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 眾志成城
生命的救助,心理幹預從未缺席!
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配合國家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中有關公眾心理社會支持內容,撰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為你的心理重築防疫的堤壩。
湖北省婦聯官方微信「湖北e家庭」經「人衛電子書」微信公眾號授權,將此書分篇章刊發。
以下即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第一部分內容↓↓↓
主 編 馬 辛
副主編 謝 斌 王 剛 趙旭東
編寫人員(按照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陳延妍 北京師範大學
方 新 北京大學
郭 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
姜長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李 強 南開大學
李 焰 清華大學
李 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李佔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劉 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劉 靖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羅 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 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 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馬建青 浙江大學
孟繁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孟祥寒 南開大學
潘偉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喬志宏 北京師範大學
邵 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史 傑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
宋紅燕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唐登華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唐利榮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唐永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王 剛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王鵬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西英俊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謝 斌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
熊珂偉 北京師範大學
殷錦繡 北京師範大學
餘涵萱 北京師範大學
張 瑩 北京師範大學
張歆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趙旭東 同濟大學
周秋菊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祝卓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前 言
庚子鼠年來臨之際,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迅猛之勢,降臨我國。這次疫情來勢洶洶,蔓延迅速,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疫情悄然發生,發展又讓人猝不及防。
剛剛接到金鼠報春請柬的人們,還沒來得及赴約,疫情的不速之客已經登門。
生命重於泰山!一切為了人民的健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全國打響。為生命接力,醫護人員星夜馳援;與病毒賽跑,救助物資日夜兼程。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湧,我們不懼風雨,也不畏險阻。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就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生命的救助,心理幹預從未缺席!面對疫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擔憂、焦慮、恐慌情緒肆意蔓延,侵擾著心理的堤壩,加重了疫情帶來的傷害。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組織專家,配合國家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幹預指導原則》中有關公眾心理社會支持內容,撰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為你的心理重築防疫的堤壩。
「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疫情當前,需要萬眾一心,心手相連。疫情當前,更當風雨同舟,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守衛我們美好的家園,是這個春天的邀約,讓我們用勝利去迎接鼠年明媚的春天!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2020年1月31日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作為一種傳染性疾病突如其來,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情境,我們需要對環境威脅和挑戰有一個適應過程。當人遇到嚴重內外環境幹擾性刺激時,人體內外環境穩定性被打破,比如人的角色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普通的健康人變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除了忍受軀體方面的痛苦之外,還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
戰勝疾病不僅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還需要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生理需求,同樣也要了解他們心理方面的需要與訴求,以及可能引發的心理、精神問題。從而引導隔離治療初期患者,隔離治療期患者,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進行自我調適,積極配合治療,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第一節 確診患者的心理特徵
「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應激源,再加上原有的生活工作規律被打破,患者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在疾病治療的不同階段,表現會有所不同。
一、隔離治療初期患者
「我從來沒吃過什麼野味兒,身邊也沒有哪個人得這個什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我怎麼可能是陽性?你們是不是搞錯了呀!我就是被凍著了,這就是普通的感冒呀!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感冒的呀!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弄錯了的話,是要負責任的呀!」
「醫生,我還能不能治好?……我非常害怕……我不敢睡覺,怕睡著後就醒不過來了……」
被迫隔離治療,面對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陌生的環境,未知的結果……所有這些,對於患者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有些患者一度出現震驚,不知所措,甚至「麻木」,表情茫然,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整個人呆呆的。
有些患者則極力否認,認為是醫生弄錯了。
有些患者出現憤怒、抱怨,他們覺得自己被命運捉弄,「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一丁點小事就要吵架,甚至會把怒氣無端地發到醫護人員和家人身上,他們不但不配合治療,甚至還會出現衝動毀物的行為。
有些患者表現為明顯的焦慮不安。有對病毒的懼怕,有對親人的掛念,有對治療結果的擔心,也有對死亡的恐懼。
有些患者處於悲傷、抑鬱之中,他們對治療消極,認為前途無望,整夜難以入眠。
二、隔離治療期患者
「醫生,我是不是治不好了……你們不用騙我,這個病,是要死人的……」
隔離的環境,病痛的折磨,使患者的孤獨感愈加突出。患者依賴於醫務人員的照料,並把恢復健康的希望託付給了醫務人員,但醫生護士不可能時時陪伴,這樣就更加重了孤獨感。
治療期病情的波動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心理。他們會變得敏感,聽到醫務人員低聲談話,便疑心自己病情加重、醫生在隱瞞病情,進而沉浸在恐懼中,甚至因感到治癒無望而放棄治療;也可能出現各種猜疑,變得不信任醫護人員,不配合治療;也有些人病情稍有緩解,便盲目樂觀,病情稍有惡化又難以承受。
三、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
Z先生是監護室裡比較難護理的患者,只要是清醒著,他就不斷地試圖扯掉氧氣面罩。但當醫生來到他的床旁,握住他的手,靜靜地望著他時,這個三十多歲的漢子便安靜了下來,那雙充滿恐慌的眼睛裡竟然流出了眼淚。他比劃著告訴醫生,他不想死。
對於重症患者,特別是對於因呼吸窘迫、氣管切開而難以表達的患者來說,呼吸困難會導致焦慮緊張,而焦慮又會加重呼吸困難,甚至出現瀕死感、恐慌等症狀,從而陷入惡性循環。除此之外,身體的痛苦、目睹病友的離去也容易使這些患者陷入悲觀、絕望之中。
四、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
「醫生,求求你收我住院吧,我害怕我挺不過去……也怕傳染給我的孩子……她才2歲啊……」
輕症患者雖不需住院治療,但居家隔離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並不小。因為不在醫院,他們可能擔心疾病突然加重卻得不到救治,因而對身體狀況變得異常關注,稍有不適就要去醫院檢查;可能因擔心隔離不當傳染給親友;可能因被他人疏遠而孤獨無助、委屈,甚至陷入悲觀、抑鬱之中;可能因親友一句不經意的話而覺得被冷落並產生病恥感;也可能怕親人擔憂而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表達;還可能因醫院不接受自己而產生憤怒,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還有人覺得既然不用住院就問題不大而不遵醫囑,更有偏激者會到處遊蕩。
第二節 確診患者的常見心理或精神問題
一、情緒反應
患者出現何種情緒反應及強烈程度如何,會受很多因素影響,差異很大。
焦慮是最常出現的情緒性應激反應,是人們預期將要發生危險或不良後果時所表現的緊張、恐懼、擔心等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人們的警覺水平,伴隨焦慮產生的交感神經系統被激活,可以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但如果過度或不恰當,就是有害的心理反應。
恐懼是一種遇到災難時驚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緒反應,沒有信心和能力戰勝危險,欲迴避或逃跑。過度或持久的恐懼會對人產生嚴重不利影響。
抑鬱表現為情緒低落、消極悲觀、孤獨、無助、無望等情緒狀態,伴有失眠、食慾減退、性慾下降等身體不適感,嚴重時甚至有悲觀厭世的想法。
憤怒是與挫折和威脅有關的情緒狀態,由於目標受到阻礙,自尊心受到打擊,為排除阻礙或恢復自尊而引發,多伴有攻擊性行為。
二、認知改變
輕度應激可以使人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增強,以適應和應對外界環境變化,這是積極的心理應激反應。但強烈的應激卻會使人出現意識矇矓、意識範圍狹小,注意力受損,記憶、思維、想像力減退等負面的心理應激反應。下面是幾種常見的負面心理應激反應。
偏執:看問題狹窄、偏激、認死理,平時理智的人變得固執、鑽牛角尖,蠻不講理。也可表現為過分自我關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觀念等內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
災難化:表現為過度誇大應激事件的潛在和消極後果。
強迫思維:腦子裡反覆回想與疫情相關的事情,越想擺脫,越難以控制,導致自己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還可能出現絕對化思維(非黑即白),選擇性關注消極信息,敏感多疑,選擇性遺忘等。
三、行為變化
伴隨心理應激反應,人們的外在行為也會發生變化,這是機體為了緩衝應激帶來的影響,擺脫身心緊張狀態而採取的應對行為,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逃避與迴避:患者可能出現逃避檢查與治療,甚至想要離開醫院,擺脫隔離環境等情況。
退化與依賴:患者時時處處依靠別人的照顧而放棄自己的努力,希望獲得別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顧,以減輕心理壓力和痛苦。
敵對與攻擊行為:患者可能出現憤怒、敵意、謾罵、憎恨或羞辱他人,也可能出現拒絕服藥、拒絕治療,拔輸液管、引流管、氧氣面罩等情況。
無助與自憐:患者表現為聽天由命、被動的行為狀態,獨自哀嘆,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
四、軀體症狀
在原有症狀的基礎上可能出現更多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加重,如噁心、嘔吐、尿頻、失眠、厭食等。
以上都是在患病之後可能會出現的比較常見的反應,但如果持續出現,就會影響到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所以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時,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本文來源:人衛電子書
關注加入我們吧
原標題:《新冠肺炎感染者可能遭遇的心理危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