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嶷,一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蜀漢遺珠

2021-02-23 咩咩愛讀史

張嶷

張嶷[nì] ,字伯岐,祖籍巴西郡南充國縣(今屬四川南部縣),生年不詳,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為人豁達豪爽,最初為南充國縣功曹。

劉備攻打蜀郡的時候,有山賊趁機搶掠縣衙,張嶷挺身而出,保護了南充國縣令及其夫人,因此聲名大振。

諸葛亮最初準備北伐的時候,張嶷平定了廣漢叛亂,穩固了蜀國的內部,因功升任牙門將。

不久,張嶷又多次追隨馬忠在南中等地平定叛亂,因功升任越巂[xī](治所在邛都縣,今屬四川西昌東南)太守,在此地任職長達十五年,期間平定多起叛亂,修築大量城郭,打通了越巂通往成都的道路,贏得百姓的交口稱讚。

張嶷在越巂任期已滿,被徵召入朝,拜為蕩寇將軍,冊封為關內侯。


《三國志》記載:張嶷「在郡十五年,邦域安穆。屢乞求還,乃徵詣成都。夷民戀慕,扶轂[gǔ]泣涕。」

張嶷在任期間,越巂安定祥和,百姓安居樂業。

他離任的時候,百姓扶著他的車子哭泣,不忍讓他離開,足可見張嶷在越巂任職地方官的時候,深為當地百姓的愛戴。

受《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提到蜀漢,人們自然而然想起幾近妖人諸葛亮,還有劉關張趙馬黃等叱吒風雲的名將,卻忽視了正史中絲毫不亞於這些名流的張嶷。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張嶷的評價是:「識斷明果」意思是遇事聰慧果斷,有見識,善決斷。

大多人認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就沒有可用之才了,事實並非如此。

費禕任職大將軍的時候,待人和氣,缺乏戒備之心,對曹魏方面投誠的將領過於信任。

張嶷對此充滿憂慮,於是寫信給費禕勸諫道:「將軍位高權重,應當多以前事為鑑,保持應有的警惕之心。」

費禕把張嶷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不久遇害身亡。

蜀漢延熙十六年(253年)正月初一,魏國降將郭脩刺殺了費禕。

張嶷驚人的預測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可惜的是,蜀漢很多大臣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諸葛恪

諸葛恪是吳國權臣諸葛瑾之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自幼號稱神童,頗為吳主孫權賞識。

孫權臨終時,以諸葛恪為託孤重臣,孫亮即位後,諸葛恪掌控了軍國大權。

蜀漢延熙十六年(東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魏國趁吳國國喪之機,發兵徵討吳國。

諸葛恪不顧眾人的反對,催徵二十萬兵馬,貿然出擊曹魏大軍。

張嶷得知消息,寫信給諸葛恪的堂弟——蜀漢侍中諸葛瞻(諸葛亮之子)說:「吳國君主孫權剛剛病逝,繼位的孫亮年幼,太傅諸葛恪接受囑託,輔佐幼主不容易啊!

當年周公輔佐成王,他既是國君的近親,又很有能力,然而他執政的時候,還是沒有躲過管叔、蔡叔的流言蜚語,他們誣陷周公想要篡位。

霍光臨危受命輔佐漢昭帝,燕王劉旦等人趁機謀反。如今吳主臨終之時,倉促託付太傅,這非常令人憂慮。」

張嶷認為,諸葛恪離開年幼的孫亮,親率大軍出擊魏軍,非常容易出現不測,於是請諸葛瞻寫信勸說諸葛恪,撤回大軍,轉而發展農業,養精蓄銳。

諸葛恪不聽,執意徵討魏國,結果在新城慘敗。諸葛恪失敗後,非常忌諱大臣議論此事,引發小皇帝孫亮和宗室孫峻等人的不滿。

孫峻發動政變,誅殺了諸葛恪,並夷滅其家族。如果費禕、諸葛恪這些人能夠接受張嶷的勸諫,說不定三國歷史會是另一番景象。

蜀漢後主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張嶷帶病徵討魏國大將徐質,臨別前向後主劉禪上表稱:「臣承蒙陛下看重,屢受皇恩,如今重病在身,時常憂慮自己,此生不能報答陛下。

如今有了上戰場為國徵戰的機會,若能奪取涼州,臣願意在那裡擔任鎮守邊陲的大將,倘若無法取勝,臣願意一死報答陛下!」後主劉禪看過之後,不覺潸然淚下。

兩軍交戰時,張嶷迎戰魏將徐質,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越巂百姓聞訊無不傷心落淚,於是在當地建造廟宇,燒香祭祀張嶷。

朝廷冊封張嶷長子張瑛為西鄉侯,以其次子張護雄承襲其關內侯的爵位。

相關焦點

  • 蜀漢最被忽略的名將,統帥蜀漢最精銳的野戰兵團,預言堪比諸葛亮
    也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忽略了蜀漢的其他名將。而在眾多被忽視的蜀漢名將中,張嶷是最被忽略的一位。他無論是戰功,還是謀略,還是管理,甚至是「預測」上面,都有建樹。他的一生可以用這幾個詞來概括:江湖豪氣、軍中名將、治疆有方、料事如神。江湖豪氣張嶷在《三國志》中專門的記載,《三國志·張嶷傳》。
  • 【鏗鏘三國談】帶你認識蜀漢最強軍隊無當飛軍和他最後的統帥張嶷
    而無當飛軍,是蜀漢最精銳的野戰兵團,《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支特種兵團是諸葛亮親自組建的,是名符其實的僱傭軍,這些士兵皆身披鐵甲,能夠翻山越嶺。無當,是指勇猛善戰,無可阻擋;飛軍,是指兵貴神速,身手敏捷,首任司令官是王平,末代統帥則是蜀漢名將張嶷。
  • 三國蜀漢名將張嶷戰功赫赫,卻成了配角
    清代史學大家萬斯同顯然受到了羅貫中的影響,編著《蜀漢將相大臣年表》,也未將張嶷列入其中,原因就是張嶷身仕蜀漢數十年,到死的官職不過才是蕩寇將軍(五品雜號將軍)。羅萬二位不待見張嶷,似乎和《三國志》作者陳壽一句八卦有關。陳壽是見過張嶷本人的:「餘觀張嶷儀貌辭令,不能駭人」。意即張嶷長相就是個大眾臉普通人。
  • 他是蜀漢最猛軍團的末代統帥:死後劉禪都為其傷感
    而劉備帳下白毦兵,乃「西方上兵也」,精挑細選的虎賁勇士,是劉備的死忠警衛部隊,領頭的叫做陳到,陳到一點都不遜色於趙雲,可惜資料流傳下來太少,後世認為一身是膽的趙雲其實是二人的合體。只有無當飛軍,才是蜀漢最精銳的野戰兵團,《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移 「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
  • 張嶷名氣不如關羽張飛,陳壽為何給他的個人列傳字數,遠超關張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個人生經歷,堪比電影劇情高潮迭起的蜀漢名將一一蕩寇將軍張嶷。 01前言 我猜大部分讀者都對這個人比較陌生,這麼說好了,大家都知道陳壽寫《三國志》,扣掉皇帝不算,通常越重要的人,在個人列傳中所有的文字篇幅就會越長,譬如曹魏的荀彧、蜀漢諸葛亮、東吳陸遜,都是很好的例子。
  • 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
    後諸葛亮時代,蜀漢政權以實際領袖劃分,可分為蔣琬、費禕以及後丞相時代二段,此時的後漢可謂人才凋敝,凋敝的原因,有說是諸葛亮大包大攬使得人才得不到鍛鍊,但實際更多的原因在於東州(前劉焉、劉璋舊部)勢力與劉備勢力合流,他們作為掌權派無法得到益州人的全心全意支持,故而一旦他們的二世祖們成色不足,益州人又出不了頭,則人才凋敝成為定局。
  • 五虎上將之後,蜀漢還有這七大良將,可惜劉禪沒有珍惜
    蜀漢後期,沒有武將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不代表當時沒有名將,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能夠拿的出手的名將,足足有七位,他們雖名聲不顯,但是能力與戰績,絕對不容小覷。這七個人分別是誰呢?
  • 蜀國除了五虎上將,還有另外五大名將支撐蜀漢
    後隨諸葛亮徵伐南蠻,多立戰功,北伐時被任命為牙門將,和馬謖一起守街亭,街亭失守後馬謖被斬,王平受到嘉獎。在之後的北伐戰爭中,多次受命執行任務,表現十分活躍。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在蔣琬的推薦下,到永安防守吳國。公元244年,在漢中抵擋曹爽的十萬大軍,王平死戰不退,等到蜀國援軍到後,擊敗曹爽,成功保衛漢中。鎮南大將軍馬忠,字德言。
  • 此人首創一成語,常年奮戰邊陲,完成諸葛亮未竟的任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嶷傳》注引《益部耆舊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主人公是蜀漢名將張嶷。原文如下:嶷別督數營在先,至他裡。邑所在高峻,嶷隨山立上四五裡。
  • 諸葛亮死後誰接班?細數諸葛亮十大繼承人的結局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 三國中舉世無雙的女將,趙雲打不過她,連諸葛亮都得靠詭計才行!
    從他們夫妻二人和蜀漢的幾次交手就能看出來!當時劉備經歷過夷陵之戰後,在白帝城病逝託孤,孟獲和祝融夫人都是南蠻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一起跟著當地的大姓雍闓殺害了太守並且將新上任的太守也綁走了,藉此反叛了蜀漢,而蜀漢方面,先是夷陵之戰大敗,然後劉備去去世了,諸葛亮想著還是先安定好內部民眾再說,於是決定親自率軍去判定南中叛亂。
  • 諸葛亮一生最遺憾的事情不是遇到司馬懿!是沒有殺掉此人,蜀漢就是不能復興,但至少還能多撐上幾年.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公元263年,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對於蜀漢之亡,有四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其一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其二是諸葛亮的北伐耗盡國力,其三是蜀漢沒有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其四劉禪能力不足,才最終會落得亡國下場。
  • 《三國演義》中的祝融夫人武藝高強,曾活捉張嶷馬忠,諸葛亮北伐時為何棄之不用
    戰不數合,夫人撥馬便走。張嶷趕去,空中一把飛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翻身落馬。蠻兵發一聲喊,將張嶷執縛去了。馬忠聽得張嶷被執,急出救時,早被蠻兵捆住。望見祝融夫人挺標勒馬而立,忠忿怒向前去戰,坐下馬絆倒,亦被擒了。都解入洞中來見孟獲。獲設席慶賀。夫人叱刀斧手推出張嶷、馬忠要斬。獲止曰:「諸葛亮放吾五次,今番若殺彼將,是不義也。且囚在洞中,待擒住諸葛亮,殺之未遲。」夫人從其言,笑飲作樂。
  • 諸葛亮知道劉禪沒本事, 留下4個文武人才, 可惜全都意外身亡
    到了後半段,蜀國人才凋零,只剩下諸葛亮一個小老頭孤掌難鳴,要麼打不贏,好不容易打個勝仗也那麼費勁。後來看了史書《三國志》才知道,真實歷史與《三國演義》大有不同。五虎上將也並非評書中那麼金光閃閃天下無敵,劉備諸葛亮死後,蜀國也並非無人可用。恰恰相反,由於諸葛亮知人善任,深謀遠慮,生前有意識地發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才為劉禪撐起一片天。
  • 諸葛亮死後留下的十個接班人,除了姜維你還知道誰?
    第一位介紹的,是諸葛亮遺命中指定的治國繼承人蔣琬。諸葛亮連年用兵,但蔣琬總能夠足食足兵地供給諸葛亮的需要。難怪諸葛亮每與人語,便稱讚道;「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病重時,諸葛亮更秘密奏表後主:「臣若不幸,後事宜付蔣琬」充分顯示,諸葛亮已視蔣琬為排名第一的接班人了。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幾乎掌握了蜀漢軍政大權。總帥諸葛亮新逝.蜀漢朝廷內外呈現嚴重不穩狀態。
  • 諸葛亮老丈人為何放走陸遜?
    東吳大敗之後,蜀漢還能獨存嗎?  因此,此時放陸遜回歸,一來是示好,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第一時間派出使者與東吳再啟聯盟之議;二來是保存東吳實力,所謂唇齒相依,說得就是東吳與蜀漢。  事態的發展果然如此,因陸遜回兵及時,曹魏無機可乘,只得中途退兵。東吳保住了,蜀漢也就保住了。  其實,黃承彥之所以會在此時出現,多半就是諸葛亮安排。
  • 成都武侯祠蜀漢名將雕塑眾多,唯獨缺少一個,還是個大將
    當然,還少不了蜀漢著名的「五虎將」。這裡不是給武侯祠打廣告,相反,我還要給它提點兒意見。就是感覺裡面的三國氛圍還不夠濃厚,很多精彩的典故和人物體現得還不夠淋漓盡致,總覺得差點兒什麼,希望景區會越做越好。這裡說一下武侯祠裡面的人物塑像,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看點。武侯祠裡,名將塑像眾多,「五虎將」(關張馬黃趙)自然少不了,少了這個,那還叫三國?
  • 諸葛亮嶽父黃承彥為何私放蜀漢仇敵陸遜
    老夫適於山巖之上,見將軍從死門而入,料想不識此陣,必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將軍陷沒於此,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此段文字有多處不可解。  我們看看諸葛亮為何要布下八陣圖。布下八陣圖的時間還是在幾年之前,當時劉備假借平定張魯的名義入川,之後諸葛亮偕同趙雲、張飛等人同去川蜀,將荊州留給了關羽。而在經過夔關之時,沿江設下此陣。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司馬昭告訴你原因
    但隨著諸葛亮的離世,意味著兩人的比試從此結束,而司馬懿從此也不再過問蜀漢事物,甚至讓人覺得他失去了鬥志。但其實裡面的深層原因,只有司馬昭能懂。 在司馬昭看來,司馬懿不趁著諸葛亮病逝之後攻打蜀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點是司馬懿擔心功高震主會給家族帶來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