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借用一成語,罷黜諸葛亮的副手,誰知矛盾並未因此解決

2021-01-18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廖立傳》注引,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所牽涉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後主劉禪,另一個是長水校尉廖立。先來看看原文: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守長沙則開門就敵,領巴郡則有闇昧闟茸其事,隨大將軍則誹謗譏訶,侍梓宮則挾刃斷人頭於梓宮之側。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面語臣曰:『我何宜在諸將軍中!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臣答:『將軍者,隨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且宜處五校。』自是之後,怏怏懷恨。」

詔曰:「三苗亂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這段話的大意是:《諸葛亮集》中有諸葛亮上奏給後主劉禪的表章中稱:「廖立侍奉先帝沒有忠孝之心,鎮守長沙是開門放進敵人,主管巴郡又認為那是愚昧和沒有才幹之人幹的事,跟隨大將軍這誹謗責難,陪守先帝靈柩竟敢在靈柩旁持刀殺人。陛下繼位後,普遍晉升官職稱號,他隨即考核做了將軍。但他卻當面告訴微臣說:『我為什麼該在那些將軍當中,不上表推薦我為上卿,只讓我屈居五校!』我回答:『擔任將軍就要進行考核。至於上卿之職,連李嚴都沒有獲得,因此你就只能是五校。』從此以後,他便心懷不滿。」

後主劉禪隨即下詔表示:「三苗擾亂政局,舜帝便流放了他。廖立狂妄惑亂,我不忍心施以極刑,趕快將他遷居到不生草木、莊稼的荒地去吧!」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後主劉禪詔令中的「不毛之地」,意為不生草木、莊稼的荒涼之地。這句成語並非劉禪所創,而是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中的「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喪人,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

如果單從以上的記載來看,廖立被貶的理由似乎是對官職不高心懷不滿,但實際原因卻是挑起了蜀漢帝國內部荊州系與益州系的不和,其主要針對的目標便是諸葛亮在奏章中所提到的李嚴。

在廖立看來,他自己屬於荊州派,又是諸葛亮的副手,理應得到更高的職位。但出於內部團結的需要,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對益州系的代表人物李嚴非常器重,委以高位,這便引起了廖立的不滿。《三國志·廖立傳》中曾經提到:「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遊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

故此,廖立經常當眾發洩自己的不滿,這讓荊州系與益州系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為了維護大局,諸葛亮不得不上表罷黜廖立。只可惜數年之後,兩大派系的矛盾依然無法調和,最終諸葛亮罷黜了李嚴。關於這個問題,在田餘慶先生所著的《秦漢魏晉史探微》一書中有精闢的論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

參考書籍:《三國志》、《秦漢魏晉史探微》

相關焦點

  • 劉備在永安託孤諸葛亮,為何還要讓李嚴成為副手?難道是信不過?
    而諸葛亮自然是不二人選,劉備還讓劉禪對諸葛亮侍之如父,可見是舉國相託了。但是,劉備卻又提出,讓李嚴來做副手,一同接受託孤之重。這一點,讓許多人心生疑惑,劉備為何要這樣做?難道是信不過諸葛亮嗎?應該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在劉備看來,最信任的集團當然是中原老兵集團,也就是史書上所謂的四方精銳。
  • 蜀漢有五位前將軍,首任關羽名震天下,第二任遭劉禪罷黜
    就前將軍而言,魏、蜀建國前,擔任這一職務的人一般都是軍中一號人物,如曹魏的夏侯惇、蜀漢的關羽等,都受到他們主公的極大關注。劉備作為韓室後裔,自然各方面都遵循韓製。蜀漢歷史上共有5名名將擔任前將軍職務,第一位前將軍關羽受到劉備的重視。關羽身後的這幾位繼任者也可以說都是暫時的俊傑。1、關羽。關羽,河東海良人。
  • 劉禪並非昏庸帝王,諸葛亮為何遲遲不肯還權?
    這是大恩情,而劉禪卻把它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但事實卻是,他不追諡趙雲,其實是繼承了他父親劉備對趙雲的待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封了四個,他們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並未在其中,但後來,姜維他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後,劉禪欣然接受,追諡了趙雲。  第四,沒心沒肺。蜀國被司馬昭滅掉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被帶到了洛陽。
  • 劉禪的一生可以用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概括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人,為什麼說他有趣呢,他的一生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也就是一個歇後語,一句俗語和一個成語來。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禪,字公嗣,小字阿鬥,是三國蜀漢的後主,也是滅國之君,在歷史上以昏庸無能著稱。一、歇後語:劉備摔阿鬥收買人心。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什麼事情?
    劉禪是一個仁君,不過仁君也有暴怒的時候。在諸葛亮剛剛去世不久,劉禪就罕見地大怒殺人。因為有一個大臣詆毀諸葛亮,劉禪在盛怒之下把他處死。說起來諸葛亮對這個大臣還有恩,但是他不知道知恩圖報,也看不清局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人物——李邈。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 諸葛亮去世之後的劉禪,有幾招很高明
    更重要的是,他如果輕輕放過,這會使蜀漢臣民對他的情感、道德、理念,產生極大的懷疑。其三,諸葛亮去世,所引發的不只是悲哀,還有慌亂。諸葛亮在他生前,一直如老母雞一樣將蜀漢君臣遮護在羽翼之下,因此這場突如其來的傾倒,難免就會將蜀漢所面臨的各種危險,更加彰顯。更何況此時魏延、楊儀爭權的消息也傳了過來。
  • 劉備臨終提拔一人,可助劉禪一統三國,卻被諸葛亮設計謀殺!
    而其與諸葛亮貌似融洽的背後,君臣之間卻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之間有著深刻的隔閡,造成蜀漢事業功虧一簣,令人扼腕。正如,劉備在臨終之際提拔了一個人,本可以助劉禪一統三國,結果卻是被諸葛亮設計謀殺。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 諸葛亮死前給劉禪留下6字遺言,可保蜀漢無事,誰知劉禪記反了!
    劉備最後能夠取得成功,除了自己善於用人以外,諸葛亮的加盟,讓劉備開始騰飛,諸葛亮幫助劉備制定奪取天下的策略,和東吳結盟,奪取荊州和益州等。在關羽被殺和荊州丟掉以後,劉備為了報仇,執意伐吳,從而讓蜀軍大敗,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楊簡引言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華歷史最精彩的一段時期,湧現了無數的英雄好漢,雖然歷史上曹魏才是主線,但是蜀漢的發展歷程才是大家最關注的,因為蜀漢有大眾最喜歡的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在死後卻被劉禪立馬清查家產,查完之後也是怒不可言,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諸葛亮位極人臣,李嚴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引發爭議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其歷史形象也比較完美。不過越是著名、越是完美的人物,就越引起後人的爭議。諸葛亮就是如此。諸葛亮在蜀漢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權勢非常大。李嚴勸諸葛亮直接稱王,加九錫,諸葛亮的回答卻引發爭議。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劉禪看到這一切的時候十分著急,數次勸阻諸葛亮不要北伐,先休養生息把國力提起來才是正道,然而劉禪的規勸並沒有讓諸葛亮意識到這個問題,反而使得諸葛亮覺得劉禪是畏懼戰爭,認為劉禪是貪圖享樂,便作《出師表》來教訓劉禪。
  • 諸葛亮去世前後,劉禪殺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劉琰,原因何在
    諸葛亮掌權時期,政事無大小,都由諸葛亮決斷,劉禪只負責祭祀祖先這樣的事,一般來說,劉禪不會插手政事,這是劉禪與諸葛亮之間不成文的規定,諸葛亮雖然一手遮天,但實際上是非常尊重皇帝劉禪, 劉禪雖然不管事,但劉禪決定的事,諸葛亮也改變不了,比如殺劉琰這事。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一、《三國演義》有意醜化 民間有句俗語:扶不起的阿鬥。這阿鬥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小名。這一問才讓諸葛亮明白,劉禪並不是一個傻子,他明白諸葛亮的忠誠,但諸葛亮一直把劉禪當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劉禪其實是有想法的,只因為諸葛亮太優秀,位高權重,又是父親欽命輔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溫和的個性,懶得理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只好"示弱",韜光養晦地等待時機。
  • 司馬昭本來打算除去劉禪,結果看到劉禪的三個字就決定放過劉禪了
    後來這些能人就相繼的死去了,一個了不起的時期是一去不反了,劉備死後,那蜀國的接班人就是人稱扶不起的阿鬥劉禪了,劉備這個人能力還是很強的,可是劉禪卻沒有繼承劉備的衣缽,相反顯得有些笨,剛開始有諸葛亮主持蜀國的大小事務,那其他的勢力自然是不敢來攻打蜀國的,後來諸葛亮死了,蜀國是真的沒有什麼人才了,那一個國家沒有人才還得了,那遲早是要亡的啊。
  • 拿來表達感情的載體,短短幾個字的成語,背後塵封的歷史有誰知
    說起成語這個東西,它應該是我們中國特有的產物,幾個簡短的字就表達了我們所想表達的情感。然而成語都不是隨意拼湊的幾個字,也不是簡單的表達情感,在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和那些故事。既然如此,小編就給大家聊一聊幾個成語背後所包含的故事。讓大家對成語有個更豐富的認識。
  • 諸葛亮死的時候,劉禪為何要殺死出謀劃策的李邈!
    受到架空打壓的益州籍官員李邈,對為諸葛亮進行十分膚淺的哀禮尚差別意,找時機對劉禪說道:「西漢時辰的呂祿、霍禹,未必就有謀反之心;文帝、宣帝也不是嗜殺大臣的君主前者(指呂后侄兒呂祿)謀反後者(指霍光兒子霍禹)被殺的緣故原由,都是大臣害怕天子的威逼,天子害怕大臣的脅迫,這才產生了悽慘的血腥事務。諸葛亮仗著手中兵權,狼顧虎視,您被伶仃軟禁著,我常擔憂您的安危。
  • 情深意切的《出師表》為何沒能打動劉禪?勸諫,諸葛亮做對了嗎?
    然而當人們感動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拳拳報國之心時,這情真意切的《出師表》卻好像從未走入劉禪的心。 出師一表,不過是諸葛亮隱痛之深《出師表》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出徵時給後主劉禪的。「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世人給劉禪的評價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無能。究竟歷史上的劉禪真是如此嗎?鄧艾滅蜀後在劉禪房間發現一物,才明白為啥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彌留之際,他囑咐諸葛亮希望他能輔助劉禪,助他在這亂世之中能有一個安身立命的辦法,諸葛亮臨危受命,在後蜀時期幾乎是靠他一人撐起,無奈造化弄人
  • 諸葛亮首創一成語,本為指責大臣,卻暴露出自己的巨大缺陷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來敏傳》注引《諸葛亮集》,發生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涉及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來敏。原文如下:昔成都初定,議者以為來敏亂群,先帝以新定之際,故遂含容,無所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