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2021-01-12 靜者為王的江湖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

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但在正史中,其實卻很簡單,徐庶直接讓劉備去請,然後劉備就跑了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由此可見,歷史上的三顧茅廬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那般讓人眼花繚亂。

但同樣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解時,也引用了一段《襄陽記》的記載,卻出現了一個蹊蹺的地方。在劉備特意拜訪水鏡先生司馬徽時,司馬徽不但也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在介紹諸葛亮時,還用了一個成語。

當時的情況,必是劉備請求司馬徽給自己推薦人才,並說出了自己的苦惱和人才觀,所以司馬徽對劉備很坦白的說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即,尋常那些所謂的飽讀詩書的平庸儒生們,他們大多是無法認清時代潮流的方向,所以只有認清時代潮流的人,這才是真正的人才俊傑,這裡便有兩位如此人物,一個號臥龍,一個號鳳雛……

單看這句沒毛病,但通曉成語典故的人,必會清楚,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是出自春秋時期的《晏子春秋》一書,全句是「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

顯然,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只說出了前面一句,後面那句卻沒有說,是司馬徽認為,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清楚不必再說了,還是另有其他原因呢?

從「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成語來看,被運用的最廣泛的便是,勸人放棄原有信念時說的,比如勸降對方陣營的人物時,幾乎都會出現這句。表明,你其實不是屈膝投降,而是認清了歷史潮流的人物。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樣子,其實關鍵點就在於後面那句「通機變者為英豪」,即,這一句最完整和正確的表達,是必須要考慮到「變通」因素的。

那麼如今再看司馬徽向劉備介紹諸葛亮的這成語,顯然就有了毛病!因為,劉備找司馬徽,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人才匱乏且單一,主動變通,尋求智謀人才俊傑。而司馬徽呢,卻只強調了前半句,即:能認清時代潮流的人才,卻根本沒有後面「變通者才是豪傑」意思——這顯然是「驢唇不對馬嘴」了。

那麼司馬徽為何要這樣呢?如今已經沒人知曉,他的這句:識時務者在乎俊傑,細究起來,還有修改原句,改變原有意思的嫌疑。顯然,司馬徽敢這樣修改,必有其含義,後人只能揣摩了。也許正是如此,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又說出了一句,更為著名的話。

在司馬徽得知諸葛亮真跟隨劉備出山時,不無遺憾地說道: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其實,這等於是很直白的解釋了,為何司馬徽不敢說出通機變者為英豪,這7個字。即,《三國演義》中的司馬徽,已敏銳意識到了,劉備雖是一位堪為霸主的人物,卻沒有一統江湖的歷史機遇,諸葛亮只不過是白忙一遭。

這大概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言,《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名著,是必然的,因為羅貫中堪稱讀懂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所以才給司馬徽加上了這句經典臺詞,以至於達到可以亂真的效果。

相關焦點

  • 司馬徽把諸葛亮等人介紹給劉備,為啥不介紹司馬懿?原因很簡單
    而遇到水鏡先生之後,劉備得到了徐庶、臥龍、鳳雛等大才,實力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在這亂世中站穩了腳跟!可惜說,正是有水鏡先生的幫忙,才改變了劉備的人生軌跡。那麼水鏡先生把徐庶、臥龍、鳳雛都介紹給了劉備,為啥不把「侄兒」司馬懿介紹給劉備呢?
  • 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為何一直打敗仗,水鏡先生司馬徽說出了真相
    在諸葛亮出山前,劉備手下的文臣武將還是有的,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羽、張飛、趙雲之流,要說劉備的實力,這一點也不差,可是他卻幾乎沒有勝仗的記錄。直到遇到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說出了真相,在原著中,劉備為何在諸葛亮出山之前一直打敗仗,其實有詳細的說明,只不過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不知道而已。
  • 《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前,司馬徽為何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劉備向司馬徽請教如何成就大業,司馬徽剛開始故弄玄虛地說出「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說得劉備又興奮又迷惑,再三追問下司馬徽又笑而不答。第二天,劉備告別司馬徽時半路見到個怪人,此人躺在路邊又說又唱的,一打聽才知道這人叫徐庶,也是個深通韜略的賢士,劉備非常高興,拜他為軍師,徐庶也果然有本事,第一仗就大破曹仁,還助關羽奪取了樊城。但是後來,徐庶的母親被曹操劫持,將徐庶騙了過去。徐庶臨行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 曾有2人預測諸葛亮結局,1人說了12字,1人說了10字,都很到位
    光諸葛亮身邊的好友崔州平、石廣元、徐庶、龐統等人就才華非常出眾,不過,這些人比起他還是要差那麼一點。當時流傳著「諸葛亮、龐統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說。 羅貫中先生為把諸葛亮打造成一位「神人」,特地給其安排了「草船借箭」、「借東風」、「智算華容」等一系列的劇本,盡顯了臥龍的聰明才智。
  • 龐統落鳳坡大喊9個字, 劉備聽了無表情, 諸葛亮聽了後悔出山
    龐統落鳳坡大喊個字劉備聽了面無表情諸葛亮聽了後悔出山龐統很多熟知《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此人和諸葛亮是同出自司馬徽的弟子,劉備在自己想要徵討天下的時候,很想讓司馬徽做自己的謀龐統很多熟知《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此人和諸葛亮是同出自司馬徽的弟子,劉備在自己想要徵討天下的時候,很想讓司馬徽做自己的謀士,但是司馬徽以年老為由婉拒了劉備,並和劉備推薦自己的兩個徒弟,第一個就是諸葛孔明,第二個就是龐統
  • 為何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不請水鏡先生?司馬徽他不香嗎
    劉備駐紮新野六七年,政績算不上突出,但是四方名仕皆言劉備仁德,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劉備被蔡瑁追殺躍馬過檀溪,正漫無目的的走在回新野的路上,遇得司馬徽,司馬徽推薦了伏龍、鳳雛等皆為經綸濟世之大才,劉備後來得到了徐庶,又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那麼為何不直接多拜訪幾次司馬徽,請他出山輔佐呢?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劉備帶著1萬大軍多次襲擾許昌並騷擾曹操的糧道,後來又和聯合汝南郡周邊的黃巾賊一起攻克汝南,以此地為據點不斷襲擾許昌。曹操得知消息後告知許昌守將滿寵破敵之策,滿寵按計劃行事果然擊敗劉備,戰敗的劉備只能帶著部隊南下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是個庸才培養不出什麼名將,擔心被曹操吞併便收留劉備,還讓劉備駐紮在新野城,修建各種防禦工事,自己在荊州對劉備進行補給、支援。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前車之鑑,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於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的龐統真是非同凡響,讚嘆說:「龐德公確實又知人之明,龐統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列,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龐統有知人之明,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人才、提高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讚別人時,多有溢美之詞。
  • 三國最大的悲劇天才,司馬徽說他「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在這片眾星閃耀的歷史舞臺上,諸葛亮無疑是屬於最為光彩閃亮的群星之一。然而,在劉備還未曾與諸葛亮相會,正準備三顧茅廬之前,孔明的推薦者司馬徽在舉薦諸葛亮這位天下奇才給劉皇叔的同時,也發出了「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慨嘆。《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中,司馬徽向劉備介紹諸葛亮才略,談到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
  • 為何劉備得其臥龍鳳雛還是敗了?其實後面這樣還有一句,水境沒說
    三國中,有一位十分神秘的老者,水鏡先生司馬徽,從他手上教出的徒弟,無一不是人中龍鳳,比較出名的有三名徒弟,孔明,龐統,徐庶,其中,孔明與龐統更是被譽為臥龍鳳雛。 世人皆說: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 劉備想要爭奪天下,虛心三請諸葛亮,為何不願再拜訪水鏡先生?
    劉備在馬躍檀溪之後遇到了一位奇人,這個奇人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劉備對他十分的禮敬,經過一番交談之後水鏡先生向他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位謀士,劉備深以為然於是就前往臥龍崗三請諸葛亮,那麼是什麼讓劉備捨近求遠不請水鏡先生為自己的謀士,而是去請諸葛亮呢?
  • 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三顧茅廬"是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那麼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顧茅廬"的故事為什麼會一再傳唱?
  • 這個四字成語,一不小心就念錯,尤其第三個字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朗朗上口,簡明扼要,而且還有歷史背景故事。然而,許多成語都很容易讓人誤讀,從今天開始,小珏嘗試給大家聊聊那些容易讀錯、用錯的成語。「暴虎馮河」就是今天的出場的主角。一、注釋這個成語在今天看來,確實有些生僻。
  • 三國歸晉早成定局 劉備司馬懿諸葛亮都不過是他的棋子
    劉表一看水鏡先生:【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就認定了這是個高人,自己現在被打的滿世界找牙,而手下除了兩個結拜的兄弟,連一個像樣的參謀都沒有,就誠懇的邀請水鏡先生參加自己的社團。但是水鏡先生只想安安靜靜的做個美男子,根本不願意參加這種遊戲,所以也很誠懇的拒絕了劉備。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偶遇一路人沒放心上,卻不知錯過的是位高人
    在的盧馬躍檀溪救主後,劉備聽取了司馬徽的建議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第一次拜訪未果後,桃園三兄弟在歸途中遇到一人,此人長相氣宇軒昂、風度不凡、身著黑色長袍
  • 三國人物:「水鏡先生」司馬徽,一個「出世」的高人
    不向世外爭高下,只在橘裡定乾坤。 一指點破三分勢,卻是閒花落子人。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有一些智慧謀略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高人。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為何三請諸葛亮,而不是龐統?
    想當初劉備向荊州名士司馬徽詢問當地青年才俊時,司馬徽說出了兩個名字,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龐統。那麼,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何沒有力邀龐統加盟自己的陣營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龐統的身世說起。    龐統,字士元,漢末荊州襄陽人氏。龐統生於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與司馬懿同歲,比諸葛亮大兩歲。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他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由此可見臥龍鳳雛的能力。 而劉備得以建立蜀漢,並能與吳、魏鼎足於三國,臥龍鳳雛是居功至偉的。雖然鳳雛早早地便在落鳳坡隕落,但諸葛亮還是一個人扛起了整個蜀漢。
  • 張飛死後,劉備脫口而出4個字,諸葛亮破口大罵:沒良心的大耳賊
    而劉備的品行也是被世人所讚賞的,因為他為人和善,待人寬厚,志向高遠,而更重要的就是他對兄弟又非常的有義氣。關羽和張飛也是一直跟隨劉備東徵西討,一心的輔佐劉備。正好劉備於他們相遇相識之時,也是黃巾起義爆發之時,於是劉備就在當地發起起義,加入了平定黃巾軍的隊伍面對梟雄曹操的百萬雄師,張飛卻毫無懼意,使出了一招獅吼功,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嚇退了曹操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