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彈幕在我眼中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無聊型彈幕,例如「哈哈哈哈哈哈」、「23333」。這類彈幕可能是對視頻某個場景某個演員表達個人喜愛之情,但此類多到可以覆蓋整個屏幕,而看不到真正視頻的內容。一般我會下意識地用「關鍵詞」屏蔽此類彈幕。
第二類,挑事類彈幕,例如「他/她長得好像XXX」「抱走我家XXX,某家是XXX」。這類彈幕會引來後續一系列的口水戰,會讓看視頻的時候不能專心關注視頻的內容,且心情也會受到幹擾,這個時候「關鍵詞」只能屏蔽一部分不正當言論的時候,我會直接關掉彈幕。
第三類,透露型彈幕,例如「拍某個場景的時候…」等,這樣的彈幕可以透露除了視頻之外的有趣信息的彈幕是我經常關注的,通過這些彈幕可以看到對這個視頻不一樣的解讀和看法,還有對某些細節的提醒。通過彈幕去感受做這個視頻的動態,甚至通過彈幕可以找到感興趣的類似視頻,此類彈幕有趣又可以探索視頻之外的事情。但遺憾是,此類彈幕畢竟是彈幕中的少數。
一般我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或者紀錄片時,我喜歡不受到幹擾自己靜靜地看完,這時我會選擇關閉彈幕。當我熟悉整個視頻走向之後,我會開彈幕來了解一下其他人的看法來豐富自己的想法。
我對彈幕的印象,經歷了一個從好到壞再到不好不壞的過程。
初識彈幕是在高中的時候,那會兒特別喜歡在b站看恐怖片和恐怖遊戲,每次恐怖畫面出現之前,就能看到那些在畫面前飄來飄去的五顏六色的小字齊刷刷地變成「前方高能預警」,那時就會覺得特別安心特別踏實,所以就對這種叫「彈幕」的新奇玩意兒生出了好感。後來更是喜歡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配上彈幕,彈幕上的吐槽腦洞大又奇葩,時常讓人笑得不能自已。因為我是特別不喜歡虐心情節的人,但即使是很悲傷的情節,彈幕上也總會找到很多笑點,所以也就漸漸感覺離不開這種東西了。
但也就最近一兩年的光景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彈幕的普及度提高了,各大視頻網站都推出了彈幕功能,越來越多的彈幕變得不像原來那麼「乾淨」了,看劇時,有些人動不動就是對演員人設甚至外貌的攻擊和謾罵;對情節和自己三觀不同的地方,一邊嚷嚷著要棄劇,一邊卻又在每集陰魂不散地出現,對其大肆批判,甚至不惜和別的彈幕撕逼;在破案推理的劇裡,可能在第一集的彈幕裡,你就會絕望地知道所有的幕後兇手是誰;又或者,彈幕成為了粉絲控評的主戰場,滿屏滿眼都是違心的「xxx好帥」,讓人看著尷尬至極。而對此,我只有一個辦法——關閉彈幕。
並不是說我現在完全杜絕了彈幕,只是學會了「挑著看」,比如看恐怖片的時候,我還是缺不了彈幕護體;又比如現在,我正在看《河神》,上面的彈幕非常高質量而且搞笑,我也覺得挺好的。
彈幕這東西,反正就和微博一樣,已經成為了網友發表言論的一個平臺了,裡面有好有壞,現在總談「彈幕禮儀」,光是說說自然也沒太大用場,或許彈幕實名制,會成為一個新的呼籲點吧。
我很喜歡彈幕文化,從來都不關彈幕,只是會把字體的透明度調低一些。因為大家都喜歡這個電影、這部劇,才會點進來觀看;因為想獲得認同,想有交流和互動,才會打開彈幕。彈幕文化起初被理解為缺乏溝通互動的青年男女極度的表現欲;但是彈幕文化也在逐漸成熟,經常能看到彈幕裡互相解答問題,解讀那些新梗和老梗;吃瓜群眾也有自己的思考,也有自己的觀點,或正面或偏激,都通過彈幕得以表現。
彈幕的實名制將在今年10月1日實行,很多人高興,覺得彈幕裡的噴子會少很多。這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或者說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都有表現欲,當我們了解別人不了解的信息時,總想展示或普及。所以隨著實名制興起,各位彈幕大佬們的活躍度將只增不減,這種表現欲會支撐他們發送更多含金量高的,甚至科普類的彈幕,闢謠的彈幕。在很多恐怖片中經常能看到各位好心人的『前方高能,彈幕護體』這就是善意在彈幕中的典型表現。因此彈幕文化應該被更多人接受,成為小眾文化中更深入人心的文化形式。
你喜歡彈幕嗎?
你對彈幕有什麼看法呢?
編輯:畢若旭 柴若月
綜合整理自:中國青年報 (沈傑群 林英涵:被彈幕餵到飽:一場消化不良的鍵盤社交)、新浪微博、大學生觀點徵集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