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把「金棕櫚」的桂冠給了《鋼琴家》,它的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一個對我們來說還很陌生的名字,卻藉由《鋼琴家》再次吸引了全世界電影愛好者的目光。
在我們的眼裡,坎城的「金棕櫚」多一點藝術氣息,少一點商業氣味,能夠享受這一榮譽的電影創作者總有些特異之處,我們想知道,他們究竟是怎樣一些人?有著怎樣的創作經歷?
波蘭斯基的電影《鋼琴家》榮獲2002年坎城金棕櫚獎
羅曼·波蘭斯基的人生經歷的確非同尋常,把「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這樣的話放在他的身上,似乎都顯得輕飄飄。正如《鋼琴師》的題頭語:音樂是他一生的熱情,求生是他生命的傑作。鋼琴師用音樂與強權進行著徵服與反徵服。這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逃離集中營的傳奇、一種求生信念的揮揚和對納粹暴行的揭露,波蘭斯基在破碎的視野上拔起悲劇的骨骸的同時,更講述一個在極度痛苦和壓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靈魂的人性故事。
也許只有當我們了解了那個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電影,才能從電影中得到我們更多的東西。
當年68歲的羅曼·波蘭斯基把自己在難民營的經歷融進了他的電影《鋼琴家》。事實上,羅曼·波蘭斯基的一生一直縈繞著無數惡魔的陰影。在巴黎出世的他三歲時隨父母遷移到波蘭。後來母親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籍的父親在毛特豪森倖免於難。波蘭斯基九歲的時候從克拉考爾難民營逃出來,漫無目的地在波蘭遊蕩,多次被信奉天主教的農民家庭收養,當時人們對電影還不感興趣。
4歲的波蘭斯基,攝於克拉科夫
中間為波蘭斯基
二戰勝利後,父親將他送入技術學校就讀,但他執意要往電影方面發展。50年代他進入一家電影學校學習,早年拍攝的短片已經顯露出他對黑色幽默以及人與人之間異常關係的沉迷。他的首部劇情長片《水中刀》是第一部不涉及戰爭題材的戰後波蘭電影,該片獲得了影評界的好評,隨後波蘭斯基來到法國繼續追求電影事業。
波蘭斯基在集中營中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恐怖,他回想到有一次,德國士兵拿他當活靶進行射擊練習。他絕望地奔跑躲閃,引來的只是一陣肆意的狂笑。從1955年拍攝電影至今,卻從未將這苦澀的記憶帶到他的任何一部電影片裡。他的電影充斥著吸血鬼,撒旦,殘暴的野心家和性變態的話題,對給他留下深深烙印的、毫無安全感、目標和希望的三年非人生活卻隻字不提。
然而,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發生在拍攝《羅斯瑪麗的嬰兒》這部影片之後。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新婚燕爾的夫婦搬到新居之後,妻子身上發生了一系列怪事。由於題材涉及很多宗教因素,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也觸怒了當時的天主教會,身為導演的波蘭斯基多次遭到威脅。
在他去歐洲拍片的時候,噩耗傳來了,他的妻子,知名演員莎朗·塔特身中數刀,和幾個朋友一起死在公寓裡,當時她已有8個月的身孕。現場慘烈,清潔工發現後幾乎暈厥過去。
犯人就是當時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的頭目查爾斯·曼森,因為《羅斯瑪麗的嬰兒》中的一些宗教情節讓他接受不了,再加上他認為波蘭斯基和妻子屬於上流社會,他要懲罰一下這個墮落的階級,遂起了殺人念頭,一時間媒體轟動了。
左圖波蘭斯基與妻子沙朗·塔特,右圖為主謀查爾斯·曼森
在經受致命打擊後,波蘭斯基更加投入到事業中,先後拍攝了《唐人街》、《怪房客》、《苔絲》等佳片,但在44歲時他犯下了侵犯少女案件,並且還在臨審前夜從美國逃亡到法國,此舉讓美國堅決禁止他入境,即使2003年他憑藉《鋼琴家》獲得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沒能改變美國人的想法。
《唐人街》片場
《苔絲》劇照,原著小說曾是妻子沙朗·塔特最喜愛的
當然,他的這些傷疤依然可以從貫穿在影片《鋼琴家》中或明或暗的暴力中找到一絲痕跡。從難民營逃出來60年後,波蘭斯基走進了自己塵封的記憶。雖然《鋼琴家》講的是斯皮爾曼而不是他自己的故事,我們卻不難發現兩者的相似之處:一個年輕人,由於命運的驅使和父母分離,置身於充滿敵視,時刻受到死亡威脅的環境中,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
有時我仍然不確定我站在了牆的哪一邊
很明顯,波蘭斯基從自己的經歷中獲得了靈感。一個少年想從牆下的小洞鑽回難民營,外面的衛兵硬要把他拽出去,裡面的鋼琴家卻要把他拖回安全的地方,那個少年最終死了。波蘭斯基卻活了下來。
現在年過80歲的波蘭斯基與小33歲的妻子法國女演員艾瑪·塞涅(Emmanuelle Seigner)和兩個孩子過著平靜的生活,兩人已結婚20多年。
更多文章請點擊:
人性的終點-奧斯維辛集中營
輝煌與悲愴兼具的國家——波蘭(上)
輝煌與悲愴兼具的國家——波蘭(下)
透過電影領略曾經的歷史風霜——波蘭國寶級電影大師帶來的視覺震撼
《辛德勒的名單》拍攝地並不在奧斯維辛,現在它也成了一座歷史意義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