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諸葛瑾的兩個兒子
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年少時就是吳國出名的人物,他在252年孫權去世後一度輔佐少主執掌國政,次子諸葛喬早年過繼給了弟弟諸葛亮,在228年25歲時死於漢中(參見2.3.14《諸葛亮的家庭》)他的少子諸葛融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與官職。《三國志﹒諸葛恪傳》及其引注與《三國志﹒諸葛瑾傳》附記中記述了諸葛恪、諸葛融兩人在吳國的職場活動及其個人結局,從中能看到兩個兒子與父親迥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與處人風格,在相互比較中看到他們心性特點的各自優劣,也能理解諸葛瑾雖能預料到但卻無法阻止的家庭悲劇。
諸葛恪為人聰明,反應敏捷,孫權對他的才氣非常驚異,安排他為掌管部隊糧食供應的代理節度,因為此事文書往來繁瑣,諸葛恪並不喜歡,孫權後來調任他領兵。當時丹陽郡山民僻遠而好武,他們不時尋找機會出山搶掠,雖然以前出軍徵討,但不能全部擒獲。234年末,吳國諸葛恪多次請求到當地做官,提出讓山民出山,並保證三年獲得四萬士兵。諸葛謹與眾臣都認為事情辦不到,諸葛恪一再請求,孫權遂任命他為撫越將軍,兼丹陽太守,讓他按自己的計劃行事。諸葛恪到任後將山外糧食屯聚嚴守,對流竄的山民以餓相困,又用優惠政策吸引他們歸降,最終使山民迫於飢餓而出山,歸附了政府,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參見3.1.20《稱帝後的內政治理》上),孫權嘉獎他的功勞,任命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
諸葛恪請求率兵在廬江皖口屯田。他到皖口後,派輕兵襲擊舒縣,俘獲該縣百姓,然後回軍。諸葛恪還向遠處派遣偵察人員,察看道路和險要關隘的形勢,想要攻取壽春。孫權認為時機不成熟,沒有同意。243年,魏將司馬懿欲攻諸葛恪,孫權想發兵接應,望氣者說出兵不利,於是讓諸葛恪移守柴桑(治今江西九江)。245年,諸葛恪大概是得知丞相陸遜對自己有些不同的看法吧,他寫了一封長信給陸遜,大意是講述對人不能求全責備,應以大局為重等。不久,丞相陸遜去世,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併兼領荊州事務。
孫權執政晚年出現了群臣不和、太子年少和政治局勢不穩定的狀態,252年,孫權病臥在床,他徵詢了幾位大臣的意見,最後決定讓諸葛恪與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以及侍中孫峻輔佐少主孫亮。孫權從武昌召回諸葛恪,安排他以大將軍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將殺生大權以外的所有事情都託付給諸葛恪。諸葛恪在孫權逝後不久因故殺死了孫弘,同時他向百姓廣施德政,取消監視官民情事的制度,罷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賦稅,取消關稅,以此贏得了廣泛的民心(參見3,1.27《孫權之死》),吳國自此進入諸葛恪掌政的時期。
諸葛恪掌政之後,連續與魏國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戰爭,252年十一月,魏國司馬師組織三路軍隊伐吳,其中有七萬大軍進攻東興,諸葛恪率4萬軍隊前往救援,當時由於丁奉等將士的拼死努力和各部隊間的良好配合,吳國取得了東興戰役的勝利,部隊在253年二月返回,諸葛恪和將士們都得到了獎賞。但兩個月不到,諸葛恪又要繼續出軍,他不聽群臣們的勸諫,也不考慮將士們的厭戰情緒,出動二十多萬大軍深入魏境進攻淮南(參見3.2.1《諸葛恪窮兵黷武》),雙方軍隊在新城對峙了九十多天,因為戰術失誤,加之天氣暑熱,士兵疲勞,飲水不潔引起了腹瀉、浮腫和各種疾病,最終兵敗而還。
新城戰敗後,諸葛恪大概是想要挽回自己戰場失敗的面子,又想進攻青州、徐州,為此進行新的軍事準備;另一方面,他對朝中有不同意見的臣僚大施淫威,引發了他與君臣吏民間的各種矛盾。253年十月,侍中孫峻暗中聯絡孫亮配合,以宮中置酒聚宴為名,在宴席間殺死了諸葛恪(參見3.2.2《諸葛恪之死》)。諸葛恪在孫權死後掌政兩年,因為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終落了個自取滅亡,身敗名裂的下場。
諸葛恪的長子諸葛綽,曾任騎都尉,當年與魯王孫霸關係密切,在孫霸與太子孫和的政治糾紛中受到牽連,孫權沒有處分諸葛綽,讓諸葛恪作出教誨,諸葛恪仿效漢臣金日磾處置兒子的事跡,將諸葛綽鴆殺。中子諸葛竦任長水校尉,少子諸葛建任步兵校尉。他們在家聽說父親諸葛恪被誅,立即用車拉著母親出走,準備渡過長江北投魏國,逃離了幾十裡路程後,被孫峻所派的騎兵追上抓獲,被斬殺於白都山(今南京西南)。
諸葛融,字叔長,諸葛瑾的少子。他生於寵貴之家,年輕時驕縱戲樂,稍長學習章句,博而不精。他性格寬宏容人,多才多藝,在沒有任職時就多次受到朝請,其後被拜為騎都尉。東吳曾經各郡都組織地方軍隊,稱謂部伍,新都都尉陳表和吳郡都尉顧承領著本郡部伍在毗鄰(今江蘇常州)相會,各有男女部眾數萬人。當時陳表病逝,孫權就指派諸葛融代替陳表統領其部伍。241年父親諸葛瑾去世後他繼承了其軍隊和爵位,為公安督,攝兵駐公安,部曲吏士都親附他。
因為當時沒有戰事,諸葛融秋冬就射獵講武,春夏時節就延賓高會,有時他還會不遠千裡去造訪休假病故的吏員之家。每次相會,他都會問候前來的賓客,如果情投意合,會並起床同席而臥。有時候找對手下棋,有時候玩投壺弓彈的遊戲。他在遊戲談話時,不斷的有乾果送進,也不斷有美酒品嘗,諸葛融周流觀覽,終日樂此不倦。諸葛融的父親和兄長質性樸素,他們在軍隊中做事,身上的服裝並無色彩和修飾,而諸葛融則講究錦繡華彩,生活奢靡。孫權死後諸葛融升任奮威將軍。諸葛恪再次出兵,進軍淮南時,讓諸葛融領軍隊進入沔水地區進擊西部敵人。諸葛恪被誅殺後,孫峻派擔任無難督的施寬統領將軍施績、孫壹、全熙去擒拿諸葛融。諸葛融聽說幾路軍隊到來,惶懼猶豫,不能決計,兵到圍城,最終飲藥而死,三個兒子被誅殺。
諸葛恪當時在吳國被誅滅三族,他的父親諸葛瑾生前嘆息說:「諸葛恪不能使我家興旺,終將使家門敗滅!」不幸一言成讖。諸葛恪死後,臨淮人臧均上表請求收拾屍骨予以安葬,得到孫亮和孫峻的同意後,臧均將其安葬在了石子岡(江蘇江寧南)。258年孫休上臺為帝,朝臣中有人提出為諸葛恪立碑以銘刻他的功勞,博士盛衝不贊同此此議。孫休說:「諸葛恪盛夏時節帶著軍隊出徵,士卒傷損嚴重,沒有任何功勞可言,不能說他完成了接受託孤的輔政之任;他本人死於小人之手,也算不上有智慧。盛衝的意見是對的。」這應該屬於吳國官方對他的定論。因為吳國諸葛氏被滅族,後來把過繼給諸葛亮的次子諸葛喬所遺留的兒子諸葛攀回復為諸葛瑾的後裔,但也不幸早逝。
少年早慧,才不世出的諸葛恪生活了五十一歲,除過出徵淮南之後受到人們厭惡的一年時段外,幾乎一生受到人們的讚賞和追捧,得到的誇讚和掌聲不計其數,而唯獨缺少父親那樣謙遜恭敬和誠實謹慎的處人風格。他權力在手就狂妄自大,在最有權勢的時候犯了政治人物的大忌,敗國而又滅家,以至於有史家因此而說:凡是反應敏捷的人都不作為大器之用。從這一意義上說來,傳統文化所追求的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厚底薄發可能更有生活價值,這樣的人物更應該引起人們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