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首創一成語,常年奮戰邊陲,完成諸葛亮未竟的任務

2021-01-13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嶷傳》注引《益部耆舊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主人公是蜀漢名將張嶷。原文如下:

嶷別督數營在先,至他裡。邑所在高峻,嶷隨山立上四五裡。羌於要厄作石門,於門上施床,積石於其上,過者下石槌擊之,無不糜爛。嶷度不可得攻,乃使譯告曉之曰:「汝汶山諸種反叛,傷害良善,天子命將討滅惡類。汝等若稽顙過軍,資給糧費,福祿永隆,其報百倍。若終不從,大兵致誅,雷擊電下,雖追悔之,亦無益也。」耆帥得命,即出詣嶷,給糧過軍。軍前討餘種,餘種聞他裡已下,悉恐怖失所,或迎軍出降,或奔竄山谷,放兵攻擊,軍以克捷。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張嶷率領人馬成為先鋒,來到他裡地區。他裡縣城位於高山上,張嶷順著山路直上四五裡。羌人在想要處修築了石門,在門上設置大床,上面堆滿了石頭。有人來犯向下扔石頭,很少有人能躲過。

張嶷認為強攻難以奏效,便派翻譯警告羌人說:「你們汶山郡各部落反叛朝廷,殘害百姓,天子命我們討伐為非作歹之人。如果你們投降歸順,我們不但提供糧食,福分祿位將會長久興隆,得到百倍回報。如果一味負隅頑抗,我軍就要將你們消滅。我軍的神威像雷一樣滾滾奔騰,像電一樣一閃而過。到時候你們想後悔都來不及了。」羌人頭領聞聽此言,立即出來拜見張裔,向大軍提供糧食。此後,張嶷率部向前徵討其餘部落,各部落頭領聽說他裡也被南下,都害怕失去地盤,有的歸順、有的投降,有的則逃入了山谷。張嶷隨即發動進攻,取得全勝。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張嶷讓翻譯說出的「雷擊電下」,意為像雷一樣滾滾奔騰,像電一樣一閃而過,形容快速而迅猛。這也是張嶷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這個故事裡的他裡和汶山郡,都隸屬蜀漢的南中地區。早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便發動了南中之戰。此戰的效果如何?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這麼說的:「今南方已定」,然而實際情況卻大相逕庭。就在諸葛亮大軍撤回成都不久,南中地區便再度爆發叛亂,而且一直持續多年。從本文介紹的故事來看,直到公元231年,南中地區的暴亂仍未平息。而最終穩定南中局勢的,便是張嶷和另外一位將領馬忠。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本為指責大臣,卻暴露出自己的巨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來敏傳》注引《諸葛亮集》,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涉及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來敏。原文如下: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
  • 此人首創一成語,怒斥張飛,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張飛和嚴顏。原文如下: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 劉備誓要殺掉此人,諸葛亮求情也沒用,因此還留下一句成語
    末奇人異士輩出,但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是一些足智多謀,讓人驚嘆的謀士,或者上陣廝殺,以一敵百的熊虎之將,關於他們的介紹在網絡時代已經不勝枚舉,今天筆者要介紹的其實的一位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此人首創一成語,想要忽悠董卓,董卓的應對出人意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董卓傳》注引《漢書》,時間實在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主人公是董卓和楊彪。原文如下:卓欲遷長安,召公卿以下大議。司徒楊彪曰:「昔盤庚五遷,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天下之民。
  • 該成語彰顯此人的義氣,幸好結局不錯,否則諸葛亮將終老隆中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發生時間是在漢靈帝中平年間,所涉及的人物可謂大名鼎鼎,是眾所周知的徐庶。故事的原文是這樣的: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 該成語常被用來稱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故事卻很可能是假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
  • 【嘉文推薦】關於諸葛亮的成語,你知多少?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名言。諸葛亮何許人物,三國時期接觸的軍事家,政治家,位極蜀國丞相。雖然他的才華橫溢,然而他卻依舊忠心不二,為蜀國盡心盡力奉獻一切,是歷朝歷代都值得稱頌的人物。關於諸葛亮的成語,一起來看看諸葛亮的與眾不同。1、不求聞達:不求聞達於諸候。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2、舌戰群儒:諸葛亮舌戰群儒。
  • 這5個成語典故,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幾千年來,中國古人不僅創造了許多曠世工程,如秦始皇陵、長城及故宮等,還給後人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其中就包括那些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但是,由於一些原因,不少成語典故的意思被曲解,甚至與原本的意思截然相反。比如下面介紹的這5個成語典故,都被誤傳了上千年,最後一個與諸葛亮有關。
  • 李嚴與諸葛亮誰才是劉備真正的託孤對象
    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任務,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地理位置上,李嚴位處邊陲,早已註定無法參與中央。諸葛亮決策於核心樞要,正好高舉中央堂堂之旗。中央與地方相比,李嚴對諸葛亮難望項背。再說統內外軍事之事。或許劉備遺囑李嚴「統內外軍事」一句話,曾讓人誤解為李嚴應為蜀漢軍事首腦,但詳情值得研究。
  • 一天一個成語——初出茅廬.諸葛亮的亮相之作.
    【成語名字】初出茅廬【成語拼音】chū chū máo lú【成語釋義】【成語典故】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
  • 魯肅首創一成語,看人眼光的確不凡,幫的卻不是孫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龐統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魯肅、龐統和劉備。原文如下: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 劉禪借用一成語,罷黜諸葛亮的副手,誰知矛盾並未因此解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廖立傳》注引,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另一個是長水校尉廖立。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集》中有諸葛亮上奏給後主劉禪的表章中稱:「廖立侍奉先帝沒有忠孝之心,鎮守長沙是開門放進敵人,主管巴郡又認為那是愚昧和沒有才幹之人幹的事,跟隨大將軍這誹謗責難,陪守先帝靈柩竟敢在靈柩旁持刀殺人。陛下繼位後,普遍晉升官職稱號,他隨即考核做了將軍。但他卻當面告訴微臣說:『我為什麼該在那些將軍當中,不上表推薦我為上卿,只讓我屈居五校!』我回答:『擔任將軍就要進行考核。
  • 【聽】成語故事:開誠布公 l 應該表揚的諸葛亮
    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用下面的這個成語提示卡大朋友就能親自把這個成語解釋給小耳朵聽啦開,是敞開的開,這裡是敞開胸懷的意思。誠,是誠實的誠,這裡是顯示誠意的意思。嗯,這個故事又是個諸葛亮有關呢。諸葛亮你已經很熟悉了吧?魔法兔大禮帽給你講過好幾個和諸葛亮有關的成語故事呢,比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哦,還有《三個臭皮匠,當個諸葛亮》。那這次又會是什麼樣的故事呢?這就讓魔法兔大禮帽把故事講給你聽。開誠布公: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 三國成語故事:強詞奪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發生在諸葛亮「舌戰群儒」期間,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和嚴畯。原文如下: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孔明視之,乃嚴畯也。
  • 諸葛亮如何應對煉獄級「北伐」任務【軍事聯盟】(二)
    建興五年,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翌年,再上《後出師表》(一說《後出師表
  • 為何他僅憑一千兵力,就打敗了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不過,在後蜀時期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卻碰到了一個扎手的硬茬,讓他不得不鎩羽而歸,嘗到了失敗的苦果。這個人就是魏國的首功之臣郝昭。如果不是這場戰役,名不見經傳的郝昭也許會被淹沒在歷史滾滾長河中,絕少被人提及。但經此一役,郝昭不但擋住了鼎鼎大名的諸葛亮的進攻,而且以寡敵眾堅持了近一個月,讓他就此青史留名,成為了一代驍勇名將。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
  • 此人謀略遠超周瑜,司馬懿不敢與他對戰,諸葛亮一生不與此人交手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英崛起,為了爭奪天下,打的是你死我活的,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只有比別強大才才能生存,經過多年戰亂,最後劉備、曹操、孫權勝出,至此天下三分成鼎立之勢,能在眾多英雄中託隱而出,肯定離不開謀士,較出名的謀士有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周瑜等,個個都是謀略過人的奇才。
  • 未竟之志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未竟之志,沒有完成的志向。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今日之下,退守山林,卻深望這個兒子,完我未竟之志。」近義詞有:壯志未酬,未竟之志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指尚未實現的志願。未竟之志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未竟之志(wèi jìng zhī zhì)成語釋義:沒有完成的志向。成語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今日之下,退守山林,卻深望這個兒子,完我未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