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誓要殺掉此人,諸葛亮求情也沒用,因此還留下一句成語

2021-03-05 往事客棧

末奇人異士輩出,但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是一些足智多謀,讓人驚嘆的謀士,或者上陣廝殺,以一敵百的熊虎之將,關於他們的介紹在網絡時代已經不勝枚舉,今天筆者要介紹的其實的一位''小人物'',此人在歷史上的雖微不足道,卻一度讓梟雄劉備相當痛恨他,後來連諸葛亮求情沒用,劉備誓要殺掉此人,還因此留下了一句成語。

劉備在公元194年起兵於涿郡,自此蹉跎了幾十年,打過很多勝仗,但是敗仗則要更多,他在那種亂世下竟然每次都能倖存,並且迅速恢復生機,不得不讓人欽佩。尤其是他在得到諸葛亮以後便開始觸底反彈,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劉備終成一方霸主。但是自打入主成都,有一個小人物就一直在給劉備製造不愉快,最終也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人就是張裕。

張裕的職業是圖讖師,說白了就是高級一點的算命先生,這類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製造各種石破天驚的預言,預言很多,大部分都是胡扯,偶爾有一兩個猜中了,就會廣為流傳,因為名聲大作,而更多的胡扯之言被人選擇性地遺忘了。但是古人相信這種玄學,尤其是在漢代,讖語很有市場,連陳勝、吳廣都是靠著讖語起兵的。張裕憑藉著自己胡說八道的本領,積累了很大的名氣,成為了劉璋手下的一名從事。

公元214年,劉備入主成都後,為了籠絡人心穩定局勢,他提拔了一大批原來劉璋的舊部,張裕也從一個小小的從事一躍成為後部司馬,也就是蜀漢後軍的副司令,可見劉備對於圖讖之說也是比較迷信的,而張裕胡說八道的本領最初受到了劉備的賞識。但是後來不知為何,張裕開始與劉備唱對臺戲,惹得劉備很不高興。

公元218年,曹操剛剛拿下漢中後,留下夏侯淵在此鎮守,自己回到了鄴城。劉備瞅準了機會,想趁著曹操不在奪取漢中,因為這裡是益州的屏障,沒有漢中,蜀漢將不得安寧。按照古代行軍的傳統,大軍出發前必定要佔卜問吉兇,張裕作為益州名氣最盛的圖讖大師,卻在此時勸諫劉備不要進兵,否則必然會失利,結果劉備得勝而還。張裕則繼續作死,在私底下預言漢朝國運不久,劉氏江山很快就會被取代,還指出了具體時間。這件事傳到劉備耳朵裡後,讓他徹底起了殺心,他命人逮捕張裕,並公布他之前主張不要伐漢中的建言,下令將其處死,諸葛亮請求寬恕,劉備卻說道:''芳蘭生門,不得不鉏'',意思就是賢士再有本事,如果阻礙了道路,也不得不除,如今已是成語。

很多人對劉備這突然發難感到很不解,因為按照他的為人,從來沒有因為生氣動怒而殺過人,所以有人將這次事件歸結為劉備與張裕早年的一段恩怨,就是公元213年,劉備剛來到西川會盟劉璋的時候,張裕作為隨從官員參加了款待劉備的宴會,因為他有一臉的長髯,席間被劉備給嘲笑了,當時張裕也毫不示弱,反嘲劉備沒有鬍子,劉備就因為對其心生恨意。

結語:以劉備過往的為人做法,應該不可能因為當年的羞辱和一直嫉恨自己的大臣,畢竟當時張裕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公,這是忠心正直的表現,其實劉備作為外來戶,發動戰爭的費用全部都得由當地人承擔,而張裕作為蜀郡人當然會跳出來反對,而劉備選擇殺了他,也是為了打擊本土封反對勢力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小編推薦

慈禧並非死於病逝,太醫們都不敢說實話,貼身宮女晚年說出了大秘密

12歲少女嫁給43歲英雄,生下3子全是開國元勳,最後卻被逼殉葬

如果不是康熙的失誤,中國將領先美國200年,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歷史解密:女皇帝後宮男寵很多,為什麼不害怕懷孕,原因很簡單。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給後世留下很多成語,都有哪些?
    不算《三國演義》生搬硬套在諸葛亮頭上的那些成語,比如草船借箭,歷史上的諸葛亮,其實也是一個成語大師,與諸葛亮有關的成語實在太多了。如果按諸葛亮的一生順序來講成語的話,第一個自然就是三顧茅廬了。總有人拿不靠譜的《魏略》來貶低諸葛亮,說諸葛亮是自己求見劉備的。《三國志》是正式的史書,作者陳壽治史非常嚴謹,稍不靠譜的史料他都不會用。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
  • 茶館三國|此人謀略不在諸葛亮之下?劉備呂布被玩弄於股掌!
    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詔命。明公可奏請詔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但是在劉備的化解下,「二虎競食」之計並未成功。因此,又有了「驅虎吞狼」之計,原文如下:「…『又有一計,名曰驅虎吞狼之計。』…彧曰:『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
  • 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不是龐統,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屢獻奇策的此人
    三人之中,又以劉備的能力最弱,但是此人卻因為有著一批心甘情願追隨之人,而得以在亂世之中分一杯羹。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一句話「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而劉備最為神奇的是,將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了麾下,但是令人震驚的是,劉備一生之中最信任的謀士卻不是此二人,而是法正。
  • 水鏡先生將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為啥突然就反悔了?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個很了不起的軍師,在還未出現的時候就擁有了不小的名聲。曾經劉備為了獲得一個好的謀士,便請教了水鏡先生。
  • 劉備三顧茅廬究竟是真還是假?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典故的出處婦孺皆知。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聘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成就帝業的故事,將劉備的禮賢下士的態度寫得栩栩如生,把劉備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關羽、張飛的居功自傲描繪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這段「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加以藝術構思而創作的。
  • 劉備「最大」失誤: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錯過了頂尖能人異士
    但諸葛亮人人皆知,劉備請諸葛亮背後,其實只有一個人在指著,那就是徐庶。曾有一次,徐庶也跟著劉備打仗,只是因為曹操劫持了徐庶的母親,所以徐庶只能屈從於曹操的權勢,不過他在散步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這個人。但是,事實上,劉備在請諸葛亮的同時,也錯過了一位絕世高人,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 諸葛亮一生最遺憾的事情不是遇到司馬懿!是沒有殺掉此人,蜀漢就是不能復興,但至少還能多撐上幾年.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公元263年,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對於蜀漢之亡,有四個比較流行的觀點。其一是蜀漢後期人才凋零,其二是諸葛亮的北伐耗盡國力,其三是蜀漢沒有得到士族門閥的支持。其四劉禪能力不足,才最終會落得亡國下場。
  • 該成語彰顯此人的義氣,幸好結局不錯,否則諸葛亮將終老隆中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發生時間是在漢靈帝中平年間,所涉及的人物可謂大名鼎鼎,是眾所周知的徐庶。故事的原文是這樣的: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 此人勇猛不輸趙雲,跟隨劉備多年,忠心耿耿,卻一直默默無聞
    在劉備門下的將領中,有一位相當低調,他追隨劉備25載,有勇有謀,不輸趙雲,一直忠心耿耿,卻鮮為人知。此人喚作陳到。建安元年,劉備投奔曹操後,得到了豫州牧的官職,此時,陳到投入劉備門下,成了劉備的貼身副將,負責統帥白毦兵,也就是劉備早期自己創建的近衛兵。
  • 諸葛亮如何成為劉備的軍師的?三顧茅廬,成就劉備霸業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誠懇、熱心邀請人的,劉備成了許多追求優秀的人們學習的榜樣。東漢末年,中國被劃分為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其中,曹操是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誰也控制東漢朝廷。然而有那麼一位奇才,他是諸葛亮。當時的中國被分成十個軍閥佔領的自治區。
  • 此人首創一成語,怒斥張飛,結果卻是出人意料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張飛和嚴顏。原文如下: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 此人拋棄曹操轉投劉備,立即被封為牙門將軍,諸葛亮也心生嫉妒
    ,他是心甘情願投奔劉備的,此人就是王平。王平原本是曹操麾下的將領,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定居是斬殺夏侯淵,曹操聞訊大驚,親自率軍抵禦劉備,雙方在漢中決戰,史稱漢中之戰,結果大家都知道,劉備贏了,曹操輸了。漢中之戰過程中,曹操輸得很慘,逃跑時丟盔棄甲,他自顧自己逃命,有些將領都還沒收到命令,王平就是其中一個,他原本是曹操的先鋒嚮導官,可惜曹操敗退之後,他還蒙在鼓裡。
  • 劉備和曹操臨死前,大喊一人名字,假如後代聽懂了,歷史將會改寫
    隨著黃巾軍的起義,將叛亂引向了高潮,董卓、袁術、袁紹、呂布、曹操等各路豪傑競相崛起,誓要瓜分這大漢天下。直到後來,局勢逐漸呈現為劉備、孫權、曹操三國鼎立的態勢,才使得天下的戰事稍微得到一點緩解。這三個人每一個都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然後他們每一個人都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三國最終的結局,這可謂是英雄的一絲遺憾。尤其是劉備和曹操臨死前都還心繫著天下大勢,為自己身故之後的國家安危而優思憂慮。
  • 張飛一生改不了的性格,劉備再三勸誡也沒用!最終張飛因此而喪命
    魯肅將隱居江南的鳳雛先生龐統舉薦給孫權:「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初見面,孫權見龐統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會談中,又見龐統輕視孫權最喜歡的周瑜,便說:「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龐統自知孫權以貌取人,不能用他。
  • 李嚴與諸葛亮誰才是劉備真正的託孤對象
    現在網絡上說起劉備託孤之事,不少網友都會談論起諸葛亮鬥爭李嚴,燭影斧聲強調荊州派系矛盾,彷佛誤會李嚴為諸葛亮上司,曲解劉備重用李嚴勝於諸葛亮。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任務,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名存實亡。地理位置上,李嚴位處邊陲,早已註定無法參與中央。諸葛亮決策於核心樞要,正好高舉中央堂堂之旗。中央與地方相比,李嚴對諸葛亮難望項背。再說統內外軍事之事。或許劉備遺囑李嚴「統內外軍事」一句話,曾讓人誤解為李嚴應為蜀漢軍事首腦,但詳情值得研究。
  • 劉禪借用一成語,罷黜諸葛亮的副手,誰知矛盾並未因此解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廖立傳》注引,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另一個是長水校尉廖立。至於上卿之職,連李嚴都沒有獲得,因此你就只能是五校。』從此以後,他便心懷不滿。」後主劉禪隨即下詔表示:「三苗擾亂政局,舜帝便流放了他。廖立狂妄惑亂,我不忍心施以極刑,趕快將他遷居到不生草木、莊稼的荒地去吧!」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後主劉禪詔令中的「不毛之地」,意為不生草木、莊稼的荒涼之地。
  • 一天一個成語——初出茅廬.諸葛亮的亮相之作.
    >東漢末,諸葛亮在劉備的再三請求下,離開他在襄陽住的茅屋,去當劉備的軍師。也比喻剛參加工作,還缺乏經驗。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 劉備與諸葛亮,哪個水平更高?
    諸葛亮為劉備出的最大的主意,莫過於那篇《隆中對》,劉備聽後擊掌叫好,表示「茅塞頓開」,其實那是劉備表面上的謙虛,是對諸葛亮的正面鼓勵,心裡未必承認諸葛亮高明多少。「不與曹吳爭鋒」「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而動」這些道理,劉備哪能不知?前段不就是這麼做的嗎?不信你看劉備與曹操、孫權打過幾仗?至於「跨有荊益」,時候還沒到呢,諸葛亮一篇論文先寫出來了。
  • 此人殺掉皇上霸佔皇后,稱帝半年就被殺,臨死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也許是後來做的太過就讓他眾叛親離,原本他最信任的大臣,最後卻殺掉了他,還將他的皇后給霸佔。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宇文化及。這個人其實也是一個登徒浪子,但是沒辦法,誰讓他有一個很是有名的爹宇文述。而他仗著自己的父親,則是肆無忌憚的做了不少的壞事。雖然朝中大臣看不慣他,但是也沒人能拿他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