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連城網」↑↑↑關注連城「有料」的微信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華兒女由此被稱為「龍的傳人」。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那是絕對要去連城姑田,要知道,那可是有著「天下第一龍」美譽呢!
正月十五天下第一龍姑田遊大龍鬧元宵大型民俗活動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中...
對於今年的姑田遊大龍連城網友們甚是期待,不過聽說今年中堡可能不做了???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
@姑田小鎮
不管如何,讓我們一起期待連城姑田「天下第一龍」的雄偉壯觀~
回顧姑田遊大龍的精彩瞬間
姑田遊大龍是福建省連城縣姑田鎮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以其形體之大,綿延之長,工藝之美,參加人數之多,程序步驟之繁,行遊時間之久,堪稱天下第一。
蜿蜒于田間的遊大龍隊伍,龍頭高2米,直徑80釐米,龍口大張,含一直徑70釐米的大紅龍珠,氣度不凡。(王敏 攝)
2012年2月6日(正月十五元宵節)19時55分,世界吉尼斯總部派出的認證官程東先生莊重宣布,姑田遊大龍以791.5米打破了臺灣在2011年創造204.53米最長遊行花車原紀錄。
歷史久遠、以大取勝的姑田遊大龍,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姑田遊大龍,主祭家把龍頭和貢品從家裡抬到祠堂(圖片來源大海峽圖片庫)
祭龍頭是十分隆重和嚴肅的。長者們把貢豬的鮮血灑在龍頭上,為了讓龍「活起來」(圖片來源大海峽圖片庫)
擎龍手必須是身強力壯的青年,能夠被選為擎龍手是件很光榮的事,家裡人會隆重的送擎龍手出門。(圖片來源大海峽圖片庫)
花燈小子 (吳震 攝)
遊大龍的隊伍在山野田間匯聚,準備拼接。(王敏 攝)
天下第一龍——姑田遊大龍的特色
@姑田小鎮 姑田遊大龍在攝影界名聞遐邇,許多攝影賽事獲獎照片從此而出。姑田12條大龍中,形體大同小異,小編今天就介紹其中5條最有特色的「龍」:
圖片版權聲明:圖片均由小編從網際網路搜集感覺非常不錯的攝影作品當作題材,僅用於宣傳姑田遊大龍,並非用於商業用途。
姑田下堡鄧屋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遊龍,若干年後,鄧屋十五代的弘才公與鄰居萬堂的蔣志賢認同年,爾後鄧屋與萬堂(鄧姓與蔣姓)合擎,其頭尾照輪流一姓擎一年。這條龍的「橋」數一般是五、六十節左右。
清代中堡江、華2姓合擎龍,隨著人口的增長,龍也逐漸增長。從清乾隆年間起始分開擎,一姓遊一年。為了保持「長得好」,當時兩姓立條規定,不論江姓或華姓出龍,均需100橋以上,若確有困難不能湊足100橋時,也應用龍蛋湊足。每兩橋龍蛋抵一橋大龍,從此兩姓至今都按這一條例執行,保持了「長得好」的特色。
遊龍史上有三次世界之最,且都是華姓出龍。一次是1946年,長173節,700餘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達230節,900餘米。
最後一次在2012年, 姑田遊大龍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當晚6時,姑田飄起大雨,世界吉尼斯總部派出的認證官程東及其團隊冒雨現場進行測量鑑定。由於姑田大龍由宣紙製成,不少龍身被傾盆大雨損壞,經1個多小時的嚴格認定,本次姑田大龍挑戰最長遊行花車金氏世界紀錄的有效成績為791.5米,挑戰成功。
華坑的龍每節大小、長度與其他村一樣,但它起遊時的高度是別具一格的,高得驚人。龍頭的第一竿龍棍是一丈二尺長,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類推每橋矮一寸。但橋數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橋,故最後的一竿龍棍也有八尺高,與其他村的龍棍還高出兩尺多。「駁龍」要選擇特殊的地點,平路不行,要選擇在斜坡處,橋與橋之間用短繩子互繫著,發一聲喊「起腳!」霎時全部舉起,動作不能快慢不齊。
他們用的龍棍沒有上柵的裝置,頂端呈十字,喊「落腳」時全部放下來御掉。華坑人擎龍特別有功夫,一股蠻勁令人嘆服。龍頭不用繩索牽引,龍腰不用插袋,起腳時靠雙手硬擎,擎龍人只在腰間系條腰帶,擎得疲勞時可將龍棍插在腰帶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闊步遊來,實在壯觀。華坑的龍不僅「高得好」,而且「遊得好」。
周、黃屋原來是遊花燈的,後改為遊龍。他們的龍畫,好似舉辦農民畫展一樣,觀眾喜愛看。龍身上畫少量的龍鱗和雲彩外,大部畫的是雙龍戲珠、丹鳳朝陽、梅蘭竹菊、牡丹芍藥、八仙獻寶、仙姬送子、雄雞白鶴、奇花異卉、鯉魚跳龍門等等。他們的龍不僅畫得好,就是兩頭裁口上的詩詞、句子也題得很好,字體真草隸篆今古書體集於一龍,畫工技術代代相傳,久經不敗。所以自古至今他們的龍都被譽為「畫得好」。
城兜的龍要遊於河旁,走許多田間道路,但秩序井然,觀眾叫好。
延伸閱讀:
連城縣是革命老區和客家文化名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發祥地之一。如果是自駕且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推薦各位不妨到「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冠豸山風景區和堪稱中國客家人莊園的宣和鄉培田古村落一遊。冠豸山景色
湖光山色
培田
培田古民居,宅第相連,古厝相依(曲利明 攝)
編輯/連城網 綜合 福建畫報 姑田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