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我被聰明誤一生

2021-02-23 喻以流年

諸葛家的聰明人,不止諸葛亮一個。

或者應該這麼說,雖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一貫是神機妙算的,但事實上,諸葛亮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以聰明才智而出名。他更為大眾所接受的人設,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社稷之臣。

諸葛家真正在史料中留下了聰明伶俐事跡的,是諸葛瑾的兒子、東吳重臣——諸葛恪。

但諸葛恪的人生,卻也是被聰明所困的一生,其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令人唏噓。

蘇東坡曾經寫詩說,「我被聰明誤一生」,這句話用在諸葛恪身上,恰如其分。

今天,我們就通過諸葛恪,來看看聰明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又會招致什麼樣的挫折。

諸葛恪因為思維敏捷、智力超群,在史料中留下了不少典故。

諸葛瑾臉長,有一次孫權大宴群臣,當眾開了個諸葛瑾的玩笑。孫權命人牽了一頭驢上殿,並在驢的脖子上掛了塊牌子,上書四個大字:「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

群臣哄堂大笑,諸葛瑾尷尬異常。

這時候,諸葛恪跟孫權要了一支筆,在下面加了兩個字,把這塊牌匾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

某次,蜀國的使者出使吳國。孫權跟使者說:回去跟你們家丞相講,這位諸葛恪喜歡騎馬,讓他下次送幾匹好馬過來,給自己的侄子騎騎。

諸葛恪馬上起身謝恩。孫權問,馬還沒到呢,你著急謝什麼恩?

諸葛恪回答說,蜀國就像是陛下的馬廄。詔書既然已經下達,馬想必很快就能到了,因此我要謝恩。

孫權曾經問諸葛恪:你爹跟你叔,誰更賢明呀?

全天下都知道諸葛亮比諸葛瑾強,但諸葛恪卻說:當然是我爹牛啦!

孫權:哦?說說你的道理。

諸葛恪答道,因為我爹知天命所在,而我叔叔卻不懂啊!

諸葛恪這種隨機應變的聰明勁,在其傳記中隨處可見。如果要對諸葛恪的性格做一個歸納,那麼「聰明」絕對是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籤。

他因聰明而知名,各種巧妙但不失禮節的對答簡直令人拍案。而且,他不像《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一樣,處處以顯擺自己的智商為能事——尤其是在面對著領導的時候。

他的很多對答雖然敏捷機智,但幾乎都不會讓人感到高高在上,令人生厭。相反,倒讓人有技巧伶俐、如沐春風之感。

什麼叫高智商?

這種反應敏捷且應對得體,就是高智商。

聰明如此,自然能引起孫權的注意。

既然是人才,就應該培養使用,孫權因此把諸葛恪放到了節度官的位置上。

節度官是孫權設置的一個職位,專門用來負責軍隊中的錢糧,這是為了防止將領坐大而產生的制衡之策。諸葛恪能出任這種職位,不僅體現了孫權對他的信任,更是一種寄予厚望的培養。

這種工作的特點,是瑣碎。考較的不是主持者創新改革的能力,而是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具體事情的耐心。

事情雖小,但卻可以以小見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這樣的名言金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耐得煩,霸得蠻」。

但是,面對著這份工作,諸葛恪卻幹得並不好,而且,也不喜歡。

甚至就連諸葛亮在得知諸葛恪出任節度官後,都寫信給陸遜表示:

家兄諸葛瑾年事已高,而諸葛恪生性又疏忽。

糧草是軍中極為重要的事物,現在讓諸葛恪去主管,我雖然身在遠方,卻為此感到不安。

還請先生為我轉告吳王孫權,請他為諸葛恪調一下職務。

最終,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諸葛恪卸任了節度官的工作,並因此開始領兵。

到諸葛亮去世的那一年,諸葛恪已經任撫越將軍,丹陽太守——後面這個職位,是諸葛恪專門向孫權要來的。

當時的丹陽雖然是吳國領地,但很多地區並沒有開發,還是山越人的刀耕火種之地,並不服從官府約束。官府的有效管轄範圍,只不過是山川外圍地帶的幾個聚居點而已。

在民族地區開展工作有多麼困難,這一點你我都心知肚明,因此這種地方,一般人都是避之不及的。

但諸葛恪卻搶著要去,他反覆跟孫權提要求,還拍著胸脯做保證:給我三年時間,我一定能招募四萬山越人當兵!

這個事的難度有多大?出於你我周知的原因,這裡就不方面具體類比如今的情況了——但我這麼一說,你肯定也知道我要比的是如今的哪裡了。

各位不妨設身處地想想,如果是你面對這種局面,你要如何做才能實現諸葛恪的「豪言」?

孫權的反應跟大傢伙一樣,也是怎麼聽怎麼覺得誇張,便轉而諮詢群臣。群臣也覺得很不靠譜:山越之所以是個麻煩,不在於他們有多麼能徵慣戰——說到底,都是些蠻人。若真刀真槍的拼起來,怎麼可能真打得過正規軍。他們的優勢,其實是在於機動和地利,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總之就是反反覆覆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面對著遊擊戰,正規軍從來都是一籌莫展的。

因此就連諸葛瑾都不大相信兒子的話。不過最終,孫權還是同意了諸葛恪的請求。

諸葛瑾在得知任命後,又發了一通感慨:諸葛恪若不能令諸葛家興盛,必會令家族遭到滅頂之災!

諸葛瑾是在懷疑兒子的能力嗎?不見得。但不管怎麼說,他這次都猜錯了,因為諸葛恪真的辦到了。

諸葛恪在到任後,以撫越將軍的身份下文給丹陽周圍四個郡的官吏,讓他們各自嚴守邊界,加強軍隊紀律。同時,如果有山越人願意歸化,就給他們田地,讓他們定居。

然後,諸葛恪開始行動,他勒令部隊因險設阻,但又並不跟山越人打仗,只是靜靜地等待。

一直等到山越人種的糧食成熟以後,諸葛恪才下令部隊前去搶收糧食;收不了的,就直接燒掉。總之,務必不把糧食留給山越人。

這一招果然有效,沒了糧食的山越人實在無法生活,只得走出叢林,歸順官府。

諸葛恪要求各級官吏對歸化人員一視同仁,嚴禁區別對待,更不能對其因事拘役。

但命令剛下,就有一個縣長違反了禁令。

有一個叫周遺的山民,本來就沒有歸順的心思,只不過因為實在沒有吃的了才假意投降官府。但私下裡,他依舊在密謀反叛。縣長因此把他綁了起來,準備審理。

諸葛恪在知道以後,以違抗命令為由,直接殺了這個縣長。

此舉終於讓山越人相信了諸葛恪的誠意,他們一個個扶老攜幼離開山林,接受編戶。

然後,諸葛恪便挑其中的年輕力壯者編入軍隊。僅僅用了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預期三年的目標。

讀罷這段,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這特喵就是鬼子「三光」行動的微縮版啊……

諸葛恪的高智商與高能力,至此我們已無需懷疑。

但在優點之外,我們也就該來聊一聊聰明的壞處了——這用諸葛恪來舉例,特別能說明問題。

首先,諸葛恪身上伴隨著聰明人幾乎都有的致命缺陷:

 浮躁 。

為什麼他幹不好節度官的活?因為主管錢糧是個細緻而瑣碎的事。這種差事,幹好了不出彩,稍不留神就極易犯錯。

而且做好這份工作,並不需要你動用多少的聰明才智,你都不大可能發揮什麼奇思妙想來改善工作效率。

在那個Excel還沒有被發明出來的年代,做好這份工作的唯一秘訣,就是主事者在面對著各種數據時,細緻認真,小心謹慎。

聰明,在這裡一點都排不上用場。

想想你身邊那些以聰明著稱的人,是不是也很少有人能勝任這種工作?

諸葛亮在給陸遜的信中,評價諸葛恪的「性疏」——粗枝大葉,也就是這個意思。

一般來講,具體而細緻的工作,交給一個智商平平的人可能會更好,聰明人是幹不了這事的。

讀書時,好學生們——尤其是那些聰明的同學們,個個都是找簡便辦法解題的行家。但問題是,現實中哪有那麼多的捷徑可找呢?

不願意沉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死磕細節,「聰明」對於容易不耐煩的聰明人來說,就成了浮躁的缺點。

而如果說浮躁是一個缺點的話,那接下來的這個特質,就比較不好給出明確的褒貶了:

好生事 。

聰明人喜歡做事,因為他們能把事情做好。就如諸葛恪徵山越,所有人都認定這是不可能的事,全都避之不及,但他偏偏就願意迎難而上。不僅能做好,而且還能做得比預想中的還要好。

那如果你是諸葛恪,這件事在達成以後,會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後續影響呢?

你肯定會覺得,啊,我果然聰明!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能做成別人做不成的事!

然後,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會繼續使用這種邏輯和行為。

而且,你的事業肯定會越做越大。因為這次徵山越如果成功了,那麼下次可能就能偷襲魏國了;如果又成功了,那麼再去打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也未嘗不可。

當你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萬,你會收手嗎?不會的,你只會想著下次再怎麼去賺十萬;然後再再下次,就是一百萬了。

所謂「聰明人好生事」,就是這個意思。

這類人從來都不喜歡按常規套路出牌,也不屑於拘泥在流程規則之中。他們總是想常人之不敢,攻常人之無備,出常人之不意,得常人之不得。

但問題是,這種趨勢會一直延續下去嗎?

肯定不會。

總有一天,你會碰到一個障礙,這個障礙不管你怎麼發揮聰明才智都無法解決、無法突破。而且,這個障礙還會反噬你,把你長期才建立起來的成功,以及因成功而產生的信心,都擊得粉碎。

這種失敗,帶來的損失可能會相當慘重。如果損失大到你無法承受,那就是滅頂之災。

當然,這樣的事情不一定就會發生。有時候,這個聰明人的運氣可能極好,一生都碰不到什麼大挫折;又或者,他在遇到挫折以前,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及時修正;再或者,他還有翻本再來的機會,可以痛定思痛,東山再起。

但是,如果真的不湊巧,航線上就出現了那座避無可避的巨大冰山呢?

究竟會是哪一種結果,天知道!

全靠運氣。

這時候,我們再回頭來看諸葛瑾對於自己兒子的評價,就可以理解他在擔憂些什麼了:

「恪不大興吾家,將赤吾族也!」

運氣好的話,大興吾家;運氣不好,就是大赤吾族了。

那麼,在諸葛恪身上,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呢?

十八年後。

一個人活得太久,是會把同輩人全都給熬死的。

魏嘉平四年,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時年71歲,做了23年皇帝的孫權,終於死了。

他死的時候,早年跟著他一起徵戰天下、開創吳國的老臣,幾乎都已經死得乾乾淨淨——僅存的碩果是呂岱,當時已經92歲高齡。

但此時,孫權選的太子孫亮卻只有十歲

這就意味著,孫權很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人,來輔佐他的兒子順利繼位。

他找到了諸葛恪。

如果你覺得諸葛恪還是個資歷尚淺的小字輩,那就錯了。此時天下,已經接近三國時代的尾聲,距離大漢諸葛丞相病逝於五丈原,已經過去了快二十年。現如今,葛恪年50歲,任大將軍,駐於武昌。

對於是否召諸葛恪回朝輔政,孫權是做過一番猶豫的。對諸葛恪本人,孫權並不十分滿意。他認為諸葛恪「剛很自用」,說得好聽點,是殺伐決斷,果敢利落;說得不好聽,就是剛愎自用,手段狠毒了。

這種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如果只負責具體條線上的工作,那麼能力綽綽有餘;但要是掌管國政,其個性就很可能會成為團結朝臣的重大障礙。

但孫權最終還是聽了侍中孫峻的勸。因為孫峻說,諸葛恪雖然不完美,但放眼朝廷,已經找不到比他更合適的人了。

諸葛恪因此被召入朝中。

臨入朝之前,同在武昌的呂岱

曾對諸葛恪有過一番勸誡:

恪將行,上大將軍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子每事必十思。」——呂岱說,您遇到事情,一定要多想,要「十思」!

雖然沒有明說,但呂岱的擔心表達得很明白。諸葛恪優點和缺點都特別明顯,可作為持國者,經常會遇到的情形卻是:你的優點可能並沒有多大的發揮餘地,但缺點卻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所以呂岱才會勸誡諸葛恪,一定要反覆思量再做決定。

那諸葛恪又是怎麼回應呂岱的這種擔憂的呢?

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諸葛恪說,當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聽了以後評論說,思兩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勸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

諸葛恪直接把呂岱對他的擔心給挑明了。這麼一來,反倒顯得諸葛恪正大光明,呂岱有點鬼鬼祟祟了。

「岱無以答,時鹹謂之失言。」

諸葛恪入朝後,開始主持國政。

轉年,孫權病死,諸葛恪馬上就遇到了一場危機。

當年侍中孫峻勸孫權召諸葛恪執政時,曾招致中書令孫弘的激烈反對,未果——孫弘之所以反對,更多的是因為兩人之間的私仇。

如今孫權一死,孫弘就因為不願意被諸葛恪壓制,鋌而走險。

孫弘秘不發喪,準備矯詔召諸葛恪進宮,然後趁機誅殺。但孫峻把這個消息透露給了諸葛恪,諸葛恪於是反客為主,召孫弘議事。孫弘不知就裡,反被諸葛恪所殺。

之後,太子孫亮順利繼位,諸葛恪以太傅輔政。

在執政後,諸葛恪革故鼎新,廢除了孫權晚年的種種惡政,一時好評如潮。

而在國內大致安定以後,諸葛恪就動起了魏國的心思。

嚴格來說,事情一開始並不是諸葛恪挑起的。孫權去世的消息傳到魏國後,魏國便準備趁火打劫,分三路進攻吳國。

但在諸葛恪的指揮下,吳國打了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殺退了魏國軍隊,繳獲軍資無數,還抓回了一個孫權生前痛恨的叛將。

大獲全勝,實在令人欣喜。但禍兮福之所伏,世事永遠難以逆料。大勝之下,作為總指揮的諸葛恪已經無官可升,只能是加了封爵,多給個兼職,以太傅都督中外軍事,加荊州牧揚州牧。

表面看起來皆大歡喜,塵埃落定。

可事實上,這場大戰帶給諸葛恪的最大影響卻遠非如此:真正要命的影響,在於讓諸葛恪多出了輕敵之心。

諸葛恪本就不是那種不願意多事的老實人,他很喜歡生事。你很難說這是好還是壞,畢竟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不願意多事的人,你既可以理解成是老成持重,也可以說成是庸政懶政;而喜歡生事,則既可以理解成奮發進取,也可以理解為立功心切。

但有一點卻是確定的:在當時,只有打仗才能有軍功,有了軍功才能升官。

諸葛恪的升遷,都是實打實用戰功堆出來的。回顧他的仕途,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他都是邊將:早些年,他在壽春一帶騷擾劫掠魏國,曾一度惹來司馬懿親自迎戰。後來,是孫權怕他一再生事,將他移駐於柴桑,離開魏吳邊界,才算消停了幾年。

如今,司馬懿已經去世兩年,魏國目前的執政者是司馬師諸葛恪在大勝之後,心思便不免有些活絡。他認為,司馬氏此時在魏國的根基並不穩固,而且魏國國內並無名將。來而不往非禮也,你都能趁火打劫我,我為什麼不能趁亂取利去騷擾你呢?

諸葛恪於是準備伐魏。

這個動議,在吳國國內遭到了廣泛反對。

大家的反對意見主要有這麼幾類:

第一種觀點,是認為諸葛恪應該體恤民力。如今民生凋敝,輕啟戰端容易讓國內騷動。持這種觀點的人佔了大多數。

諸葛恪對此也很重視,專門認認真真地寫了一篇文章來進行駁斥。

諸葛恪說,你們講的都對,但我也有話要說。我認為,不能因為民生凋敝就放棄徵戰,因為機遇是更值得重視的事。如今司馬懿剛死,魏國政局不穩,這種機會千載難逢,怎麼能白白放棄!

到底是機遇重要還是民生重要?這種事大家各說各有理。但諸葛恪非要說機會難得,別人一時也難以反駁。

第二種觀點,則是站到諸葛恪的立場上說的:你諸葛恪如今已經位極人臣了,不宜再立大功,否則難以自處。

言下之意,就是說如果功勞太大,與皇帝之間必然會引起紛爭。

但諸葛恪對此回答得很乾脆:我忠貞為國,從來不考慮這些個人得失!

還有第三種勸誡,來自於同為託孤大臣的滕胤。滕胤的問題很現實:如果敗了怎麼辦?

可諸葛恪十分自信的表示:不可能失敗!

滕胤無話可說。

最終,諸葛恪還是帶兵出徵了。史載,諸葛恪「大發州郡二十萬眾」,浩浩蕩蕩殺奔淮南。同時,他還聯絡蜀國,姜維於西線也同時出兵呼應。

消息傳到魏國後,執政魏國的司馬師大為惶恐。

相較起來,司馬師其實比諸葛恪更怕輸。兩人雖然都在各自國內執政,但諸葛恪的地位是合法的,他靠的卻是政變。此戰一旦失敗,魏國國內的反對勢力就將再也無法壓制,整個司馬家族都會遭受滅頂之災。

面對東西兩線的夾擊,司馬師最終決定:以西線的固有駐軍應付姜維,同時增兵二十萬,救援淮南。

但這場戰爭,事後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笑話。

戰局開始後,魏國朝廷給前線總指揮毌丘儉發出命令:拋棄合肥新城,撤守壽春。這背後的考量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合肥太小,不利於防守;二是退回壽春,可以拉長吳軍的補給線,等等等等。

毌丘儉的主力部隊於是撤回壽春,只剩下合肥守將張特及三千士兵被圍在合肥。

諸葛恪本來的想法是圍點打援,但既然魏國已經明擺著放棄合肥了,那吳軍便開始攻城,以二十萬大軍,攻打一座三千人守著的小城。

可圍了一個月,楞是沒有打下來。

這讓諸葛恪騎虎難下,十分尷尬。一座僅有三千人把守且外無援軍的小城,二十萬人攻了一個月都沒攻下來,這對吳軍的士氣打擊相當大。諸葛恪這次出徵本就阻力重重,如今前線受挫,更是加重了諸葛恪身上的壓力。

這種時候,吳軍軍營內又出現了疫病,傷病日益增多,損失極大,諸葛恪更加進退兩難。他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圍攻合肥小城這麼簡單了,魏國的援軍已至壽春,卻不再前進,擺明了就是要用合肥來消耗吳國人的銳氣。吳軍到時候即便攻下了合肥,魏軍以逸待勞,吳軍只怕也不堪一擊。

進又進不得,退又不甘心,諸葛恪左右為難。

最終,還是魏國人幫諸葛恪做了決定。一個降將向魏國人透露了吳軍的虛實,魏國人因此日夜兼程奔赴前線,準備給吳軍當頭一擊。諸葛恪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跟魏國決一雌雄的資本和勇氣,只得匆匆退走,以免全軍覆沒。

從三月份出兵,到七月份退兵,前後四個月間,吳軍死傷無數,耗費軍資無數,但寸功未立。

自從回國以後,諸葛恪的心態就變得很不正常。

他動輒指責下屬,甚至面對與他地位類似的大臣,也絲毫不給情面。

恪徵行之後,曹所奏署令長職司,一罷更選,愈治威嚴,多所罪責,當進見者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用其親近;復敕兵嚴,欲向青、徐。

這種心態,其實不難理解,這就類似於你們的大領導親自上馬了一個大項目,砸進去不少錢不說,最後還顆粒無收。此等挫折和失敗,任何一個正常人都難以面對,更何況還發生在諸葛恪這種位置的人身上。

肯定沒有人會當面指責他。他那麼「剛很自用」,完全沒有他叔叔的好脾氣,你當面揭他的短,他不剁了你才怪。

但大家越不說,諸葛恪心裡就越不舒服。他當然知道別人是怎麼評價他的,但誰都不開口,這種心照不宣的尷尬就更讓他如芒在背,難以接受。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你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麼,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諸葛恪急於擺脫這種現狀,他需要重新證明自己。而失敗既然已經無可挽回,那麼能證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再打一場勝仗。

於是,諸葛恪在退回去以後不久,就開始準備再次出徵。只不過這次他換了個方向,不再進攻淮南,而是轉向青州、徐州一帶。

在諸葛恪看來,這是他向別人證明自己能力的又一次機會。但在其他大臣眼中,這就是一意孤行了。上次就跟你說了不能打,你不聽;這才剛被現實打了臉,就又要出兵。這不就是想要賭上一個國家的國運,來成就你自己麼!

因此此次動議招致了所有朝臣的反對。

而在經歷了上次的失敗以後,諸葛恪再也沒有能力來壓制反對力量了,終於有人開始帶頭髮難。

發難的人,正是當年在孫權面前力薦他的孫峻。孫峻與吳主孫亮合謀,由孫亮出面,召諸葛恪進宮議事。入宮後,孫峻帶兵將諸葛恪殺死。

權傾朝野的諸葛恪,竟然沒有絲毫反抗能力,就這麼被誅殺。事後,被「夷三族」。

回看諸葛恪的一生,並無大惡。細究到底,也不過是因為伐魏的事而招致怨聲載道。他與其說是咎由自取,還不如說是死於政治鬥爭。

而且,他最大的詬病,也不在於第一次伐魏的失敗,而是在於回國後的暴虐。

攻合肥失敗以後,諸葛恪就仿佛變了一個人。正是後來這種焦急而暴躁的心態,才讓他進退失據,失去了幾乎所有人的支持,最終死於政變。

這當中,諸葛恪的心態變化很值得我們琢磨。

聰明人和一般人的人生,是不一樣的。對於聰明人來說,成功並沒有那麼難。一般人眼中的某些成就,取得彌足珍貴,但對於聰明人來說,那雖然不至於唾手可得,可手到擒來卻問題不大。

只是聰明人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無法面對和承受失敗。

回顧諸葛恪人生的上半程,幾乎是順風順水的。只要他努力,就沒有做不成的事。而且,他還能做成別人努力了也做不到的事。

比如徵討山越,所有人都唱衰,但他偏偏就能挑戰成功。正是這種經驗,給他造成了一種錯覺:只要是我想做的,就都能做得到。

成功對於聰明人來說,來得太過容易,這從來就不是他們的問題。

他們的真正問題,在於沒有辦法面對失敗。

第一次伐魏之前,面對著諸多反對意見,諸葛恪不為所動,堅持親自帶兵出徵。這件事到底對不對,其實是按結果評判的:如果他勝了,那就是力排眾議;如果敗了,那就是一意孤行。

因此,諸葛恪的問題並不在這裡,而在於失敗以後,他不願意面對錯誤,不願意認真反省,不願意積極改正。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成功者,從來就沒有失敗過。在他自己的邏輯世界裡,他一直都是能力出眾的,一直都是眼界超群的,一直都是對的。

因此,伐魏失敗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不在於現實中的失敗,而在於自己邏輯體系的失敗。

「我怎麼會敗呢?!」這種現實不符合諸葛恪的認知,會讓諸葛恪覺得自己的邏輯難以自洽,進而內心陷入混亂。

這就好比你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公司的業務骨幹,但突然有一天,裁員的大風吹來,居然第一輪就把你給裁了。

你肯定會既震驚又難過,不是難過於你丟了一份工作,而是難過於你之前對自己的認知都是錯的。你一直以為自己很重要,但現實卻一聲棒喝,讓你發現原來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一切都只是你的一廂情願。

諸葛恪面臨的就是這種局面。

擺在他面前的,並不是一個現實問題。他考慮的,也不是接下來吳國應該如何休養生息,撫平戰爭造成的創傷——這個問題對他來說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需要撫平自己內心的創傷,需要重新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需要重新讓自己的認知達到圓滿。

這才是對諸葛恪唯一重要的事。

很多時候,人並不像自己想像中的那樣,能夠真的做到實事求是。

每個人在內心裡,對客觀世界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大部分人以為,這就是客觀世界本身了,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你內心中折射出來的世界。

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的客觀世界,而只是你所需要和相信的「客觀世界」。

此時,如果出現了不協調,客觀世界中的現實不能滿足你腦海中對於世界的認知,你會怎麼辦?調整自己的認識嗎?

不,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做,而只會反著來。

大部分人的做法只會是:既然那件事不符合我的認知,那麼那件事就是假的,是不存在的,我要證明它只是幻象

/ 小朋友犯了錯被父母罰站。在父母看來,這就是一種懲罰,一種對於錯誤的懲罰。但小朋友不會這麼看,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錯。

可「沒有錯」和「被打」這兩件事,在邏輯上又不可能同時存在,怎麼解?小朋友因此很容易就會得出結論: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 你和同事競爭某個職位,在旁人看來,你遠不如對手。但擱你這,你卻覺得自己不知比他高明到哪裡去了。

當你最終落敗,你很難會覺得是自己出了問題,而只會認為對方肯定作弊了,他肯定賄賂領導了。

/ 馬薇薇在《奇葩說》裡還講過一個更為極端的事例:有些女孩子不願意接受自己被玷汙的事實,最終竟然能說服自己,自己是愛著侮辱自己的那個人的。

這種想法背後隱藏著的,正是一個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殘缺的意識。

意識的力量,以至於斯。

因此諸葛恪才會急於再次北伐,不顧現實反對,不顧國力凋敝,一定要北伐。因為他急需要一場勝利,一場證明——他想要證明的,也並不是其他,而只是自己的邏輯自洽。

失敗不可怕,失敗了以後沒有辦法承認失敗,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為什麼說失敗是聰明人的劫數?就是因為如諸葛恪一般一直都在成功的聰明人,是最難接受自己失敗的人群。

他們一直都在享受著成功,直至最終的一次失敗,可能就會將他們的人生擊得粉碎。

而諸葛瑾當年的預言也終於應驗:

「 大赤吾族。」

以上這些,可能就是我們能從諸葛恪這個聰明人身上學到的經驗教訓了:

那麼,有沒有聰明人能在失敗後不憚面對,勇於反省,而且積極認真的準備下一次重頭再來呢?

有。

而且,這個人諸葛恪也是見過的:他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建興六年,因馬謖失街亭,諸葛亮率兵撤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首先追究直接失敗責任,誅殺了馬謖。然後,又上書自劾,貶官三等。

此後,有人勸諸葛亮再次發兵,但諸葛亮回絕了。

諸葛亮說:

此次出徵,我們兵力多於對方,但依然失敗,因此問題不在於軍力,而在於身為主帥的我自己。

故而我如今該做的,是減兵省將,嚴明賞罰,反省過失,思考將來如何取勝。如果這些事情做不到,那麼徵發再多的士卒又有什麼用!

史書記載,此後,諸葛亮屯兵於漢中,認真吸取上一次的失敗教訓,屯兵屯糧,整軍備武,直到三年以後才開始下一次北伐。

於是考微勞,甄壯烈,

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境內,

厲兵講武,以為後圖,

戎士簡練,

民忘其敗矣。

今天的正文,我們分析了導致諸葛恪失敗的一個原因。在番外部分,我們不妨再來探討其他的可能。

史書中,不乏預料諸葛恪會敗亡的言論——當然,這些評價能被記錄下來,本身就是因為諸葛恪失敗了。但是,從這些言談之中,我們還是能看到諸葛恪身上的不少缺陷的,尤其是那種能導致失敗的重大缺陷。

比如,陸遜對諸葛恪說過的一段話就很有代表性。

陸遜曾經對諸葛恪說:

對於地位在我之上的人,不論在禮節上還是在內心中,我都必然尊奉;對於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則扶持接引,以期能對他有所助益。

但我看你卻非如此。

你對於地位比你高的人,總是以氣勢凌之;對於地位比你低的,內心又鄙夷輕蔑,這可不是什麼安定根基的保全之道啊!

也就是說,諸葛恪既看不起地位比他高的,又看不上地位比他低的。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老子天下第一。

每個人都會有自信,這無可非議,但是不是要自信到如此自戀的程度?這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了。

而且諸葛恪的問題還不止於此:他不僅自戀,還喜歡把對別人的鄙視之情流露出來。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你對別人懷有什麼看法,其實對方都是能知道的——即便你從來不宣之於口,時間長了,也總歸會被對方知道。

你很看不起身邊的一個同事,即便你從來沒有跟任何人說過,但只要接觸的時間久了,你的那個同事肯定也會知曉你對他的看法。

因為你的這種態度,總會在你的不經意間,通過細枝末節流露出來,被對方覺察到。

可能是搭訕聊天時的愛理不理,也可能是無意中沒有下限的笑話,更可能是工作中有意無意的消極配合……總之,就算你什麼也沒說過,他也肯定會知道。

因此,在待人接物中,千萬不要對別人抱有什麼成見,尤其是負面的看法。因為這種偏見的影響,有時候會是致命的。

就像諸葛恪,這麼聰明的一個人,肯定不會把內心裡的那些驕傲到處顯擺。但是,一旦抱定了某種看法,就必定會在行為處事的細節中洩露出來——否則,陸遜怎麼會知道呢?

再驕傲,也請一定做個謙卑的人。

歡迎點擊文末的

「閱讀原文」試試看

或者返回後臺輸入

數字「0」解鎖新技能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詩中幾處轉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折也;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折也;愚魯的人該無所作為,但卻能「無災無難到公卿」,三轉折也。蘇軾的牢騷全在這些轉折中。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出處就是宋•蘇軾《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簡簡單單、直直白白的字面,猛然看使人覺得這人的水平有些那個似的。
  • 蘇東坡丨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我被聰明誤一生 北宋文豪蘇東坡,在擔任徐州太守期間,用一首詞來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睡懶覺、值晚班、讀閒書、寫寫畫畫等等,最後用「 蘇東坡還有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見在蘇東坡那裡,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最好還是多少有點「一味愚」。 可是蘇東坡小的時候就天資聰穎,志向不凡,曾經寫下一副對聯:「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可能很多人並沒有讀過,其實這也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蘇軾正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一生顛沛流離,過著孤苦無依的生活,時常是處於痛苦之中,這也使得他無時無刻不憂愁,正是吃過了苦,受盡了許多的折磨,也就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而在這站許中,他也是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的 觀點,同時也是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 中華好詩詞|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 《長命女·春日宴》 五代·馮延巳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 做個聰明的糊塗人:「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可是,蘇東坡有一句話卻讓人唏噓不已:「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是吧?我蘇東坡就是因為太聰明,沒有管理好,致使人生坎坷。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一個極高的智慧,那就是做個聰明的「糊塗人」。老湯:首先,我們分析「聰明」與「糊塗」的辯證關係。聰明好還是糊塗好?
  • 三國 | 吳·諸葛恪(下)
    諸葛恪把自己寫的文章送給聶友,並在後面題字說∶"仔細讀讀我這篇文章,就可明白天數了!"
公元253年3月,諸葛恪不顧眾人反對,徵發二十萬人伐魏。吳地百姓騷動不安,諸葛恪開始失去民心。
諸葛恪打算先到淮南炫耀武力,驅略百姓。有部將勸他∶"如今您率軍深入,邊地百姓,一定望風遁逃,進入淮南,只怕兵勞功少,得不償失。不如只包圍新城(今湖北房縣)。
  • 三國嘉話之諸葛恪
    而諸葛恪說話沒那麼溫和、婉轉,他插科打諢、玩笑找樂、不拘一格,話來的快、接的巧,而且往往針尖對麥芒、得理不饒人、沒理辯三分,多次擠兌老臣張昭、衝撞同僚範慎、調侃當朝太子,基本上是「刀子嘴」,而且是栽刺多、栽花少。當年諸葛恪借譁君以取寵,孫權確實「甚異之」,對他多加培養、愈加喜歡;不過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我相信,諸葛恪同樣因此開罪了不少人,最起碼比他大了近50歲的張昭肯定被他踢得蛋疼。
  • 【讀史】諸葛恪,何弱弱之:成也孫峻
    吳中書令孫峻向吳大帝極力推薦諸葛恪。對於諸葛恪的個人能力,孫權十分認同,但孫權也深知,諸葛恪剛愎自用,不能團結群眾,所以不敢把輔佐太子的重任,託付給諸葛恪。中書令孫峻卻是鐵了心地向吳大帝推薦諸葛恪,他對孫權說:「我朝眾臣之中,還有誰能與諸葛恪相比?!」諸葛恪在孫權心中,是一個能臣,舉吳國一朝,在能力上可與諸葛恪一比的人,至少孫權還沒有發現。
  • 諸葛恪,何弱弱之:敗也孫峻
    這個時候,諸葛恪勇敢地站出來,成為吳國主心骨。他迅速調集吳國能作戰的部隊(僅四萬餘人)主動北上,迎戰魏國軍隊。由於諸葛恪運籌帷幄,調度有方,用人得當,吳軍將士上下用命,最後居然以少勝多,以四萬人的軍隊,擊潰魏軍七萬餘人。「獲車剩、牛馬、騾驢千數,資器山積,振旅而歸。」打了勝仗,回到吳國後,諸葛恪此時在吳國的威信,可以說是如日中天。但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讀《資治通鑑》1156——孫峻誅諸葛恪
    前一天晚上,諸葛恪心神不寧,通宵不能入睡,而家中屢次發生怪異(《三國志·諸葛恪傳》:諸葛恪洗臉時,聞到水有腥味,侍從拿衣服給他,衣服有臭味。換水換衣,腥味臭味依舊。臨出門,家狗咬他的衣服,不放他走),諸葛恪心中疑惑。天亮,諸葛恪坐車到皇宮大門,而孫峻早已在帷帳之後埋伏殺手。唯恐諸葛恪萬一不肯入宮,事情便非洩露不可;遂親自出來迎接,對諸葛恪說:「閣下如果身體不舒適,不妨改天晉見,我代你啟奏皇上。」
  • 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曾經聰明絕頂、萬眾歸心,為啥被全家抄斬?
    其實,比趙括更配得上這一形象的大有人在,比如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在這位兄弟擔任大將軍期間,東吳對外作戰慘敗、損兵折將,對內朝綱混亂、怨聲載道,淪為眾矢之的,最終被舉家誅殺。可以說,重用諸葛恪,也許是東吳大帝孫權一生中最大的失誤。諸葛恪是東吳大將軍諸葛瑾的大兒子、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子,典型的貴胄之後。他在小時候就被視為東吳的頭號天才神童。
  • 淺析諸葛恪,一個被性格毀掉的將才
    同時諸葛瑾等一眾能臣幹將也紛紛逝世,吳國的最高指揮權交到了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的手上。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瑾的長子,也是諸葛亮的侄子。孫權病逝之前,在孫峻的力薦下將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諸葛恪也的確拿出了一定的水平。司馬師想趁孫權死後,吳國政局不穩之際攻吳。
  • 官二代諸葛恪之死——被「暗殺」
    其實,張緝分析諸葛恪可能的命運時,不是對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而是對歷史上、一些與諸葛恪有一樣經歷的歷史人物的經歷有所了解,如韓信、所以他說諸葛恪會"見誅",更多可能是基於"史識"。事情後來的發展果如張緝所預測的,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正如張緝沒有預測到自己雖然貴為皇后之父,最後竟然被司馬師所滅門一樣,諸葛恪也看不到自己的風險。
  • 三國諸葛子瑜之驢和諸葛恪的故事
    諸葛恪,字元遜,生於建安八年(203年),是諸葛瑾的長子。他出身於名門家族,父親是吳國開國元勳,叔父諸葛亮為蜀國名相,族叔諸葛誕為魏國名臣,他就在這樣一個家庭中長大的。諸葛恪天資聰慧,勤奮好學,才思敏捷。他在少年時期,就才華橫溢,很有名氣了。有一次孫權宴會群臣,趁酒酣耳熱之時,興致勃勃,讓人把一頭驢牽至庭院。眾人一看,驢脖子上掛著寫有「諸葛子瑜」的牌子。
  • 聰明程度與職務雖然高於其父諸葛謹,諸葛恪的結局,相當慘烈
    他馬上答道:「我父親更優秀。」孫權問他原因,他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我的叔父不知道。」孫權聽後開懷大笑。還有一次,蜀國使者來訪,孫權對他說:「回去告訴你家丞相(諸葛亮),他的侄子非常喜歡馬,讓他選一匹好馬送來。」諸葛恪聞聽此話後當即下跪致謝,孫權不解地問:「馬還沒到呢,你道什麼謝?」
  • 第一百零九回 諸葛恪之死
    可以說諸葛恪完全掌權後的所有做法,都解決了之前的痛點。以至於他每次出巡,百姓都壅塞道路想一睹他的風採。如果照這個樣子繼續做下去,剩下的就只是選擇做諸葛亮第二,還是司馬懿第二了。可惜的是,孫權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孫權最擔心諸葛恪剛愎自用,貿然北伐。他自己北伐那麼多次都沒有成功,不相信後面人能做得更好。
  • 諸葛瑾一看到兒子諸葛恪,就說:他會給家族帶來災禍,句句應驗了
    諸葛恪見狀,連忙下跪,說道:「請主公賜給我一支筆,讓我在這名籤上加兩個字。」孫權同意了,給了他一支筆,諸葛恪起身在名籤上寫了「之驢」兩個字。周圍的群臣見狀,都哄堂大笑了起來,孫權也甚是歡樂,便把這隻驢賜給了他。沒過幾天,孫權又見到了諸葛恪,於是,問他:「你的父親,跟你的叔父相比較的話,誰的才能更勝一籌?」諸葛恪回答道:「我的父親更厲害些。」
  • 父子兩命運:淺談諸葛謹 諸葛恪
    公元253年,諸葛恪回到朝廷,立即召見中書令,斥責其亂發詔書。中書令害怕,只好稱病退朝回家。諸葛恪隨意撤換諫言的官吏,又常常責備、懲處部下,企圖重新樹威。想勸諫者,因恐懼不再勸諫。諸葛恪並非孫氏親族,在朝廷屬孤立無援狀態。他在險惡的宮廷環境中承擔重任,卻不懂得政治策略。他完全辜負了人們的信任和期待。
  • 三國殺卡片之——諸葛恪,公孫瓚,周瑜,龐德,伏完
    三國殺諸葛恪     諸葛恪,字元遜,琅邪陽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