究表明,孕媽接觸噪音達70分貝以上,就容易對胎兒的聽力造成損壞;在80分貝以上的時候,就會讓他們感覺到難受。
再加上有可能孕媽對莫扎特的曲子一點都不喜歡,為了胎教,而堅持忍受數小時,在不確定胎兒是否清醒的狀態,然後聽著這樣的歌曲,真的能有促進胎寶寶生長發育的作用麼?
2、強迫準爸爸給胎寶寶講故事
還有些家長的胎教方式是給腹中的胎兒講故事,而準媽媽是不可以的,因準爸爸的聲音沉穩、深厚,更能夠獲得胎寶寶的喜愛。
可事實上,若是準爸爸一臉的不願意,在給寶寶講故事,傳到胎兒的耳朵裡,也會讓他很疑惑,都不知道爸爸在說些什麼,另外那種不情願的語氣,很可能引起準媽媽的不滿。
其實,只要每天準爸爸用愉快的心情跟腹中的胎兒說說話就夠了。
3、拍肚子和胎兒互動
新生兒出生後,相信當媽媽的都知道,他們幾乎每天有18~20小時都在睡覺中度過,除了餓了、拉了,感覺不舒服了會醒過來,其餘時間都在睡,那更何況是在腹中的時候呢?
因此,胎寶寶大部分時間可能都處於睡眠狀態,若這時候,突然被人拍醒,換位思考下,你會不會很煩躁呢?
因此,當你沒事想要跟腹中的寶寶互動的時候,胎兒表現出來的胎動,很可能只是他在表達自己的不滿,即我們在睡夢中被人吵醒的起床氣而已。
若真的想跟胎寶寶互動,不妨選擇在飯後,他胎動頻繁且醒著的狀態下。
4、準媽媽逼迫自己看書
還有一種流傳較久的胎教方式,就是孕期準媽媽多看書學習,腹中的胎兒也會在這種氛圍中薰陶,然後逐漸形成愛看書學習的習慣。
這讓不少孕媽覺得即便是自己再不想看書,為了孩子今後能夠愛上學習,當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也要讓自己多看看書,即便是一些晦澀難懂的書籍,硬是逼著自己看,實際上一點都沒有看進去。
這種逼迫著自己看書的孕媽,就很容易出現一些煩躁的情緒,然後刺激下丘腦釋放神經激素,通過母體的血液循環,傳輸給胎兒,讓他也具有這種情緒,甚至對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5、看顏值高的人,生出來的娃顏值也會高
這種胎教方式,就是孕媽在孕期多看看顏值較高的人,這樣生出來的寶寶顏值也會很高。要是真的如此,那遺傳學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眾所周知,孩子的基因都是由父母直接遺傳的,在形成受精卵以後,所有的基因就已經確定,寶寶今後長什麼樣也確定,這壓根與孕媽在孕期看什麼顏值的人無關。
如何正確的進行胎教,才能讓寶寶更聰明?
1、孕媽保持良好的心情
孕媽在孕期由於體內激素的變化,情緒上可能比較容易起伏,這時候準爸爸要多體貼一下妻子,好好照顧媳婦,這樣有助於她們消除煩躁、不安等負面的情緒。
此外,還可以聽一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看一看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是進行適量的運動,來放鬆自己的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據研究表明,孕媽在孕期保持愉快的心情,這種情緒可以通過血液傳輸給腹中的胎兒,從而分泌出有利於胎兒發育的激素和化學物質,讓胎寶寶發育得更好。
2、孕媽注意補充營養
大家都知道,孕媽懷孕後,胎兒所需的一切營養都來自母體,因此在這個時候準媽媽補充的營養就是胎寶寶一切生長發育的來源。
若想要胎兒的智力更上一層樓,那麼補充被稱之為大腦發育的腦黃金DHA,是必不可少的,可從深海魚、核桃、芝麻、花生、巴旦木、腰果等食物中獲取。
3、孕媽保證充足的睡眠
胎兒深受孕媽的影響,若媽媽熬夜或是睡眠不充足,很可能對他們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
因孕媽熬夜的時候,體內的激素容易發生紊亂,從而影響體內新陳代謝,不利於胎兒對營養的吸收,導致發育緩慢。
還可能由於身體造血內臟器官等都是在晚上,這時候若母體沒有休息好,那麼造血就容易受到影響,從而使得提供給胎寶寶的氧氣和養分減少,長期如此,容易造成胎兒出現缺氧,甚至發育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