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程度與職務雖然高於其父諸葛謹,諸葛恪的結局,相當慘烈

2021-02-07 歷史小愛好者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


諸葛恪,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諸葛謹的長子,也是吳國後期名將、權臣。

他的聰明程度及其在東吳擔任的職務,都比他父親來得高,但最終卻遭到勁敵殺害,並被滅族,結局相當慘烈。


諸葛恪


如此能幹的名臣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筆者為您分析如下。


一。機智勇敢異常,深得孫權喜愛


諸葛恪從小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因其父親諸葛謹是東吳的權臣,所以成年後,諸葛恪就陪伴太子讀書。他的機智妙答經常受到孫權的讚許,有一次孫權問他:「你的父親與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更優秀?」他馬上答道:「我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他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我的叔父不知道。」孫權聽後開懷大笑。


還有一次,蜀國使者來訪,孫權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家丞相(諸葛亮),他的侄子非常喜歡馬,讓他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聞聽此話後當即下跪致謝,孫權不解地問:「馬還沒到呢,你道什麼謝?」諸葛恪機智地答道:「蜀國就像一個馬廄,如今有了您的旨意,肯定會選擇好馬送來的,我如何不致謝呢?」


孫權劇照


因此,孫權對諸葛恪的聰明才智十分賞識。覺得與他父親相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除此之外,諸葛恪還具備軍事才能,而且勇敢異常。


如他許諾自己領兵三年內,就能平定居於丹陽山上的山越人,並可徵得甲士四萬人。這對常人來看是不可思議的事,就連他的父親都認為不可能成功。而諸葛恪果敢地採用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的方針,成功逼迫山越人出山歸降。三年之後,諸葛恪先後收服山民達十萬餘人,超額完成預期承諾。


二。受詔輔佐新帝,建功惠民成名


諸葛恪的功績受到孫權的嘉獎和充分信任,後來被委任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拜諸葛恪為太傅。他不負眾望,實施了一系列減輕民眾負擔,促進農業生產的惠民措施,得到大眾的一致認可。



諸葛恪劇照


除在管理國家上建立功勳外,諸葛恪還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擊敗魏國來犯之敵,繳獲大量軍械、軍糧等物資。取得了東興大捷的同時,也為確保吳國江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傲氣輕敵,盲目伐魏,終遭殺害


當吳國的第四任大都督陸遜病故後,諸葛恪接替他的職權,從大將軍直到丞相,隨著權力的增大,他開始獨斷專權,在軍事上還產生了輕敵思想。



三國人物譜諸葛恪


他不顧國力、財力匱乏,大舉興兵伐魏,最終慘遭新城之敗。回軍後掩飾自己的過錯,還不聽忠言相勸一意孤行,引起了吳國君臣的共憤。最終被勁敵孫峻聯合皇上孫亮設計殺害,還被夷滅三族。


諸葛恪的結局,不幸被他父親諸葛謹言中,當初諸葛恪主動要求平定山越人之患時,諸葛謹就預言道:「恪兒不會使諸葛家興盛,反而會令家族遭受災禍。」


諸葛謹劇照


總之,諸葛恪的聰明程度及在東吳的職務,雖然高於其父親諸葛謹,但其結局卻相當慘烈。


四。諸葛恪的教訓


諸葛恪的經歷給我們的教訓是:一個人聰明是天生的,為國家建立功勳、創造佳績也是可喜可賀的,但是,絕對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狂妄自大,否則會像諸葛恪適得其反,造成不良的後果,甚至帶來災難。


諸葛恪照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諸葛謹聰穎過人,為何兒子都是「窩囊廢」?陳壽一語點破
    諸葛亮諸葛謹二兄弟作為蜀漢和東吳的兩大謀臣,居功甚偉,他倆從小都聰穎過人, 長大後雖各為其主,但兄弟情分仍然在,他倆的兄弟情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孫劉聯盟的發展
  • 父子兩命運:淺談諸葛謹 諸葛恪
    諸葛謹小心謹慎,諸葛恪張狂自大。這對父子對比鮮明,決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諸葛謹在天下大亂時了到江東,時孫策已死,孫權的姐夫引見於孫權。他和魯肅一起,享受賓客待遇,後做長史,中司馬,出使蜀國,與劉備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每次出使都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開場合見面,避免私見談私。他性情平和,容貌端莊,氣度寬宏,時人很嘆服。
  • 諸葛恪: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諸葛恪的人生,卻也是被聰明所困的一生,其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令人唏噓。蘇東坡曾經寫詩說,「我被聰明誤一生」,這句話用在諸葛恪身上,恰如其分。今天,我們就通過諸葛恪,來看看聰明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又會招致什麼樣的挫折。
  • 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曾經聰明絕頂、萬眾歸心,為啥被全家抄斬?
    但看到父親被羞辱,諸葛恪並沒有惱怒、悲傷,而是拿來筆,在下面加了兩個字:「之驢」。一時間滿堂大笑,孫權也被逗樂了,隨即把這頭驢送給了諸葛恪;又有一回,孫權問諸葛恪:「你叔父諸葛亮和你父親相比,哪個更強?」這明擺著找茬,畢竟諸葛丞相可是當時公認的一流人物;但諸葛恪吃著東吳的飯,不能砸東吳的鍋。只見他斬釘截鐵的說:「我父親強些。」
  •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家族的最終結局如何?
    而他的親哥諸葛謹在東吳最後擔任了大將軍一職,而他的兒子諸葛恪更是在東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族弟諸葛誕也混到了徵東大將軍,差不多是現在的軍區總司令。如果說諸葛家族可謂是三國時期最風光的家族並不為過。無論是曹家,司馬家都只是在曹魏陣營中呼風喚雨;而孫家也只能坐擁江東;劉家更是最終蝸居西蜀。
  • 3.5(6)諸葛謹的兩個兒子
    《三國志﹒諸葛恪傳》及其引注與《三國志﹒諸葛瑾傳》附記中記述了諸葛恪、諸葛融兩人在吳國的職場活動及其個人結局,從中能看到兩個兒子與父親迥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與處人風格,在相互比較中看到他們心性特點的各自優劣,也能理解諸葛瑾雖能預料到但卻無法阻止的家庭悲劇。
  • 3.5(4)諸葛謹的處人風格(下)
    在人生即將陷入低谷之時,虞翻得到了諸葛瑾的友好扶助,雖然不能完全解脫面臨的困境,但他仍然把諸葛瑾比作春秋時晉國善於舒困救難、德服眾臣的老者祁奚,給了諸葛瑾極好的評價,這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諸葛瑾本性良善的行事與為人風格。諸葛瑾相貌雍容,善於思考,人們都佩服他的高雅風度。孫權一直對他很看重,有大事總要徵詢他的意見。
  • 三國嘉話之諸葛恪
    諸葛恪,諸葛亮的侄子、諸葛瑾的兒子、孫權臨死前指定的首席託孤大臣,在後孫權時代的東吳曾經權傾一時。可惜沒多久,諸葛恪就被東吳皇帝和近臣孫峻刺殺,老葛家在東吳的這一枝兒幾乎就此絕嗣。憑良心說,諸葛恪挺聰明的,他輔政期間也確實沒看出啥非分之想,可他偏偏落了這麼一個杯具結局,讓人遺憾。不過細琢磨,諸葛恪說話、辦事與他爹、他叔相比,確實差距蠻大。 咱先看「說話」。諸葛恪口才真挺好,這點隨他爹。
  • 諸葛恪,何弱弱之:敗也孫峻
    這個時候,諸葛恪勇敢地站出來,成為吳國主心骨。他迅速調集吳國能作戰的部隊(僅四萬餘人)主動北上,迎戰魏國軍隊。由於諸葛恪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用人得當,吳軍將士上下用命,最後居然以少勝多,以四萬人的軍隊,擊潰魏軍七萬餘人。「獲車剩、牛馬、騾驢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打了勝仗,回到吳國後,諸葛恪此時在吳國的威信,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官二代諸葛恪之死——被「暗殺」
    其實,張緝分析諸葛恪可能的命運時,不是對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而是對歷史上、一些與諸葛恪有一樣經歷的歷史人物的經歷有所了解,如韓信、所以他說諸葛恪會"見誅",更多可能是基於"史識"。事情後來的發展果如張緝所預測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正如張緝沒有預測到自己雖然貴為皇后之父,最後竟然被司馬師所滅門一樣,諸葛恪也看不到自己的風險。
  • 淺析諸葛恪,一個被性格毀掉的將才
    魏軍撤退時留下了大量物資,也被諸葛恪奪取。此役過後,吳主孫亮進封諸葛恪為陽都侯,加封丞相。擊敗司馬師後,諸葛恪開始變得輕敵。諸葛恪聽從丁奉的建議,率軍攻打魏軍的門戶新城。新城太守張特堅守不出,久攻不下的諸葛恪下令全軍猛攻。在諸葛恪的猛攻下,新城東北角漸漸要被攻陷。
  • 讀《資治通鑑》1156——孫峻誅諸葛恪
    前一天晚上,諸葛恪心神不寧,通宵不能入睡,而家中屢次發生怪異(《三國志·諸葛恪傳》:諸葛恪洗臉時,聞到水有腥味,侍從拿衣服給他,衣服有臭味。換水換衣,腥味臭味依舊。臨出門,家狗咬他的衣服,不放他走),諸葛恪心中疑惑。天亮,諸葛恪坐車到皇宮大門,而孫峻早已在帷帳之後埋伏殺手。唯恐諸葛恪萬一不肯入宮,事情便非洩露不可;遂親自出來迎接,對諸葛恪說:「閣下如果身體不舒適,不妨改天晉見,我代你啟奏皇上。」
  • 《三國》中犧牲最慘烈的是哪個家族?
    這個家族在三國相當有特點,他們雖然為兄弟,但是各為其主,而且在各自的陣營中都是相當成功的人物,最著名的當然是劉蜀陣營的諸葛亮、孫吳陣營中的諸葛瑾、曹魏陣營中的諸葛誕,其中,諸葛亮和諸葛瑾為親兄弟,諸葛誕應該是族兄弟(有爭議),在三國號稱龍虎狗,雖然狗的稱號在現在不雅,但在當時那也是對英雄人物的很高評價。
  • 諸葛瑾一看到兒子諸葛恪,就說:他會給家族帶來災禍,句句應驗了
    諸葛恪得到皇帝的賞識,不僅很早被冊封,連地位都很尊貴。而且,這樣的破格冊封,足以展現其過人之處。但是,也有人看出,諸葛恪雖有大志,卻才能不足。因為過於自大的性格,所以,日後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那麼,到底是哪些人有這樣的「火眼金睛」,提早預料到諸葛恪的結局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諸葛恪的才能。諸葛瑾是諸葛恪的父親,長得一張大長臉,有點像驢。
  • 三國 | 吳·諸葛恪(下)
    諸葛恪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聶友,並在後面題字說∶"仔細讀讀我這篇文章,就可明白天數了!"
公元253年3月,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徵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不安,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
諸葛恪打算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驅略百姓。有部將勸他∶"如今您率軍深入,邊地百姓,一定望風遁逃,進入淮南,只怕兵勞功少,得不償失。不如只包圍新城(今湖北房縣)。
  • 三國諸葛子瑜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他雖然其貌不揚,但為人謹慎誠懇,很受孫權信任。諸葛恪,字元遜,生於建安八年(203年),是諸葛瑾的長子。他出身於名門家族,父親是吳國開國元勳,叔父諸葛亮為蜀國名相,族叔諸葛誕為魏國名臣,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諸葛恪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才思敏捷。他在少年時期,就才華橫溢,很有名氣了。有一次孫權宴會群臣,趁酒酣耳熱之時,興致勃勃,讓人把一頭驢牽至庭院。
  • 【讀史】諸葛恪,何弱弱之:成也孫峻
    吳中書令孫峻向吳大帝極力推薦諸葛恪。對於諸葛恪的個人能力,孫權十分認同,但孫權也深知,諸葛恪剛愎自用,不能團結群眾,所以不敢把輔佐太子的重任,託付給諸葛恪。中書令孫峻卻是鐵了心地向吳大帝推薦諸葛恪,他對孫權說:「我朝眾臣之中,還有誰能與諸葛恪相比?!」諸葛恪在孫權心中,是一個能臣,舉吳國一朝,在能力上可與諸葛恪一比的人,至少孫權還沒有發現。
  • 3兄弟最後結局如何?
    其實諸葛亮還有兩個哥哥,分別是諸葛謹在吳國擔任大將軍,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史書稱「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這時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們是三兄弟,為什麼要分屬不同的陣營呢?諸葛瑾在早年間曾遊學洛陽,後來天下大亂,率家人避居江東。後來孫權的姐婿弘諮遇到諸葛瑾,對其才華非常欣賞,就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擔任賓待,後又成為孫權長史、中司馬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