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泰國最高法院原定對前總理英拉「大米瀆職案」進行宣判,但當日英拉並未出現在庭審現場。因此法院宣布將庭審日期延後至9月27日,並對英拉發出了逮捕令。之前一度有媒體推測她「可能已申請延期審判或從能避開眾人目光的特別通道入法院」。
法新社8月25日報導稱,泰國政府已經加強邊境管制,或與英拉未出庭有關。
泰國總理巴育表示:「我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她沒有在法庭上出現。我已經下令加強邊境檢查。」
泰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巴逸上將表示,目前還不確認英拉是否外逃,也不知道她是不是真的病了,但是她有好幾處住宅,所以一個家裡沒人並不代表她不在其他的住宅。有消息稱英拉本人兩天前已經逃出國,且有人助其逃離,但尚無法證實。
何為大米瀆職案?
「大米瀆職案」起初還是英拉政府「惠農」的一項「德政」。英拉政府2011年推出大米收購政策,以遠高於市價的價格直接向農民收購稻米。這一政策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提高農民收入,鞏固執政基礎;二是試圖憑藉泰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的地位,壟斷國際大米市場,推高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
然而,這兩個打算最終都落了空。自泰國政府開始收購大米之後,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下跌了近60%。分析認為,隨著全球大米產量增加,印度等國恢復出口,大米價格迅速降了下來。泰國的大米價格由於被政府人為抬高,失去了國際競爭力。
媒體此前報導,2016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英拉政府時期的大米收購項目共造成3000多億泰銖(約合86億美元)的損失。
失敗的大米收購計劃持續發酵,再加上後來英拉政府意圖特赦前總理他信、試圖更改上議院產生辦法等舉措引發民眾抗議,導致英拉政府垮臺。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大國外交室主任周士新指出,英拉大米收購政策失敗,反映出其執政能力的不足,尤其是她領導下的泰國政府對國際市場的走向做出了完全不符合實情的預測,不僅傷害了泰國的國家利益,也讓她最主要的支持者——農民遭到了經濟損失,不得人心。
訴訟為何拖了3年?
英拉雖然因為「大米瀆職案」下臺,但對她的法律訴訟卻並未因此結束。
2014年5月,泰國憲法法院以濫用職權、違反憲法為由解除英拉的總理職務。
2015年1月,泰國國家立法議會通過對英拉的彈劾案,並規定其五年內不得從政。當年2月,泰國檢方正式向最高法院提起針對英拉的刑事訴訟,指控其推行的大米收購項目違反刑法和反貪汙法,造成財政虧空和糧食過度囤積。
當年5月,法院批准了英拉的保釋申請,條件是英拉不得出國,並須出席今後所有庭審。
2017年7月21日,經過兩年的案件審理之後,泰國最高法院召開英拉所涉大米收購案的最後一場庭審,決定於8月25日對此案進行宣判。
目前,英拉的7個銀行帳戶和部分資產被行政凍結,當局擬在法庭最終做出有罪判決的情況下,向其索賠大米收購政策中的損失,最高或達10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泰國法院對英拉的審理是符合泰國法律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對英拉的訴訟遷延日久,正體現了泰國法院對此的慎重處理,講求法律程序的合規性。
是「政治遊戲」還是「瀆職腐敗」?
此前媒體報導指出,如果法院認定英拉大米收購案罪成,最高可判處其10年監禁及10億美元罰款。不過,根據泰國有關新立法,英拉可以在最終宣判後再次提出上訴,不需要提交新的證據。
儘管已經下臺3年多,英拉的政治影響力仍在,並擁有大批支持者。此案宣判最終結果將會對泰國造成何種影響,也成為外界關心的問題。
反對派人士表示,若法院判處英拉有罪,恐火上加油,甚至引爆民眾違抗政府禁令發動示威。親英拉的紅衫軍運動領袖表示,如果英拉被判有罪,「一定會有動作」。
不久前,英拉在最高法院作大米收購案結案陳詞,稱自己為「政治遊戲的受害者」,否認檢方提出的所有指控。周士新表示,對此案的審判有可能引起少量支持英拉的民眾示威,但不太可能引發此前曾在泰國出現的「紅衫軍」和「黃衫軍」的大規模對抗。當時的民眾對抗是希望影響選舉的結果,而此次英拉是遭遇了司法審判,鬥爭難以改變審判的走向。(整理/海外網王少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