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家是不是都被《乘風破浪的姐姐》刷屏了?
開播之後10分鐘播放量破千萬,豆瓣評分更是達到了8.4分!播放量達4.8億,微博#乘風破浪的姐姐#話題閱讀量達到92.7億,討論435.7萬。
從預告到正式播出,這檔節目熱度居高不下,30位年齡30+、在娛樂圈有頭有臉的女明星從零開始,像年輕女團妹妹那樣比拼舞臺、賣力唱跳,最終成團出道。無論陣容還是噱頭,都可以說是近期的現象級綜藝了。
不完全陣容:寧靜、伊能靜、鍾麗緹、黃聖依、張雨綺、沈夢辰、吳昕、劉芸、金晨、張萌、王麗坤、丁當、阿朵、陳松伶、鄭希怡、金莎、藍盈瑩、白冰、張含韻…
她們,三十而勵,外表美麗,內心強大。她們,靠才華和實力說話,作品就是她們被人記住的武器。
在廈門,也有許多乘風破浪的「姐姐」
她們可鹽可甜
她們堅韌勤勞
她們潑辣能幹
她們的「作品」
餵飽了一代又一代的廈門人!
都來看看
廈門這些有故事的姐姐
你pick哪一位?
/四裡沙茶麵/
「四裡沙茶麵的小姐姐,記性太強了!」
說到四裡沙茶麵,必然繞不開店裡的小姐姐!你是加大腸豬肝鴨血豆乾豬肝沿沙茶湯不加面,還是海蠣老蟶花蛤魷魚半沙茶半清湯不要蒜蓉?小姐姐都記得一清二楚,絕不會算錯帳,而且心算超級快!
神奇的是,開了這麼多家分店,每個分店的小姐姐都有此絕技。
再說四裡的沙茶麵,10個老廈門人至少有9個都吃過,從口味到價格,都讓人來了又來~
/良山大排檔/
大約1996年開張,九張桌子,十二名工人,生意火爆。
良山大排檔的大姐,脾氣就跟她灶上的火一樣火爆。不急不行,多少人排隊等著吃呢!
爆炒豬腰、糖醋肉,是到店必點的招牌。大片豬腰,花刀密集,口感嫩脆,百吃不膩。
/亞珠大酒樓/
1982年,「亞珠」姐姐從鷺江大道上不起眼的小攤白手起家。如今創出了自己的餐飲品牌,堪稱廈門餐飲界的「一姐」!
「亞珠」源於創始人蔡約珠的乳名,頗具閩南原鄉風味,倍感親切。回憶這段創業史,她感慨道:「我是從一百元開始做,起先沒生意,都是人家收攤了,我還在繼續,做到凌晨三四點才收攤。
「熱情厚道,親誠待客」,這是大家對亞珠姐姐最深的印象。她的成功源於閩南女性的吃苦耐勞,拼搏向上。
尾牙、婚宴、滿月酒、壽宴……廈門人辦喜事,都喜歡在亞珠。而小愛君最喜歡的,就是亞珠姐姐最拿手的白灼章魚!新鮮彈牙,脆爽可口,已經成為廈門美食的一張名片啦!
(圖片來源:舌尖上旅行)
/賴厝埕扁食/
1946年,邱素華挑著扁擔,用一隻湯匙和一個碗邊走邊敲,在賴厝埕這條廈門老街上叫賣扁食。
附近的街坊鄰居聽到這個聲音,便知道賣扁食的大嫂來了。由於大家並不知道她的真名,便都親切地稱她為「扁食嫂」。
(店內懸掛著的黃國寶與母親的合影,來源: TravelLab)
後來,因扁食嫂健康狀況,店鋪不得已休業。但是,扁食嫂希望手藝能夠傳承下來,讓街坊們可以繼續吃到這味小吃。因此,店鋪交到了兒子黃國寶手裡,扁食嫂改名賴厝埕。70多年來,味道一如既往。
賴厝埕的扁食,用新鮮的豬腿肉和扁魚合在一起,經過捶打成為細膩卻又帶勁的肉泥,吃起來Q彈又有嚼勁。
/月華沙茶麵/
說到廈門沙茶麵,月華應該算是奶奶級人物了。1985年開業至今,傳承了兩代人,火了35年!
回憶這35年,其中的辛苦和艱難不為人知。創始人月華阿嫲始終堅持到底,「這個店是我自己的,不管有賺錢也好,沒有賺錢也好,都一直堅持下去。」
近年來,月華阿嫲已然八十高齡,依然堅持每天五點多起床去八市買材料,親自製作湯頭。
如今,店裡的生意交給了兩個女兒。她說:月華沙茶麵不開分店,老手藝不能斷,但只能傳給自家人。
作為外地遊客必打卡的廈門老字號,月華對自己的手藝很是自信,「我的沙茶麵很香,不會太辣,很好吃,每個人吃了還想吃。
今後的月華會怎樣?她說:「我希望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我是第一代,我的女兒是第二代,還有第三代,第四代。」
從姐姐到阿嫲,月華始終守護著廈門沙茶麵的口碑。
/橫竹路小籠包/
同樣作為奶奶級人物,橫竹路小籠包是一家歷經兩代人傳承的老店。
80歲的阿婆是廈門本地人,從91年開始做小籠包,現在已經接近30年。小店只賣小籠包和豬心湯。
阿婆不曾受過專業的廚藝訓練,每天燉的湯、蒸的包,既沒有美輪美奐的賣相,更沒有出神入化的工藝。然而,這並不妨礙大家對小籠包的喜愛。
為什麼只做小籠包和豬心燉罐?這其中的原因,藏著50餘年的愛與相濡以沫:因為阿公愛吃小籠包,再配個補湯不咽。
(來自:沈一點廈門)
小籠包皮薄餡大,豬肉裡面有剁了細細的蔥姜,還有帶著一點湯汁,沾上碟醬料的味道特別好。配上枸杞豬心湯,暖入心扉。
/阿玲面線糊/
阿玲的故事,一把鋼勺就能說完。不知道盛過多少碗的面線才能把一把鋼勺盛破,光陰都在勺子的裂縫裡流淌過。
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阿玲兩口子都沒能倖免。為了養家餬口,丈夫先出來擺攤賣面線糊,「那時候最便宜的5分錢一碗」。
「真的很不容易,當時我每天上完班,回家還要幫忙。後來我也下崗了,我們就一起做面線糊,做到了現在。」老闆娘阿玲說。
從一九八幾年開始,雖然中途搬了七個位置,但每天早上6點,阿玲都會站在透明櫃前,給大家舀面線糊,直到賣完,大概要站5個小時。
阿玲手法很麻利,舀得很快。從開門營業開始,顧客一個接一個不間斷,這5個小時內,她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即使人這麼多,阿玲也總是耐心地問每一個人需要加什麼料。
如果是熟客,她幾乎能記得每個人的口味。
一碗麵線糊,選上配料,再加上必不可少的油條,喚醒了廈門人的早晨。
/惠玲滷味店 /
從1980年,惠玲姐姐就在老二市支起了滷味攤。開了30多年,怪不得老廈門都懂它!
如今,惠玲滷味有了寬敞明亮的門店,美仁宮市場外的這家滷味店,是一家可外賣可堂食的茶餐廳。
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唯獨新鮮和誠意滿滿而已。惠玲姐姐滷了三十多年,手藝早就成了二市附近人們時常要懷念的「家常味」。
(來自:舌尖上的廈門)
/檳榔明麗小吃店 /
開了二十年有餘,三代人,招牌冬粉鴨,養一方人。店裡經營的都是明麗阿姨一家人,從早餐到宵夜,它一直是檳榔人的最愛。
為什麼一天要開店20多小時?「因為這麼多年都是開到凌晨的啦,很多熟客晚上喜歡跑來吃,都吃出感情了,關掉就不好了」。
十幾個小時文火慢燉,湯頭鮮美,加上醃製的鴨肉、爽脆的鴨腸,一口入心。
幾口人用心經營,所有東西都是自己處理自己做的,乾淨又新鮮。門口那個一直沸騰著的鍋,冒著的騰騰熱氣,二十多年來也一直安慰著檳榔人在深夜空虛的胃。
/萬英海蠣餅/
萬英海蠣餅,每天下午三點才開店,七點半左右就收攤,無論去早還是去晚了都容易吃閉門羹。
店主萬英阿姨,九幾年趕上下崗大潮,女兒正好要上大學需要錢,平時就喜歡在家搗鼓些小吃的她心想不如就開家店吧!沒想到,從40歲忙到了60歲。
年輕的時候,自己一人扛下小店所有的活兒,現在年紀大了,也就僱了幫手準備材料打下手,上午準備當天的食材,下午開始營業,炸海蠣餅這事始終自己忙活。
沒有繁瑣的工序,沒有豪華的內裡,這裡的炸物,輕易就俘獲了小愛君的歡心。每一樣都是記憶中的古早味~
/阿卿春卷 /
阿卿春卷就開在局口街牌坊的入口處。生意好得出奇。
春卷攤經常是倆大姐邊嘮嗑邊賣著。熱騰騰的春卷,走過路過來一個,也是不錯的選擇。
90年代初,許多工廠倒閉,阿卿母女三人,恰好下崗前幹的都是做飯的活兒,有手藝,為了生計,才想著在家門口擺個小攤。
阿卿家的春卷,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將近兩千個。
/喜滋味肉串/
說到喜滋味肉串,廈門人可能都沒聽過,但說起華聯商場邊上的沙茶肉串,大部分人都吃過,絕對是廈門的老字號!
老闆娘從下崗女工到供孩子上學買房的城市傳說,也在每一個廈門人的茶餘飯後口口相傳。她,就是招牌上的這位姐姐。
@乳酸菌圓圓
肉串質感紮實,醃製入味,滿滿一口沙茶味,炸完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上辣粉。現在攤子已經傳到了下一代,加油!
@亂七八糟的6499129456
/寶貴風味店/
這是一家廈門人最愛的燉罐店,1992年開業,至今已經27年了。
寶貴是一位來自廈門同安的姐姐,從同安嫁到島內後,她和老公一起,用娘家帶來的手藝開了這家燉罐店,專做暖心暖胃的燉罐湯。
(圖片來自:廈門吃貨)
經過了幾十年的傳承,寶貴從原先的民族路船廠邊搬到了體育中心附近,現在又陸續開了分店。一直到現在,寶貴姐姐仍時常要親自去同安採購原料,但心裡總覺得只有老店的湯水才最對胃口。
店裡總是擺滿了大大小小的蒸籠,蒸各式米飯和湯品。鰻魚、甲魚、牛蛙、鱔魚……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燉罐,這裡都有!單價最高200元+,不便宜,但是真材實料,還是抓住了廈門人的胃!
鹽系姐姐實在太多了!
而甜系姐姐,也不會輸!
/黃記漳州四果湯 /
這家應該是廈門最早開四果湯的店。開了近20年的黃記,是很多人眼中的廈門四果湯TOP1。
據說店主黃阿姨來廈門開四果湯店,是為了女兒。正宗的手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每天一下課,學生們便會蜂擁而至。
四果湯分量很足,滿滿配料上加了碎冰,再淋上蜂蜜,用勺子一攪,冰沙漸漸就融成糖水……
湯圓、阿達子、綠豆、紅豆、薏米、仙草、石花厚呷~
/鍾麗君滿煎糕/
在八市深處,有一家只夠兩個人落腳的小攤,做著人均2.5元的生意,堅持開攤了10年。
憑著小小的攤位,這個和鄧麗君相差一個姓的姐姐,成了廈門糕點界的扛把子。
(來源:廈門巴豆妖)
老闆娘鍾麗君,88年生,卻成了廈門滿煎糕的代言人?她說,滿煎糕在廈門曾經失傳了二十幾年,10年前是由她傳承下來的。
2008年乍暖還寒的春天,20出頭的鐘麗君在臥虎藏龍的八市租下了最小的一個攤位賣起滿煎糕,起因只是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在街上再難找到了,誰能想到就這麼紅了。
糕面的皮有韌性有嚼勁,中間包裹著帶有花生顆粒的糖漿。裡餡是花生屑和白糖,一口咬下去,層次感豐富,甜度適中,不會膩~
據說,花生是選用老闆娘龍海老家特有的花生,香味更足呢。
/佘阿姨花生湯/
佘阿姨家,以前沒有門店,晚上十點後才在大同路的十字路口擺攤,是許多人的深夜食堂,至今有30多年歷史了,現在的老闆娘是第二代接班人,廈門人都親切地叫她阿姨,所以才稱為阿姨花生湯。
花生湯是夜宵佳品,煮的非常軟糯,甜度也剛剛好,老闆娘一邊做生意一邊拿爐子還煨著小火繼續熬著,大晚上喝一碗滾滾的花生湯再配上點心,真的是好幸福。
(圖片:閩南第一等)
現在,佘阿姨開了一家門店,晚上6點半就開門,直到凌晨2、3點關店。
酥而不爛的花生仁,入口即化,乳白色的湯汁,甜而不膩。這,就是廈門人無法割捨的那一碗甜湯。
/ 陳佳甜品/
廈門人關於港式糖水的記憶,從陳佳甜品開始。
聽說,甜品店的老闆陳姐姐年輕時曾從廈門到香港討生活,在工廠流水線做女工。在香港謀生的日子裡,唯一欣慰的就是每天深夜下班在路邊攤吃的一碗糖水。正是那份甜蜜,讓陳姐姐萌生了開一家甜品店的想法,便從糖水師傅那討了手藝,回廈門開了陳佳甜品。
一開,就是24年。
(幾間文旅)
這裡,有最苦的苦茶,最正的龜苓膏,和最甜的西米露和西多士!
有苦有甜,也許就是陳姐姐的人生吧。
/洪姨糖水/
洪姨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幾年,因為年邁的父親需要照顧,又回到了廈門。
回到廈門的洪姨,也是閒不下來,手藝一直很好的她,就把做了二十幾年的糖水,加上在香港吃到的、學到的精髓都帶回了廈門,造就了今天人吃人誇的洪姨糖水。
洪姨的店,是自家房子改造,門不寬,屋子不大,八幾年的老房子,就好像回到了小時候。
店面低調,卻製作用心,紅豆沙、古早味湯圓、桃膠皂角米銀耳羹,每一樣都是洪姨用心製作,不添加的洪姨糖水,深受街坊的青睞。
/李菊英燒豆花/
「李菊英」是店主阿姨的名字,她的兒子來廈門讀大學,她也從永定搬到了廈門定居,阿姨的豆花店,也從街邊的小攤,開到了故宮路。
這裡,完美地解決了豆花甜黨們的鹹甜之爭。
舀一勺豆花,再一勺,再一勺,加上滿滿的料,超滿足。
/阿美芋棗店/
「兩元一個,要鹹還是要甜?」開在七市大同路方向的入口處,開了二十多年的阿美芋棗店,阿姨總是笑著詢問食客。
芋頭做的芋棗,有鹹甜兩種口味。除此之外,菜丸子、炸芋頭、水煮花生...簡簡單單的幾樣食物買的人也不少。
/亞芬韭菜盒花生湯/
10年前,第七市場的某個鐵門口,一個漳州女子挑著扁擔,擺起了炸物小攤。
「剛開始,生意很差沒什麼人知道,最慘一天就賣了幾個...剩下的只能全吃到肚子裡,更受挫的是偶爾還得跟城管上演「貓鼠大戰」!」
(來源:舌尖上的廈門)
七市旁邊的亞芬韭菜盒花生湯,原來只是一個攤,現在有了店面,雖然依舊很小,但這份閩式brunch,承包了這一區廈門人的早餐。
廈門究竟有多少姐姐
餵飽了一代又一代嘴刁的廈門人?
她們
可鹽可甜
勤勞樸實
善良熱心
風趣幽默
她們
憑實力C位出道
任意搭配都是最強CP
從早餐到夜宵
24小時承包你的味蕾
她們
柔弱堅韌,百折不撓
就算下崗也能重頭再來
即使再難,不忘初心
她們
可能就是你最愛的
那家小店的老闆娘
從姐姐忙到阿姨
歲月如梭,始終堅守
從清晨到深夜
讓每一個飢腸轆轆的胃有了慰藉
願你們
直掛雲帆 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