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有這樣一段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君子不管做什麼事,都會把道義放在第一位;小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君子和小人在儒家學說中,是一對人格截然相反的形象,君子心懷天下,小人則自私自利。
張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對於諸葛亮、龐統這樣的文化人以及嚴顏這樣的將軍,張飛敬重有加,然而對於自己手下的兵卒以及平民百姓,張飛不知道善加對待,經常醉酒以後鞭撻士卒。陳壽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這樣描述張飛的性格:
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有這樣一句話「寧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劉備知道張飛性格如此,時常告誡他: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張飛對於大哥的告誡,是左耳進右耳出,依然我行我素,最後不幸被劉備言中,慘死在小人之手。
鳳雛斷案周瑜臨終前遺書薦魯肅以自代。孫權從其言,命魯肅為都督,總領兵馬。魯肅將隱居江南的鳳雛先生龐統舉薦給孫權:「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於管、樂,樞機可並於孫、吳。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初見面,孫權見龐統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會談中,又見龐統輕視孫權最喜歡的周瑜,便說:「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龐統自知孫權以貌取人,不能用他。
而後從魯肅之言前往荊州投奔劉備,剛開始,劉備也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不識大才,僅以耒陽縣令任之。心高氣傲的龐統自然是不樂意,可是又沒辦法只能遵命,但上任之後就無心好好工作,總感覺自己沒有得到重用,很不平衡,所以就整天嬉戲和喝酒,完全不幹正事。於是有人給劉備打小報告,說龐統如何如何不務正業,「將耒陽縣事盡廢。」 劉備自然大怒,派張飛帶著人到那一片去巡視:「如有不公不法者,就便究問。恐於事有不明處,可與孫乾同去。」張飛心領神會地跟孫乾直奔耒陽。
鳳雛斷案令張飛折服
然而龐統畢竟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先生,理政斷案之能令人嘆為觀止,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中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數處理完了。張飛看了大驚,立刻起身表示敬意,說道:「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張飛回到荊州對劉備說起龐統之事,劉備大驚:「屈待大賢,吾之過也。」派張飛往耒陽縣請來龐統,劉備下階請罪,拜龐統為副軍師,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
義釋嚴顏建安 十九年(214年)龐統命喪落鳳坡,劉備兵阻雒城,只能派人回荊州搬請諸葛亮。於是諸葛亮與張飛分兵入川,張飛率軍從陸路入川,諸葛亮與趙雲率軍走水路入川,張飛臨行時,孔明囑咐曰:「西川豪傑甚多,不可輕敵。於路戒約三軍,勿得擄掠百姓,以失民心。所到之處,並宜存恤,勿得恣逞鞭撻士卒。望將軍早會雒城,不可有誤。」
義釋嚴顏
張飛欣然領諾,上馬而去。迤邐前行,所到之處,但降者秋毫無犯。逕取漢川路,前至巴郡。細作回報:「巴郡太守嚴顏,乃蜀中名將,年紀雖高,精力未衰,善開硬弓,使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據住城郭,不豎降旗。」張飛教離城十裡下寨,差人入城去:「說與老匹夫,早早來降,饒你滿城百姓性命;若不歸順,即踏平城郭,老幼不留!」
義釋嚴顏
嚴顏堅守不戰,張飛屢次攻城,都被嚴顏打退。強攻不下,張飛設計誘使嚴顏出戰,還派人假扮自己騙過嚴顏,一舉將嚴顏生擒。人無頭不行,主將被擒,巴郡守軍不戰而降。張飛入城後嚴禁殺害百姓,出榜安民。張飛坐於廳上,突審嚴顏,嚴顏不肯下跪。飛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將到此,何為不降,而敢拒敵?」嚴顏全無懼色,回叱飛曰:「汝等無義,侵我州郡!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飛大怒,喝左右斬來。嚴顏喝曰:「賊匹夫!砍頭便砍,何怒也?」張飛見嚴顏聲音雄壯,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下階喝退左右,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頭便拜曰:「適來言語冒瀆,幸勿見責。吾素知老將軍乃豪傑之士也。」嚴顏感其恩義,乃降。最終在嚴顏的幫助下,沿路關隘望風而降,張飛率軍搶先到達雒城。
慘遭殺害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張飛駐守閬中,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悲痛萬分,血溼衣襟,借酒澆愁,喝醉了就鞭撻營中將士,下手兇狠,多有被打死者。
後來劉備準備出兵東吳,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命令張飛率本部軍馬出閬中,前往江州與劉備會合。張飛下令軍中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範疆、張達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措,須寬限方可。」張飛大怒,喝道:「吾急欲報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賊之境,汝安敢違抗我將令!」
範疆、張達欲刺殺張飛
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後,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回到營中商議任務完成不了,明天必然要被張飛所殺,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為強,二人議定先動手將張飛殺了。張飛這天夜裡喝得大醉,臥在帳中。範、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投奔孫權去了。
張飛死不瞑目
一代名將,死於小人之手,實在可惜。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張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劉備雖百般勸誡,奈何本性難移,最終張飛因此而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