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誇張且流於穿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戀愛場景中必用的柔焦鏡頭和虛假光源,好萊塢的歌舞劇流水線並未扭曲其故事架構,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瑪利亞,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修女,受教經驗僅源於不停製造麻煩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擔任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時將職務做得有聲有色。而且導演是一位高超的意境帶入大師,從開頭航拍的山川湖泊,到拉近鏡頭站在群山之間、青草之上的女主角所吟唱的「音樂之聲」。
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面對七個調皮的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不但沒有責備他們,而是不斷包容他們,用音樂和愛感動他們,她寓教於樂,帶領孩子們進入音樂的世界,用音樂化解仇恨,從此他們的生命中有了音樂的陪伴。
大部分孩子不愛聽老師上課,老師就會說學生們很笨,簡直是在對牛彈琴。在我看來,這並不是學生笨,而是老師笨,以為一種教育理念就可以教好所有的、各種各樣的學生。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
可電影裡面,薩爾茨堡居民對於德國都是又怕又討厭。不過,馮-特拉普上校對德國的討厭、對祖國的忠誠倒是符合事實的。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令戰後奧地利人不願意面對,更具有悲劇意義的是瑪莉亞與上校的親生女兒羅斯瑪麗。根據她的自述,她生來不喜歡舞臺表演,也不願意追隨母親瑪莉亞的宗教。羅斯瑪麗18歲那年,由於上校去世,與父親更親的她精神崩潰。
每一次觀看後都會覺得,生活中還有音樂、有愛,有那麼多超越了國界、戰爭等一切束縛的美好的東西,能讓你忘卻恐懼、悲傷、暫時的困難,從而獲得一顆寧靜的心。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裡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感謝羅伯特·懷斯,他沒有讓我失望,總是在我每一次戰慄的時候救我出來。打雷、閃電、淌著雨水的窗戶,光、聲的配合把環境做得十分逼真。身旁的小男孩不停的問他爸爸,臺上那扇窗後面的晚上是廣州的晚上嗎?感覺小孩子的思維就是比較天馬行空!
《音樂之聲》裡的音樂就像是所有角色的棲息地,他們被音樂所吸引在一起,又被另一種音樂所離別。最近慢慢接受了這種歐洲歌劇式電影,說不清為什麼,看後是無限的感染,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其本來氣質發揮的重要性。如果一個角色能在影片中演繹她自己本來的性情,不更具真實並令人喜愛嗎?電影不就是想給人一種真實快樂的共鳴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