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禾》:林懷民的稻米情節

2021-02-27 廣州大劇院

從2010年廣州大劇院開業之日起的幾年時間,先後引進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我們致力把最好的藝術作品帶到廣州,給廣州的藝術氛圍增光添彩。今年國慶假期,我們將為大家呈現有如身處自然景觀中氣魄萬千的雲門四十周年紀念舞作《稻禾》。

劇院君給大家分享一篇林懷民談《稻禾》的文章,認識這部林懷民自成一格的大地之歌……

我有「稻米情結」。

七O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九O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四十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我在嘉義新港故鄉渡過童年。短短的街道之外,就是嘉南平原。天氣好的時候,會看到稻禾翻動的盡頭聳立著新高山。玉山,日據時代叫新高山。我也看到農友終年忙累。烈日下布秧,除草,踩水車。收割後,稻穀鋪滿厝前埕仔,在太陽下曬乾。因為熟悉,稻米很容易挑動我。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過去農村支撐起經濟生產、人情網絡,更內化了謙卑有情、敬天愛土等素質。但是,臺灣農村今日面臨農地流失、農地廢耕、農地改成建地、糧食自給率下降、生態災難等巨大的挑戰。 


我們需要提出新時代的,前瞻性的規劃。農村代表人跟土地,跟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要護住,不能讓水泥高樓無限制地蔓延,扼阻了我們的呼吸。

我是城市人,對農村和農民有固定印象。雖然也從媒體讀過新農民的報導,池上朋友讓我真正看到臺灣農民的進步。 


因為籌備「稻禾」,我們選上池上稻米達人葉雲忠先生的田,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攝錄稻米的一生。錦園村村長李文源說:「你選這塊田,是因為我們沒有電線桿,對不對?」臺電要在田裡架設電線桿,李村長率村民抗爭,讓電線走地下,造就了幾十公頃,浩瀚無瑕的稻海,李村長引以為傲。農民除了要工作方便,還要求美!池上那麼乾淨,跟印象中「古代」的農村不一樣。 


葉先生夫婦請雲門同仁吃飯。走上二樓就看到超大幅的米勒「拾穗」複製畫布滿客廳牆面。我一驚,又想,畫作主題切合葉家農耕生活,不意外。一轉身,卻見梵谷「星空下的咖啡店」矗立對牆。閣樓一條長桌,是葉太太美錡女士寫字的地方。書法作品像晾衣服一樣地吊滿幾條鐵絲。事實上,很多池上人都寫字。耕讀人家,池上農友就是。

花東縱谷裡的池上,土地肥沃,和風習習,日夜溫差大,是好稻米的溫床。日據時代,池上農民被命令年年上繳稻米,貢呈東京皇室。「皇帝米」之名享譽全臺,許多外地的便當也跟著冒稱「池上便當」。五十年代,池上跟隨時代風氣,灑用農藥,聲譽、米價大跌。九十年代,年輕鄉民推動有機耕種,與土地和解,恢復「皇帝米」的美譽,也通過歐盟的嚴格認證,打進歐洲市場。


一位老先生驕傲地告訴我:「我們是科學種田。要講習,要填表格,每天要讀資料,很忙。」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雲門舞者到池上體驗割稻,為「稻禾」的創作做準備。長時間的彎腰,脊椎比想像中的痛。抱稻穗的滿足,比想像中還快樂。指導我們的張天助先生,風趣地示範,鼓勵,讓大家笑聲連連。他自己說,本來個性靦腆,到臺北上了卡內基訓練課程後,溝通能力大增,生活愉快很多。


農友的視野,談吐和自信大大顛覆刻板的農民印象。不變的是他們的勤樸和誠懇。池上朋友讓我看到臺灣農村的新發展。他們使我尊重,同時使我汗顏。住在城市的我們擁有很多資源,可是我們是不是比他們更勤奮?鄉村農民有了巨大的進步,作為都會藝術工作者的我們,如何開拓視野,提升質量是必須長期面對,思考的課題。


「稻禾」是很難的創作,因為太熟悉,或者你以為太熟悉。 


我不想回去走「薪傳」那類寫實的路,那要怎麼跳?最後,我想,可不可以就講陽光、泥土、風和水,花粉和谷實,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收割之後,延火燒田。春天到臨,犁翻焦土,重新灌水,薄薄的水上倒映舒捲的雲影。稻田四季如此,人生如是。這樣想著,我終於可以動手編作。社會苦悶的時節,我希望能把池上的明亮美好,透過舞蹈帶給觀眾。 


李村長說,他不喜歡臺北,「每個人走路像跑步!」雲門動不動就上飛機,到世界大城演出,李村長一定覺得我們是瘋子。二○一三,雲門四十,我們把演出的重心挪回臺灣,臺北、臺中、高雄、臺南之外,也到花蓮、臺東、苗慄、南投、員林這些不曾經常訪演的城鎮,跟鄉親見面。那年十一月,我們在收割後的池上田間鋪上地板,稻浪作背景,演出「薪傳」中的「渡海」和「稻禾」選段,向給我們感召,給我們協助的池上友人致意。演完後,走在池上街頭,人人都笑裂了嘴,說好看,說雲門要年年到池上。

臺灣演出後,「稻禾」去了巴黎、倫敦、德勒斯登、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華盛頓、莫斯科、香港、首爾等幾十個大城演出。西方觀眾不熟悉稻耕文化,卻也感動落淚。原來,對農村,對人與大自然有機的互動是普世的鄉愁。


我想,尊重土地,安頓了土地的有機呼吸,二十一世紀的人心才能跟著安定下來吧。

倫敦《衛報》

「稻禾」靈敏地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是林懷民的大地頌歌。

倫敦《泰晤士報》

林懷民舞作及雲門舞集演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打破了西方對舞臺時間的期待。他能緩緩建構圖像,精密展開表述,舞作彷佛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進行。雲門舞者對身體的高度掌控,有如超人。

英國巴哈網站

如假包換的光合作用。在「稻禾」裡,雲門帶領著觀眾穿越生命的輪轉。令人屏息的影像,顫動的身體,迫使你沉澱,安靜,思索關於地球的復甦。

美國《紐約時報》

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了東西方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

德國《德勒斯登新聞》

熾熱的臺灣節奏,感官的視覺盛宴。舞蹈搭配水稻生長展現自然變貌的地景投影,祥和寧靜卻又強烈起伏,令人讚嘆不已。不斷變換的圖像與舞臺上的動態交融呈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紐約時報》藝文版頭條:雲門《稻禾》


*本文摘自網絡


雲門舞集《稻禾》

——熾熱的臺灣節奏 感官的視覺饗宴

演出時間:2017年10月4-6日(周三-五)

演出地點:歌劇廳

演出票價:180 280 480 680 880 1080VIP

「稻禾」靈敏地融合了人與大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復活,極端感人,是林懷民自成一格的大地之歌。

相關焦點

  • 林懷民為什麼創作《稻禾》?
    聽聽林懷民老師自己怎麼說。
  • 林懷民:《稻禾》一不小心把全世界都走遍了
    早在前幾年,林懷民就帶著作品《白蛇傳》來到杭州,以雷峰塔及西湖為背景在柳浪聞鶯公演,受到了杭州市民的一致好評。那為什麼這次林懷民會帶作品《稻禾》來到杭州呢?《稻禾》第一次演出,就是在池上鄉的稻田裡,以滾滾稻米浪為背景,讓當地的農民來觀賞。當農民們坐下來,第一次靜心看觀看自己播種的稻禾,才發現自己的田地如此之美。於是《稻禾》受到了當地農民的一致好評,並且當林懷民再次去到那裡時,還問他什麼時候再去演出。
  • 林懷民:「藝術是什麼東西,到最後還是人情的來往」
    享譽世界的臺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四十周年(2013)大作《稻禾》,將在10月4日至6日,登陸廣州大劇院舞臺,舞團創始人林懷民親赴廣州講述創作心路。這位不怎麼跳舞的現代舞大師,於去年12月,被麵包車碰撞,導致腳部粉碎性骨折,5個小時手術後,休養兩個禮拜便復工,躺著編舞。
  • 臺灣編舞家林懷民
    他說:「我有『稻米情節』。(上世紀)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40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為演出《稻禾》,林懷民曾組織舞者赴池上稻田,與土地親密接觸,在稻田裡參與農民生產勞作,舞者也將這份獨特的體驗融匯於舞蹈創作中,格外地貼切踏實。
  • 雲門舞集《稻禾》第100場公演,林懷民:稻子要怎麼跳舞,我也不知道
    「我有『稻米情節』」,回顧創作歷程,林懷民說,「19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19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四十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林懷民決定以長時間蹲點方式紀錄臺東池上田畝一年四季變化風景,並以此作為舞作《稻禾》的影像主體,這種「生命志」的敘事方式決定了舞作的走向與詮釋。攝影家張皓然在兩年時間裡多次到池上駐點,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周期:從初秧,結穗,收割,焚田,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這些美麗非凡的實景影像,被影像設計王奕盛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舞臺的天幕與地板上,營造出奪人魂魄的舞蹈空間。
  • 雲門舞集《稻禾》廈門演出最後一場,體驗林懷民的大地之歌
    (林懷民編舞《水月》劇照,鄧慧恩 攝)而林懷民也清透,照出生命本質。有感於土地和人的關係,有感於內心的稻米情節,林懷民創作了《稻禾》。關於《稻禾》的創作林懷民說:《稻禾》是很難的創作,因為太熟悉,或者你以為太熟悉。 我不想回去走《薪傳》那類寫實的路,那要怎麼跳?最後,我想,可不可以就講陽光、泥土、風和水,花粉和谷實,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收割之後,延火燒田。
  • 林懷民巨作《稻禾》將登陸廣州大劇院
    由享譽世界的臺灣舞蹈家林懷民先生編舞,雲門舞集演出的舞蹈《稻禾》預計將於10月4-6日在珠江新城廣州大劇院上演。        對於這支舞蹈,世界知名主流報紙英國《衛報》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稻禾」靈敏的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是林懷民的大地頌歌。
  • 視覺饗宴x環保意識 「稻禾」引共鳴
    成立超過半世紀的洛杉磯音樂中心將邀請雲門舞集前來表演舞作稻禾 所羅門說,雖未親眼看過雲門表演,已從影音看過他們的演出,感覺太棒了。他也久仰雲門創辦人林懷民大名,知道他是國際上很有名的編舞大師,已迫不及待地想看他們的演出。提及該項表演邀約,是他的前任奈爾絲(Renae William Niles),五年前前往臺灣訪問時種下的姻緣。
  • 回首雲門45年經典 「林懷民舞作精選」即將全臺巡演
    數年前,林懷民驚嘆於花東縱谷稻浪翻飛的絕美,更讓他驚奇的,還有農友的視野,「談吐和自信大大顛覆對農民的刻板印象」。  林懷民找來攝影師張皓然,在盧美錡爺爺留下的一塊稻田中採集視覺素材。兩年的駐村時間中,張皓然一一記錄下初苗、滿穗、收割、燒田的稻米生命歷程,這些「會呼吸」的影像,後來被呈現在《稻禾》的舞臺投影中。天光雲影,風吹稻浪,大美池上驚豔了世界。
  •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三噸半金黃稻米搬上臺
    本報訊 (實習生 馬凌 記者 伍斌)舞壇「流浪者」林懷民又將來上海了。下月22日起,這位功底深厚的現代舞「行者」,將率「雲門舞集」在上海東藝連演三場《流浪者之歌》。隨團而來的還有三噸半黃金稻米。
  • 《稻禾》:林懷民用舞蹈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輪轉
    攝影:劉振祥11月2日至5日,臺灣著名舞蹈家林懷民將攜雲門舞集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為北京觀眾上演其構想、編舞作品《稻禾》,以泥土、花粉、穀物、風、水、火等自然因素為題起舞,用舞蹈記錄與講述一方稻田的生命輪轉
  • 「重新學走路」的林懷民,要帶他的「大地之歌」來廣州啦!
    4月雲門舞集「Open Rehearsal 稻禾」現場,林懷民坐著輪椅緩緩滑到舞臺中央,向觀眾說抱歉。 攝影/劉振祥林懷民坐著輪椅緩緩滑到舞臺中央,向觀眾說抱歉,由於車禍造成右腿嚴重粉碎性骨折,已經一百多天無法行動了,只得坐在輪椅上跟大家打招呼,林懷民說:「最近開始重新學習走路,原來古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這句話是真的!
  • 專訪林懷民:流浪者不是孤獨者 人生終會圓滿
    林懷民 早報記者 高劍平 圖  早報記者 周雲  「雲門舞集」近年演出最頻繁、「雲門舞」創始人林懷民最珍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將於4月22日至24日首次登上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舞臺。  3噸金黃稻穀,變幻成山丘、河流、雨水;一束細細的米,從頭至尾90分鐘,不停地灑在一名靜定的「僧侶」頭上,一如時間的沙漏;高潮式的「穀雨」瀑布宣洩而下,一名持耙男子,在鋪滿稻粒的舞臺上,由內而外,犁出越來越大的同心圓……《流浪者之歌》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舞蹈,沒有任何故事情節,節奏緩慢,唯一的舞美就是舞臺上金黃色的稻穀。
  • 省農科院人才基地發揮作用|創新從江香禾糯「稻+魚」種養模式
    為充分提升從江縣5萬多畝香禾糯水稻的資源價值,2018年以來,省農科院先後派出20位人才基地團隊成員前往從江縣開展香禾糯資源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選派科技人員到高增鄉、加榜鄉等地掛職駐點開展技術幫扶,對香禾糯「稻+魚」種養模式進行提質增效優化研究示範,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舞蹈要面對觀眾(圖)
    年末,他為雲門40獻上「生日賀禮」《稻禾》。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雲門再傳喜訊:位於臺北淡水、造價6.6億新臺幣的雲門新址,獲得芝加哥阿法伍德基金會500萬美元的捐贈,將於2015年春季試運營。  年少時那些關於舞蹈的夢,自26歲創辦雲門舞集起,一樣一樣地實現了。林懷民卻說自己「不太有夢想」,因為「所有夢想最後都要變成計劃,計劃會變成小事」,然後「就被這些東西追著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