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廣州大劇院開業之日起的幾年時間,先後引進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煙》、《水月》,我們致力把最好的藝術作品帶到廣州,給廣州的藝術氛圍增光添彩。今年國慶假期,我們將為大家呈現有如身處自然景觀中氣魄萬千的雲門四十周年紀念舞作《稻禾》。
劇院君給大家分享一篇林懷民談《稻禾》的文章,認識這部林懷民自成一格的大地之歌……
我有「稻米情結」。
七O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九O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雲門四十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我在嘉義新港故鄉渡過童年。短短的街道之外,就是嘉南平原。天氣好的時候,會看到稻禾翻動的盡頭聳立著新高山。玉山,日據時代叫新高山。我也看到農友終年忙累。烈日下布秧,除草,踩水車。收割後,稻穀鋪滿厝前埕仔,在太陽下曬乾。因為熟悉,稻米很容易挑動我。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過去農村支撐起經濟生產、人情網絡,更內化了謙卑有情、敬天愛土等素質。但是,臺灣農村今日面臨農地流失、農地廢耕、農地改成建地、糧食自給率下降、生態災難等巨大的挑戰。
我們需要提出新時代的,前瞻性的規劃。農村代表人跟土地,跟大自然的和諧互動,是城市人精神的窗口,要護住,不能讓水泥高樓無限制地蔓延,扼阻了我們的呼吸。
我是城市人,對農村和農民有固定印象。雖然也從媒體讀過新農民的報導,池上朋友讓我真正看到臺灣農民的進步。
因為籌備「稻禾」,我們選上池上稻米達人葉雲忠先生的田,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攝錄稻米的一生。錦園村村長李文源說:「你選這塊田,是因為我們沒有電線桿,對不對?」臺電要在田裡架設電線桿,李村長率村民抗爭,讓電線走地下,造就了幾十公頃,浩瀚無瑕的稻海,李村長引以為傲。農民除了要工作方便,還要求美!池上那麼乾淨,跟印象中「古代」的農村不一樣。
葉先生夫婦請雲門同仁吃飯。走上二樓就看到超大幅的米勒「拾穗」複製畫布滿客廳牆面。我一驚,又想,畫作主題切合葉家農耕生活,不意外。一轉身,卻見梵谷「星空下的咖啡店」矗立對牆。閣樓一條長桌,是葉太太美錡女士寫字的地方。書法作品像晾衣服一樣地吊滿幾條鐵絲。事實上,很多池上人都寫字。耕讀人家,池上農友就是。
花東縱谷裡的池上,土地肥沃,和風習習,日夜溫差大,是好稻米的溫床。日據時代,池上農民被命令年年上繳稻米,貢呈東京皇室。「皇帝米」之名享譽全臺,許多外地的便當也跟著冒稱「池上便當」。五十年代,池上跟隨時代風氣,灑用農藥,聲譽、米價大跌。九十年代,年輕鄉民推動有機耕種,與土地和解,恢復「皇帝米」的美譽,也通過歐盟的嚴格認證,打進歐洲市場。
一位老先生驕傲地告訴我:「我們是科學種田。要講習,要填表格,每天要讀資料,很忙。」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雲門舞者到池上體驗割稻,為「稻禾」的創作做準備。長時間的彎腰,脊椎比想像中的痛。抱稻穗的滿足,比想像中還快樂。指導我們的張天助先生,風趣地示範,鼓勵,讓大家笑聲連連。他自己說,本來個性靦腆,到臺北上了卡內基訓練課程後,溝通能力大增,生活愉快很多。
農友的視野,談吐和自信大大顛覆刻板的農民印象。不變的是他們的勤樸和誠懇。池上朋友讓我看到臺灣農村的新發展。他們使我尊重,同時使我汗顏。住在城市的我們擁有很多資源,可是我們是不是比他們更勤奮?鄉村農民有了巨大的進步,作為都會藝術工作者的我們,如何開拓視野,提升質量是必須長期面對,思考的課題。
「稻禾」是很難的創作,因為太熟悉,或者你以為太熟悉。
我不想回去走「薪傳」那類寫實的路,那要怎麼跳?最後,我想,可不可以就講陽光、泥土、風和水,花粉和谷實,以及稻米的生命輪迴?收割之後,延火燒田。春天到臨,犁翻焦土,重新灌水,薄薄的水上倒映舒捲的雲影。稻田四季如此,人生如是。這樣想著,我終於可以動手編作。社會苦悶的時節,我希望能把池上的明亮美好,透過舞蹈帶給觀眾。
李村長說,他不喜歡臺北,「每個人走路像跑步!」雲門動不動就上飛機,到世界大城演出,李村長一定覺得我們是瘋子。二○一三,雲門四十,我們把演出的重心挪回臺灣,臺北、臺中、高雄、臺南之外,也到花蓮、臺東、苗慄、南投、員林這些不曾經常訪演的城鎮,跟鄉親見面。那年十一月,我們在收割後的池上田間鋪上地板,稻浪作背景,演出「薪傳」中的「渡海」和「稻禾」選段,向給我們感召,給我們協助的池上友人致意。演完後,走在池上街頭,人人都笑裂了嘴,說好看,說雲門要年年到池上。
臺灣演出後,「稻禾」去了巴黎、倫敦、德勒斯登、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華盛頓、莫斯科、香港、首爾等幾十個大城演出。西方觀眾不熟悉稻耕文化,卻也感動落淚。原來,對農村,對人與大自然有機的互動是普世的鄉愁。
我想,尊重土地,安頓了土地的有機呼吸,二十一世紀的人心才能跟著安定下來吧。
倫敦《衛報》
「稻禾」靈敏地結合了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重生,極端感人……是林懷民的大地頌歌。
倫敦《泰晤士報》
林懷民舞作及雲門舞集演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打破了西方對舞臺時間的期待。他能緩緩建構圖像,精密展開表述,舞作彷佛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進行。雲門舞者對身體的高度掌控,有如超人。
英國巴哈網站
如假包換的光合作用。在「稻禾」裡,雲門帶領著觀眾穿越生命的輪轉。令人屏息的影像,顫動的身體,迫使你沉澱,安靜,思索關於地球的復甦。
美國《紐約時報》
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了東西方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
德國《德勒斯登新聞》
熾熱的臺灣節奏,感官的視覺盛宴。舞蹈搭配水稻生長展現自然變貌的地景投影,祥和寧靜卻又強烈起伏,令人讚嘆不已。不斷變換的圖像與舞臺上的動態交融呈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紐約時報》藝文版頭條:雲門《稻禾》
*本文摘自網絡
雲門舞集《稻禾》
——熾熱的臺灣節奏 感官的視覺饗宴
演出時間:2017年10月4-6日(周三-五)
演出地點:歌劇廳
演出票價:180 280 480 680 880 1080VIP
「稻禾」靈敏地融合了人與大自然,東方與西方,死亡與復活,極端感人,是林懷民自成一格的大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