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數據斷層登頂,每播出一期熱搜屠榜一次。各路媒體、粉絲、營銷號混戰,物料滿天飛。有關注舞臺呈現的,有關注姐姐們訓練日常的,也有關注矛盾爭議的。但《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初的立意卻鮮少被提及。
那就是,30+,不該被定義。每個階段的女性都有各自的精彩,女性力量不該被忽視。
在節目開始之前,這個主題體現在衍生採訪《定義》中。主持人易立競用冷靜客觀的立場拋出犀利的問題,也接納性格各異的姐姐們的解答。
在節目開頭,體現在導演吳夢知的「百萬文案」上。
在節目過程裡,體現在陳松伶說的「woman power」,萬茜說的「女人是可以幫助女人的,我們都是站在一起的」中。
但,不可避免的,還是被忽視了。
「30歲危機」這個詞,似乎只用在女性身上,很少看到有男性提起30歲是個坎兒。
被評為「全球最美面孔」之一的艾瑪·沃特森,夠不夠「人生贏家」?因為出演《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赫敏被全球觀眾認識,獲獎無數。
除了不間斷地出現在銀幕前之外,還是個真正的「學霸」。先後就讀於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主攻英語文學和歷史雙專業。又在學業和演藝事業都如日中天的時候,宣布暫別影壇一年,專注於女權主義的活動中。
時至今日,每當提起女權主義,都少不了把艾瑪·沃特森的演講拿出來。
艾瑪所呼籲的女權主義,並不是女性將擁有特權,而是男女平權。女性也有平等的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機會。
但就是如此優秀的艾瑪,在面臨30歲的時候,也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中。
曾經認為30歲「Not a big deal」,結果到了29歲,就開始焦慮:
「我還沒有買房,沒有成家,沒有孩子,工作上也不算特別穩定」,我該怎麼辦?
這不正是我們身邊或自己面對30歲的真實感受嗎?
在傳統觀念中,三十而立,就是一切步入正軌,進入穩定狀態。
但是在當下這個時代中,教育觀念,成長經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少年到青年,都越來越注重自我。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長期將大大延長。到了30歲,其實才像剛剛成年的感覺。
忽然感受到了需要承擔的責任,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說起焦慮的原因,周邊環境首當其衝。
家人的看法,身邊人的看法,社會的看法。有太多的「你應該去做什麼」「到什麼年紀做什麼事」。
就連我們每日刷的社交網絡,也時常受到販賣焦慮的風氣影響。亞洲文化崇尚年輕,打開彈幕看電視劇,女演員的一兩條皺紋都能受到嘲諷。
坦普爾大學研究人員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結果發現, 30歲以上研究對象中,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感到「精神接近崩潰」的機率比其他人高22%。但這種現象不會出現在18歲至29歲群體。
原本因為現實中太焦慮而尋求網絡的安慰,反而受到了反向侵蝕。
自身的原因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感到焦慮和恐慌,是因為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內心安寧的依據。
日本知名媒體網站TABILABO的青年董事長久志尚太郎,曾說過一句話:
「你所謂的焦慮,不過是對未來的恐懼」。
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又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時間去犯錯了。
已經30歲了,在別人的目光下,已經到了工作上不能出差錯,感情上也沒有時間和錯的人浪費的年紀。從而造成內心的極度焦慮。
既然焦慮由心而發,那麼破解的辦法依然要回到內心。
1. 和心理暗示對抗
回想一下,滿30歲的那天,你在幹什麼?
大多數人都是像往常一樣,起床,刷牙洗臉,出門上班,回家休息。也許看一部電影,也許聽幾首喜歡的歌。和昨天有什麼區別嗎?並沒有。
周圍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嗎?遇到的人會突然改變對你的稱呼嗎,工作內容會突然發現變化嗎,身邊的人會突然換一種態度對待你嗎?也並沒有。
所以,不需要去暗示自己,到了30歲會和以前有多麼不一樣。
30歲的這一天,不過是對29歲最後一天來說的「明天」。
2. 重建內心節奏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不斷提起女性力量的萬茜,也經歷過糾結年齡的這一關。
在職場中,女性35+就開始進入瓶頸期,何況是一個女演員。從這個方面說,萬茜確實是「大器晚成」的類型。
當她剛剛過30歲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恐慌,感覺自己「青春已經不在了」。但是到了33、34歲左右,她從演戲的體驗上找到了重建內心節奏的方法。
現在的萬茜沒有辦法再去演十幾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因為眼睛裡已經有了故事。但是回想二十出頭的自己,也沒有辦法去飾演有一定閱歷的成熟女性。
年過三十,她依然年輕,但是社會閱歷又比剛畢業的時候要成熟很多,對事情的判斷也會理智和成熟很多。萬茜對自己的年齡完成了內在認可。
這樣的自信由內而外展現在她的臉上,才讓我們看到了現在這個又通透又颯的35+女演員。
3. 做出改變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來源於對自己的不自信。只有主動去完善自己,才能逐漸養成不懼未來的底氣。
別吝嗇自我剖析,你每踏出舒適圈一步,得到不算太壞的回饋,勇氣就會增加一點。給自己訂一個目標,大目標完成不了,就定小目標。細分到每天要做什麼事,做完一件劃掉一件。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所幸,觀念的走向是樂觀的,從影視偏好上就可見一斑。
除了青春劇、偶像劇以外,開始有一批以中生代為主視角的影視作品獲得了觀眾的青睞。《我的前半生》《小別離》《小歡喜》《在遠方》等國產電視劇為我們打開了不一樣的觀賞視角。
以俞飛鴻、陳數、袁泉、曾黎等為代表的姐圈、姨圈精彩萬丈,逐漸回到主流視線。
觀眾審美也從傾向白幼瘦小花,逐漸向欣賞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傾斜。還記得去年朋友圈集體追劇《致命女人》,幾個中年女子掀起「腥風血雨」,萬千風情迷人到不行。
最後,把《乘風破浪的姐姐》中的開篇文案,送給30+的姐姐們。敬姐姐們的過往,現在,與未來。
有人說,每個人的歷史從出生前就開始了
愛與煩惱,幸福與秘密,時間與魔幻,永恆交替
女人,從母親開始,
就是我們一生中最早記得和最後忘卻的名字。
三十歲以後
人生的見證者越來越少,但還可以自我見證
三十歲以後
所有的可能性不斷褪卻,但還可以越過時間,越過自己
三十而勵
在時光的洗鍊,時代的鏗鏘中
我們不斷更新,對世界,對生命提問的能力
三十而立
我們從每一寓言裡,辨認自己
也認識他人的內心,他人的真理
三十而驪
驪色駿馬,飛雲踏海
我們關心成功,也關心失敗,更關心每個人要面對的那座山
我們關心美好,關心熱愛,更關心日新月異的未來
努力與翻越;不餒與堅信
肆意笑淚,青春歸位;一切過往,皆為序章;直掛雲帆,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