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34;朱之文在我們鹽場打工的日子裡……
【相關背景】「草根明星」朱之文早年到大家窪某鹽場打工,這個時候他還沒有出道,在打工期間,他曾到濱海大家窪街道周疃袁蔭風家幫過忙,這事是否是真的?日前,記者在濱海時代花園「文萍眼鏡店」約見到了袁蔭風,他當著眼鏡店高老闆的面(濟南章丘人),直言不諱,這事絕對是真的,無容半點置疑。
在濱海&34;這家門店,能言會道的袁蔭風,詳實介紹了朱之文在鹽場打工的點點滴滴,加上記者依照新聞的脈落進行了文字整理,以饗親愛的讀者朋友。
故事就這樣展開了:朱之文和他的夥伴結伴來了,從菏澤市單縣郭村鎮朱樓村來到了濰坊市北部大家窪某鹽場,這個1969年11月出生的朱之文,自幼做著唱歌夢,只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一天天將夢剝蝕,漸漸遙遠得如同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深藏在心底的舊夢重又升騰,一次次撞擊著他不甘寂寞的心靈。
初次來到大家窪某鹽場打工,時間定格在90年代中期,面對碧波蕩漾的方塊鹽田,老朱感到了清水上垛的新奇,鹽場地處偏僻,文化生活單調,除了一部半新不舊的電視機,無其它娛樂沒施。別人下班之後忙著喝酒打撲克,而老朱跑到鹽場旯旮處,滷池邊又唱起了他唱了無數次的《我的家鄉沂蒙山》,悠揚的歌聲飄過碧波鹽池,無人去刻意欣賞這歌者的音符。
老朱為人善良,不善言辭,歌唱的不錯,幹活不算出彩,別人分工的活早早收工,而他的進度就緩慢了,特別是每次分工或包工的活,他的進度總是拉在別人的後面,大家共同幫忙將活幹完,在大家窪某鹽場打工的曰子,老朱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心,曾多次用菏澤話言及,大家窪人都不孬,夠義氣,重情重義。
露天的體力勞動使朱之文感覺到了一種疲憊,尤其是北風勁吹,若逢朔月,望月節氣,倏轉七八級北風,或有時大雨突降,到現場拉塑苫使他望而生畏,感到身心疲憊之時,他開始喧洩心中的積澱,一曲曲盪氣迴腸的曲子在雨中滑落,《誰不說俺家鄉好》、《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大氣磅礴,這下更神了,工友們聽到這經典的曲目,忘記了勞累,也隨聲附和唱著,嬉鬧著,儼然成了歌與雨的海洋,如同鳳凰涅槃,祈求著精神的新生。
朱之文面對這較惡劣的自然環境曾猶豫過,思想開始心猿意馬。據當時在鹽場的大家窪街道周疃一村袁蔭風回憶,老袁家整理房屋,鹽場派幾人到袁家幫忙,一聽離開鹽場去幹別的,朱之文臉上和顏悅色,他確實想換一下環境,這天他來到袁蔭風家幫忙整理房子,老朱負責幹一些小工的活,推沙拌灰,一刻也不消停,幹起活來也非常出力,幹活之餘也不斷和大家溝通交流,顯的很實在,也很厚重。據老袁介紹,朱之文在言語中流露出對家人的思念,對難以實現自身價值的無奈,只有那美妙的歌聲陪伴他度過每一天。也許鹽場繁重的勞動讓朱之文尋求命運的轉折點,他開始在骨子裡鑄造剛毅與堅強,仿佛一根壓縮到極限的彈簧,積蓄著飛彈而起的勢能。
一件事對老朱啟發不淺,一次雨後,工友們相約在大家窪把酒言歡,酒至半醉,工友提議大家在飯店獻歌,當時大家窪有不少飯店裡面有K拉0K設備,可供客人自娛自樂,眾人歡迎,老朱更是期待己久,在唱歌之時,隔壁房間在開門之時,傳來了一曲極為動聽的旋律,他不自覺地跟了進去,一名中年人的演唱,讓他已是服服帖帖,這才意識到強中自有強中人,自己的演唱功力遠遠不及別人。這小小的刺激使他更加刻苦,如同僧侶對於宗教的虔誠。也許,命中注定老朱就是這樣四處飄泊,他的世界註定在飄泊中更加精彩,驛動的心不安於平淡,也註定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
秋日的風感到陣陣涼爽宜人,記者連線朱之文,記者在與老朱通話中,似乎從電話中聽出他的激動心情,回憶起在大家窪打工的經歷,他用心言及,在大家窪打工的日子裡,也是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在這裡感悟許多,收穫許多,也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深的情感。話語不多,充滿了真誠,有諺語為鴻鵠隨風而起,翱翔飛天,…現在朱之文已功成名就,但在濱海短暫的打工歲月,給了他人生的啟迪,也許鹽場經歷給了他一次命運的轉折,這就是北大窪鹽鹼地奉獻拓荒者的大氣厚愛。
謹將朱之文在大家窪經歷點滴做片言札記,點點滴滴湧上心頭,夜已是靜謐,仿佛他的歌聲又一次迴響在耳邊。至於老朱的歌唱的如何,記者是音樂外行,無權進行評說,著名聲樂教授金鐵霖,王品素以及著名歌唱家楊洪基等自有評說,這些權威式評點佐證一、二。
昨天,記者又連線菏澤某報社及電臺等新聞媒體,獲知了朱之文一些近況,老朱雖有太大的名氣,他的現狀令人唏噓,這位當年42歲,一襲軍大衣將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演繹大氣的他,2012年又登上央視春晚,他的事業可以說如日中天。而現實讓他痛苦不堪,每日大批前來「借錢者」絡繹不絕,每天前來「求助者」車馬不斷,稍有怠慢,得到許多人的質疑,誤會,甚至謾罵,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槍打出頭鳥,良心而言,老朱為他的家鄉公益事業慷慨解囊,盡了自己太多的努力,如果老朱下鋤在地務農,也就不會蒙受很多的冤屈,人一旦有了名份,很多人讓你不舒服,難受,甚至是妒嫉,這就是人性醜陋。如今的老朱心神不定,這也許是心中最大的痛楚。
縱然很多人對這位「草根明星」有不少微詞,甚至有一些思想偏見,這只是個人的觀點,不管怎樣評價,他的付出應該值的嘉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用專業歌手去權量一名從農村出來的「草根明星」怎能權衡?他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一人感悟,在採寫這件新聞過程中,有幾名對老朱「有看法」的朋友,問及記者報導這些有何用?老朱來過大家窪有什麼好宣傳的?朱之文畢竟是一名公眾人物,他從一名普通的農民成長一名歌手,一定有他的優勢和看點,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用辨證的眼光對待人和事物,他曾來過我們濱海打工,本身這具有新聞由頭,從新聞角度予以宣傳報導,完全符合新聞寫作規則,記者不可能都「照顧」每位讀者的思想情緒,換位思考,我們應該真誠為這位草根明星祝福,因為他也曾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
中國化工報特約記者 /袁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