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曾經聰明絕頂、萬眾歸心,為啥被全家抄斬?

2021-02-08 正史漫談

說到被人高估的歷史人物,也許很多朋友首先會想到紙上談兵的趙括。其實,比趙括更配得上這一形象的大有人在,比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

在這位兄弟擔任大將軍期間,東吳對外作戰慘敗、損兵折將,對內朝綱混亂、怨聲載道,淪為眾矢之的,最終被舉家誅殺。可以說,重用諸葛恪,也許是東吳大帝孫權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諸葛恪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的大兒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典型的貴胄之後。他在小時候就被視為東吳的頭號天才神童。《三國志·卷六十四》用了大篇幅來描寫他年少時的聰慧。

諸葛瑾臉長得比較長,所以經常被人拿來開玩笑。在一次宴會中,孫權突然興起,讓人牽來一頭驢,然後在其臉上貼了個紙條,上面寫著:「諸葛子瑜」。說實話,孫權作為堂堂一國之主,公然對下屬人身攻擊,確實不怎麼地道。但看到父親被羞辱,諸葛恪並沒有惱怒、悲傷,而是拿來筆,在下面加了兩個字:「之驢」。一時間滿堂大笑,孫權也被逗樂了,隨即把這頭驢送給了諸葛恪;

又有一回,孫權問諸葛恪:「你叔父諸葛亮和你父親相比,哪個更強?」這明擺著找茬,畢竟諸葛丞相可是當時公認的一流人物;但諸葛恪吃著東吳的飯,不能砸東吳的鍋。只見他斬釘截鐵的說:「我父親強些。」孫權問為啥,他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我的父親知道該為什麼人做事,叔父卻不懂,當然是我父親強。」這馬屁拍得孫權非常舒坦,當場笑的合不攏嘴。

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總之,他從小就反應敏捷、能言善辯,甚至能碾壓一眾官場老江湖。因此,愛才的孫權也有意栽培這個後起之秀。

為了磨練諸葛恪,孫權起先刻意安排他擔任節度一職,主要工作是掌管糧草、處理公文,有點像如今的文秘。堂堂青年才俊,怎麼可能甘心做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業務?於是諸葛恪主動請纓,要求去丹陽地區平定動亂、徵調兵員。

這可是個苦差。那時的丹陽,可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的代名詞,當地的山越人生性好鬥、不聽管束,一有不如意就聚眾造反,向來讓東吳朝廷頭疼不已。而當聽說兒子如此爭強好勝,諸葛瑾不禁嘆息:「恪兒不自量力,將使我們遭滅族之禍啊!」

而孫權則滿口答應,饒有興趣地看看這個小青年到底有什麼能耐。

諸葛恪到達丹陽,並沒有立即帶兵圍剿逃進山裡的山越人,而是分派各支隊伍守住關鍵據點、按兵不動。等到糧食收穫時,他搶先派人把莊稼收割一空。山裡的山越人坐吃山空,而通往居住點的道路又被掐斷,又累又餓之下,陸續有人出山投降。

而對於投降的山越人,諸葛恪敞開大門收留,嚴令軍隊不得傷害、拘留,甚至還處死了幾個違背軍令的東吳將士。於是,山越人逐漸大膽的全部走出山歸順,諸葛恪兵不血刃,既平定了困擾東吳多年的山越之患,還一舉為東吳組織起十萬潛在兵源。

憑藉這次堪稱完美的表現,諸葛恪加封威北將軍、都鄉侯,逐漸成長為東吳軍隊中的青年俊傑。上大將軍、丞相陸遜死後,諸葛恪接替了這位大佬的職責:「遷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其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當然,孫權如此重視諸葛恪,並不是簡單的欣賞其才華,而是有更深層的打算。

東吳雖偏居一隅,但朝廷裡山頭林立,大致分為三類:孫氏宗族,江東本地世家大族,外來士族。而之前的三任大員周瑜、魯肅、陸遜都是第二類,孫權自然不願意坐視這種局面長期持續下去,他尤其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年輕的兒子會被世家大族架空。

因此,孫權在執政後期經常針對勞苦功高的陸遜;而作為外來士族的代表,諸葛恪無疑是他用來制衡江東本地士族的有利支撐點。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前,任命諸葛恪為大將軍、太子太傅,連同孫弘、滕胤、呂據、孫峻,一同擔任輔政大臣。

但孫弘一向跟諸葛恪不和,孫權剛死,他就想假傳聖旨除掉諸葛恪。但孫氏宗室、侍中孫峻站在諸葛恪一邊,在他的幫助下,諸葛恪成功反殺孫弘,從此大權在握。

初期的諸葛恪,對內對外都出手不凡。

對內,他取消監聽制度、裁除軍政冗員、減免賦稅、取消貨運關稅,各項政事都以百姓的利益為出發點。一時間,「眾莫不悅」,每次諸葛恪外出,百姓都伸長脖子、踮起腳觀望,就像如今的小姑娘們圍觀心目中的偶像。

對外,諸葛恪也一掃東吳長期以來的頹勢,在公元252年10月主動北進,以四萬兵馬擊敗七萬魏軍,殺死敵將桓嘉、韓綜,斬首、淹死魏兵數萬人,繳獲車輛、牛馬驢騾各數千,物資軍器堆積如山。

憑藉這一仗,諸葛恪的威望達到頂點,他被加封陽都侯、荊州/揚州牧、都督內外諸軍事的他,儼然有些叔父諸葛亮的風範。

但初期的順利,也讓諸葛恪產生了輕敵思想,他甚至產生了趁熱打鐵、進一步穩固自己威望的想法。就在第二年春,他提出再次北伐,朝中多位大臣提出反對,他們的理由也很客觀:將士勞困、民力疲弊,國力有限;而且東吳向來善於憑藉水軍優勢進行防守,與曹魏主動展開野戰並沒有勝算。

但自負的諸葛恪執意徵調了20萬大軍北伐,「百姓騷動,始失人心」。

果不其然,面對早有準備的魏軍,吳軍圍攻新城好幾個月沒取得任何進展,天氣炎熱,將士們疲憊不堪,加上水土不服,大半將士身患腹洩,以致於雙腿浮腫、死傷遍地。各營軍官每天前來匯報這一情況,被諸葛恪認為是妖言惑眾、蠱惑人心,要將他們殺頭治罪,於是再也沒人敢說實話。

對於軍事進展不順,諸葛恪感到惱羞成怒,甚至把這份憤恨轉移到部下身上。將軍朱異只是就戰事表達了一點不同的看法,就被暴怒的諸葛恪剝奪兵權;都尉蔡林多次獻計被拒,憤而臨陣投奔魏軍。

在得知吳軍實情後,魏軍大舉壓上,無力抵抗的諸葛恪只得撤退。那些病傷的吳軍要麼死在路邊、坑溝,要麼被魏軍俘虜,全軍上下呼天搶地、處境悲慘。

面對自己造成的這一人間慘劇,諸葛恪卻安然自若,無視催他回師的詔書,慢悠悠的退到潯陽後,甚至還準備在當地修建莊園。

經過這次尷尬的慘敗,無數東吳百姓家破人亡,朝野上下一改以往對諸葛恪的信任,逐漸變得心懷不滿:「由此眾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但諸葛恪不僅不知反省,為了遮羞,他甚至試圖憑藉手中的權力強行壓制異己、鞏固自己地位。

在威風凜凜的回到大將軍府後,他召來寫詔書催他回師的中書令孫嘿,劈頭蓋臉一頓痛罵;

隨後,他把有關部門任命的官員全部罷免,其後重新由自己挑選;

動不動就發脾氣責罵他人,要進見他的官員,無不膽戰心驚、誠惶誠恐;

明目張胆更換換宮中禁軍,改成自己的親信;

他甚至準備調集軍隊,作勢再次出擊曹魏的青、徐兩州。

就這樣,沒費多少工夫,諸葛恪就得罪了幾乎全部東吳官員,老百姓也對他恨之入骨。

眼見形勢如此,起初還支持諸葛恪的孫峻,一方面擔心他過於囂張跋扈、難以控制,另一方面擔憂民怨沸騰、政權不安,於是果斷與國君孫亮聯手,設計誅殺了諸葛恪全家。

諸葛恪父子三人的首級在建業示眾期間,「觀者數萬,詈聲成風」。曾經萬眾擁護的名門之後,如今淪為了被人唾棄的可憐蟲。

我們常說,政治人物要德才兼備,諸葛恪少年得志、聰明絕頂,憑藉出眾的才華獲得孫權的青睞,被作為託孤大臣重點培養。這位外來精英的代表,一躍在世家林立的東吳成了一人之下的權臣,不可謂不成功。

但他被初期的順利衝昏了頭腦,無視自己根基不穩的現實,對外窮兵黷武,對內不體恤將士、百姓,肆意得罪所在的官員集團,成功把自己推向了東吳朝野的對立面,最終使自己的家族遭到滅頂之災。身在政壇,頭腦固然重要,看形勢、懂人心更加關鍵,諸葛恪繼承了家族的聰明,卻沒有學到父親、叔父的人生智慧,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聰明程度與職務雖然高於其父諸葛謹,諸葛恪的結局,相當慘烈
    諸葛恪,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諸葛謹的長子,也是吳國後期名將、權臣。他的聰明程度及其在東吳擔任的職務,都比他父親來得高,但最終卻遭到勁敵殺害,並被滅族,結局相當慘烈。諸葛恪如此能幹的名臣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筆者為您分析如下。
  • 三國嘉話之諸葛恪
  • 諸葛恪:我被聰明誤一生
    諸葛家的聰明人,不止諸葛亮一個。或者應該這麼說,雖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一貫是神機妙算的,但事實上,諸葛亮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以聰明才智而出名。他更為大眾所接受的人設,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社稷之臣。諸葛家真正在史料中留下了聰明伶俐事跡的,是諸葛瑾的兒子、東吳重臣——諸葛恪。
  • 淺析諸葛恪,一個被性格毀掉的將才
    同時諸葛瑾等一眾能臣幹將也紛紛逝世,吳國的最高指揮權交到了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的手上。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也是諸葛亮的侄子。孫權病逝之前,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諸葛恪也的確拿出了一定的水平。司馬師想趁孫權死後,吳國政局不穩之際攻吳。
  • 諸葛恪,何弱弱之:敗也孫峻
    這個時候,諸葛恪勇敢地站出來,成為吳國主心骨。他迅速調集吳國能作戰的部隊(僅四萬餘人)主動北上,迎戰魏國軍隊。由於諸葛恪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用人得當,吳軍將士上下用命,最後居然以少勝多,以四萬人的軍隊,擊潰魏軍七萬餘人。「獲車剩、牛馬、騾驢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打了勝仗,回到吳國後,諸葛恪此時在吳國的威信,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諸葛亮家族後裔為何大都不得好死?
    諸葛亮家族後裔的命運,令人嘆惋。
  • 官二代諸葛恪之死——被「暗殺」
    其實,張緝分析諸葛恪可能的命運時,不是對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而是對歷史上、一些與諸葛恪有一樣經歷的歷史人物的經歷有所了解,如韓信、所以他說諸葛恪會"見誅",更多可能是基於"史識"。事情後來的發展果如張緝所預測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正如張緝沒有預測到自己雖然貴為皇后之父,最後竟然被司馬師所滅門一樣,諸葛恪也看不到自己的風險。
  • 諸葛亮家族出了個三國神童,敢罵太子亦可平步青雲
    三國晉朝十六國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罵太子、調侃老前輩諸葛亮的這個侄子為啥仍能平步青雲還有一次,蜀國使臣來孫吳,孫權設宴款待,諸葛恪也參加了,孫權對蜀國使臣開玩笑道:「這位諸葛恪先生喜歡騎馬,請回去告訴你們諸葛丞相,給他侄子送匹好馬來。」諸葛恪趕緊拜謝,孫權說:「馬還沒有來,為何感謝?」諸葛恪回答:「現在蜀國就是陛下您的馬廄,您已發話,馬肯定會送來,安敢不謝?」
  • 諸葛瑾一看到兒子諸葛恪,就說:他會給家族帶來災禍,句句應驗了
    諸葛恪得到皇帝的賞識,不僅很早被冊封,連地位都很尊貴。而且,這樣的破格冊封,足以展現其過人之處。但是,也有人看出,諸葛恪雖有大志,卻才能不足。因為過於自大的性格,所以,日後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那麼,到底是哪些人有這樣的「火眼金睛」,提早預料到諸葛恪的結局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諸葛恪的才能。諸葛瑾是諸葛恪的父親,長得一張大長臉,有點像驢。
  • 空城計中,司馬懿直接斬殺諸葛亮,其後果當真會滿門抄斬嗎?
    但很多人表示,當時的司馬懿害怕魏朝卸磨殺驢,才放了諸葛亮一馬,假如司馬懿當時直接衝進去斬殺諸葛亮,他果真會被魏國滿門抄斬嗎?很多時候,事情的走向並非一個直觀的數據,魏國的整體形式千變萬化,即便司馬懿當真將魏國的心腹大患諸葛亮斬於西城門,也不見得就會過河拆橋。
  • 三國諸葛子瑜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諸葛亮的哥哥。東漢末避亂江東,後來做了孫權的大臣,曾官至綏南將軍,左將軍,封宛陵侯。孫權稱帝後,曾任大將軍。他的臉長得很長,活像一副驢臉。他雖然其貌不揚,但為人謹慎誠懇,很受孫權信任。諸葛恪,字元遜,生於建安八年(203年),是諸葛瑾的長子。
  • 孫峻為何要親手殺了諸葛亮的侄兒諸葛恪?
    對於諸葛亮, 有人有一評價, 比較精確: 善於治國, 不善於帶兵;有蕭何之能, 而無韓信之才;是一個一流的政治家, 但只是一個二流的軍事家。諸葛恪諸葛亮的這個侄兒諸葛恪,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謹之子。這傢伙小時候絕對是一個天才兒童。據記載,在諸葛恪還是很小,大約只有七八歲的時候, 吳王孫權一次舉行宴會, 大宴群臣。
  • 郭靖全家殉城,楊過為啥不來相救?竟是因為有一人攔著他
    當年楊過早早就失去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成為了浪蕩江湖的孤兒,眼看著就要變成一個江湖混混了,幸好郭靖不計前嫌,即使楊過的生父楊康是如此作惡多端,但郭靖還是念及祖上的情分,認了楊過這個侄子。楊過從小就展現出了他聰明絕頂的才智,黃蓉因此也對他頗有顧忌,所以黃蓉阻止了郭靖教楊過武功,而是自己教他家國大義還有做人的道理,這倒也讓楊過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雖然由於柯鎮惡的緣故,郭靖不得不把楊過帶離桃花島,但是他還是儘自己所能用最好的方式安頓了楊過,讓他去當年自己修行過的全真教拜師學藝。如果不是郭靖和黃蓉夫婦,那麼楊過很可能一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了。
  • 張嶷,一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蜀漢遺珠
    諸葛亮最初準備北伐的時候,張嶷平定了廣漢叛亂,穩固了蜀國的內部,因功升任牙門將。不久,張嶷又多次追隨馬忠在南中等地平定叛亂,因功升任越巂[xī](治所在邛都縣,今屬四川西昌東南)太守,在此地任職長達十五年,期間平定多起叛亂,修築大量城郭,打通了越巂通往成都的道路,贏得百姓的交口稱讚。張嶷在越巂任期已滿,被徵召入朝,拜為蕩寇將軍,冊封為關內侯。
  • 讀《資治通鑑》1156——孫峻誅諸葛恪
    前一天晚上,諸葛恪心神不寧,通宵不能入睡,而家中屢次發生怪異(《三國志·諸葛恪傳》:諸葛恪洗臉時,聞到水有腥味,侍從拿衣服給他,衣服有臭味。換水換衣,腥味臭味依舊。臨出門,家狗咬他的衣服,不放他走),諸葛恪心中疑惑。天亮,諸葛恪坐車到皇宮大門,而孫峻早已在帷帳之後埋伏殺手。唯恐諸葛恪萬一不肯入宮,事情便非洩露不可;遂親自出來迎接,對諸葛恪說:「閣下如果身體不舒適,不妨改天晉見,我代你啟奏皇上。」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而作為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同樣是名門大戶,諸葛家族雖然不比不上袁紹的四世三公,卻也算一方士族。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忠貞智慧的名臣,在民間有很高的人望。成都武侯祠更是香火鼎盛,名垂千古。不過諸葛亮只是諸葛家族中的一個代表,因為諸葛家族分布在全國各地,「雞蛋不能總放在一個籃子裡」。下面看看諸葛家族的主要成員。
  • 第一百零九回 諸葛恪之死
    司馬懿估計沒想到,自己和諸葛亮鬥法多年,下一代還是姓司馬的和姓諸葛的在鬥,只是戰場東移了。兩個新上位的當權者,都希望用一場大勝來坐穩位置,司馬師比諸葛恪早一點上位,更先完成準備工作。只是對吳戰線漫長,到底怎麼打是個問題。為此司馬師下令對吳戰區的幾位主將獻策,看誰的方案更合理。被劃入對吳戰場州部包含:青、徐、揚、豫、荊五州。
  • 三國 | 吳·諸葛恪(下)
    諸葛亮根本不聽。他寫成一篇文章,曉喻眾人。文中舉出古今事例,認為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不乘此時伐魏,將留下長遠的遺憾。大臣們明知他強詞奪理,但形格勢禁,一時無人敢再勸阻。
丹楊太守聶友仗著跟諸葛恪有舊交,寫信勸他說∶"當年大行皇帝(孫權)也有遏制東關的想法,您如今想完成先帝未竟之願,當然很好。不過,上策是以逸待勞,等敵人送上門來,這樣,就可收非常之功。"
  •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人家族的最終結局如何?
    其中職位最高的自然是諸葛亮,在擔任蜀國丞相一職。而他的親哥諸葛謹在東吳最後擔任了大將軍一職,而他的兒子諸葛恪更是在東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族弟諸葛誕也混到了徵東大將軍,差不多是現在的軍區總司令。如果說諸葛家族可謂是三國時期最風光的家族並不為過。
  • 諸葛亮和諸葛謹聰穎過人,為何兒子都是「窩囊廢」?陳壽一語點破
    諸葛亮諸葛謹二兄弟作為蜀漢和東吳的兩大謀臣,居功甚偉,他倆從小都聰穎過人, 長大後雖各為其主,但兄弟情分仍然在,他倆的兄弟情極大程度上推動了孫劉聯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