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營盤打鐵的兵》
文/徐星
我年逾古稀,喜歡旅遊。在湖北宜昌「三峽人家」旅遊景點見到一個「鐵匠鋪」,我眼睛一亮,止住了腳步。
其他驢友匆匆去看表演,我卻在這裡拉起架勢,左手持鉗夾工件,右手舉起鐵錘,拍攝了一幅打鐵照片。幾聲錘響,我的思緒回到了四十八年前……
那時我在部隊當兵,所在地是陝西關中平原的華縣,營區南邊靠巍巍秦嶺,北面毗鄰濤濤渭河,東邊幾十公裡處,險峻的華山突兀群山之上,格外鮮明。
部隊住在帳篷或者是幹打壘棚屋裡,正在大興土木為自己建設營房,設計都是磚木結構的平房。我的本職工作是庫房管理員,負責管理發放營建需要的各種五金配件,也包括鐵製件如扒釘、吊頂的螺杆、墊片等,這些當時都承包給老鄉的鐵匠鋪。我們的需要量比較大,鐵匠鋪自身的活也比較多,不能保證我們的需求,影響工期。
我去鐵匠鋪取件時看過他們幹活,覺得很簡單,就向部隊首長提出,鐵製件不要外包了,我來幹。其實我從來沒有幹過鐵匠,就是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首長也真信任我,給我派了兩個年輕的民工當助手,配備了鐵砧、錘子等工具。我們自己動手盤起爐子,搭起工棚,我的「鐵匠鋪」就開張了。
說起容易幹起難,真正幹起來就犯嘀咕了,一切都要摸索。首先加工扒釘。扒釘,也稱螞蟥釘,是有兩條腿的大釘子﹐呈ㄇ形,用於三角形木房梁每兩木之間的加固。兩個小民工是附近的農民,也沒有打過鐵,我們配合很好,什麼事都一起商量。扒釘在土木建築中大量使用,他倆參加過農村建房,見的比我多。
首先是怎麼下料。俗話說「木長鐵短」,木匠下料要長,鐵匠下料要短。扒釘展開長度約40釐米,我們把10毫米直徑的鋼筋截成約30釐米長的小段,放在爐火中燒。我努力回憶在鐵匠鋪看到的樣子,一招一式模仿他們。將工件在火上燒紅後,先打尖一頭,再打尖另一頭,將兩頭都打尖,總長就延長到40釐米了,然後將兩邊的尖頭在同一方向打折90度成ㄇ型。尖頭須趁熱在冷水中略微淬火,讓其有一點硬度。
幹活時,我自然是「師傅」了,左手執火鉗夾住燒紅的鐵件,右手執小錘擊打。小民工自然是「徒弟」了,一位負責拉風箱燒火,另一位掄大錘跟著我的小錘擊打鐵件。第一批扒釘打制出來了,我親自送到工地,忐忑不安地等候工人師傅的「判決」。「可以用!」得到了工人師傅的認可和首長的表揚,我們都非常高興。
老實說,第一批扒釘只是能用,外形很難看,效率也不高。我對照外包件琢磨,他們的扒訂尖頭是四楞型,而我打的是圓型,很難看。我們不斷摸索學習改進,後來我打的扒釘也呈四楞型,相當漂亮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建房子的師傅也誇獎我的手藝。
我的本事也越來越大,不僅打扒釘,還打制庫房大門的全套件門栓、門扣等,我們自己使用的工具火鉗夾我也能打制了。墊片比較簡單,就是在約5—8釐米寬的方形鋼板中間衝一個16毫米的圓孔。沒有衝床,我們用大錘將4、5毫米厚的鋼條截成一個個正方形,燒紅後再用鏨子衝出一個圓孔,然後處理平整。
這個鏨子也是我們自己做的,鏨子的要害是淬火,我們也掌握的很好。我那時精力旺盛,不僅打鐵,還手工製作房頂吊梁配件螺絲杆,將直徑16毫米的鋼筋,根據需要長度用鋼鋸截斷,再用板牙在兩頭扳螺絲。
每天早晨,華山披著霞光遙看我們點著爐火,新的火熱的一天開始;風箱拉起,打鐵交響曲奏響。灶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在勁風的吹奏中升騰;待工件熱至彤紅,我快速夾至大鐵墩上,鐵錘上下,叮叮噹噹,節拍強勁。淬火時,「吱啦」一聲,一道白煙倏然飄起,在空中畫出一個個樂符。夜幕降臨,交響曲謝幕,渭河低吟淺唱,伴我進入甜蜜的夢鄉。
關中平原的夏天是著名的火爐天氣。烈日炎炎,爐火熊熊,我們赤裸上身,揮汗如雨。幹活時我喜歡大聲唱歌,雖然不大著調,卻快活嘹亮,「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一次一小塊被我截下來的燒紅的鐵片飛濺到我赤裸的臂膀上,吱的一聲一縷青煙冒起,肉焦味撲鼻,我急忙彈掉……。這些我一點也不覺得苦,我覺得打鐵確是男人的事業。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願打鐵。
我經常想起我們的革命老前輩,我們沒有經歷長徵的艱難、戰爭的殘酷,作為革命後代,就要像我手中這塊鐵,自覺投身革命的烈火中,燒的通紅通紅,再經千錘百鍊。生活的磨難,父輩的激勵,師長的教導,就像鐵錘,把我們錘打成釘,牢牢的釘在革命的事業裡;把我們錘打成掌,深嵌在馬蹄裡,馳騁在中華大地;把我們錘打成犁鏵,將我親愛的祖國耕耘得更加美麗!如此,我們才能繼承先輩的事業和精神,繼往開來!
我們三人齊心協力,加工的鐵製件完全及時地滿足了工地需要,非常開心。那時候我的飯量特別大,早餐三個大饅頭,午餐、晚餐各四個大饅頭,還有菜和粥,就這樣老是不到點就餓了。好在部隊的飯是管飽的,每星期還能吃到幾次肉。
為了保證打鐵的時間,我每天都要到工地轉一圈考察工程進度,根據工期進展情況,把第二天所需要的五金配件全部計算清楚,提前準備好,限定工程隊在早上八點領走,這樣既有效地預防了虛報冒領和浪費,同時我全天的時間也騰出來了。
一年時間,一大片營房完工了,嶄新的房屋整齊排列,錯落有致,有住房、食堂、大禮堂、澡堂、倉庫、水塔。部隊全體官兵離開帳篷和窩棚,住進了我們自己參與勞動建起的新房。營區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窗明瓦亮,紅旗飄揚。華山在微笑,渭河在歌唱,我的心裡也樂開了花。我知道,這裡的每一間房都有我的汗水和辛勞,感到很自豪。
完全沒有想到,部隊給我立了三等功,全部隊(正師級單位)就我一人。我僅自製鐵件就為部隊節省了幾千元的費用,現在聽起來不多,在當時一個本科大學畢業生轉正後全年的工資也就六百多元。
首長號召大家向我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給我的獎品是一本合訂本的《毛澤東選集》。這本書陪伴了我三十多年,直到女兒在北京結婚成家,我鄭重地將這本《毛澤東選集》贈送給她。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