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首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三成在天河
金羊網 2020-03-25
為推動更高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區正在五山—石牌高教區建設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鄢敏
近日,記者從廣州市天河區獲悉,廣東省首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中,有三成在天河。為推動更高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區正在五山—石牌高教區建設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
廣州過半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落戶天河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天河區的科研機構非常集中。截至2019年12月,天河區擁有10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佔廣州市55.6%;8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佔廣州市40%,並聚集了一大批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
據了解,在2019年12月19日舉行的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系列啟動會上,正式授牌了首批1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這批實驗室由粵港澳三方或粵港、粵澳雙方具有合作基礎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法人單位聯合建設,分別在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位造、生物醫藥、環境科技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期為3年。
首批授牌的10家實驗室中,廣州市共有6家,其中3家在天河區。這3家分別為: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粵港澳環境汙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
為推動更高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天河區正在五山—石牌高教區建設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以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線,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目標,天河基地匯聚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前沿科技成果,提供高精尖產品和技術的發布和展示平臺,「一站式」對接前沿科研創新成果向產業應用的轉化,是集國內外科技成果路演展示、洽談對接、交易合作、項目孵化等功能以及相應的融資、政務等全方位配套服務為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地。
聯合實驗室集聚粵港澳三地科研力量
粵港澳光電磁功能材料聯合實驗室,由華南理工大學校長高松和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共同擔任實驗室主任,依託華南理工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共同建設,匯聚了我國光電磁功能材料領域重要的科學家,擬在有機發光材料、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有機光伏材料、有機磁性材料方面開展研究。
粵港澳環境汙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彭平安院士和香港理工大學李向東教授共同擔任實驗室主任,依託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牽頭聯合香港理工大學、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共同建設,開展大灣區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河口與海岸帶新型汙染物的生態與健康風險城市群環境與健康、土壤複合汙染控制與修復以及新農村生活垃圾與生活汙水處置等方面研究。
粵港澳環境質量協同創新聯合實驗室,由暨南大學邵敏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依託暨南大學、廣東雪迪龍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伊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廣業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同建設,實驗室開展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協同防控、綠色水網與藍色海灣、土壤汙染防控與修復、環境健康與生態風險、先進儀器研發與大數據、環保產業孵化,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等方面研究。
邵敏教授介紹,實驗室有7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的負責人都是內地1位,港澳各1位,這樣組成一個聯合的科研隊伍,「針對現在粵港澳地區重大的環境需求,提供關鍵的科技支撐。」
編輯: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