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演員、奧斯卡最年長的獲獎者克里斯多福·普盧默(Christopher Plummer)昨天去世,享年91歲。20世紀50年代,20多歲的他第一次出現在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電影中。他在電影、戲劇和電視領域留下了大量令人難忘的作品,包括奧斯卡、艾美獎和託尼獎的演出。
《音樂之聲》扮演瑪麗亞的朱莉·安德魯斯
「我珍視我們一起工作的記憶,
珍視我們多年來共享的所有幽默和樂趣。」
普盧默最初是以勞倫斯·奧利維爾和詹姆斯·梅森的經典英式風格作為有尊嚴的男主角為大眾所熟悉的,之後,從冒險英雄到惡棍,並在配角方面獲得一些最大的成功。尤其是在他晚年,普盧默特別擅長給那些有時只出現在銀幕上少數幾個場景的角色帶來深度感和分量感。他只需要幾分鐘就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利刃出鞘》是普盧默最後一部電影
普盧默生於多倫多,早年學過鋼琴,所以鋼琴也彈得很溜。聽聽他彈的拉赫瑪尼諾夫如何:
關於拉赫瑪尼諾夫,他演過的那部《時光倒流七十年》,電影配樂大師約翰·巴裡選用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Op.43)中的第18變奏。
普盧默在經典的《音樂之聲》中扮演退役海軍上校一角,從此為世人所熟悉。
《音樂之聲》50周年慶典,男女主角再相逢
以下是普盧默的10個最佳角色:
《音樂之聲》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偽善者》
The Silent Partner
1979
《午夜謀殺》
Murder By Decree
1979
《美國鼠譚》
An American Tail
1986
作為一個表演者,普盧默最迷人的還有他的聲音:深沉而響亮,有足夠的磁性來增加角色的魅力。他是紀錄片和商業廣告的配音藝術家;他還為幾部經典動畫片帶來了不錯的票房。
沃爾頓:《亨利五世》
《最後一站》
The Last Station
2010
《星際旅行6:未來之城》
Star Trek VI:
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1991
薩爾茨堡是阿爾卑斯山最美的收藏之一,這座山城有其獨特的音樂傳統。每一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種音樂會,吸引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前往享受最高級別的音樂盛宴。這裡是莫扎特的出生地,是指揮家卡拉揚的故鄉。在無數遊記與電影鏡頭中,薩爾茨堡的冬天有著別樣的厚重,漫天雪花,遍地是晶瑩的積雪,對深愛莫扎特的樂迷來說,薩爾茨堡是座具有悲劇氣質的城市。而拍攝於1964年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則豐富了薩爾茨堡的童話氣質。宛若仙境的阿爾卑斯山麓,雪峰在遠處高聳,山坡上長滿繁密的野花,璀璨寶藍的湖水環擁著古堡,哥德式教堂尖頂指向蒼穹。米拉貝爾宮的小天使淘氣地裸露著處子之身,郊外的海爾布倫宮的戲水噴泉隱藏在矮樹與叢林中,這些無不散發著自然的嬌媚和婉約。流雲醉目,歌聲入耳,這就是《音樂之聲》從遙遠時代帶給我們美好的記憶,讓我們再次回顧電影帶給我們的歡樂與感動。
電影伊始,見習修女瑪麗亞在阿爾卑斯山麓傾訴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情不自禁放歌山野,她唱的就是《音樂之聲》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時間和風一起流轉,群山、森林、湖泊在視野中迷離,天際間,阿爾卑斯山的精靈愉悅而自在,瑪麗亞騷動的心在這裡得到安撫。當人生中感到煩惱和憂愁的時候,就到阿爾卑斯山來吧,敞開胸懷,遙望樹林,自由之心在縱情歌唱,你能從每一棵樹、每一朵花、每個生靈裡看到上帝無所不在,你就會得到安慰和力量。原唱者是扮演瑪麗亞的朱莉·安德魯斯,BBC評選100位最偉大的英國人,朱莉·安德魯斯排在第59位。
這山丘與音樂之聲有著生命
他們歌唱了千年
山丘把音樂之聲填滿我心
我心要唱響耳畔的每一支歌
我心跳動
如鳥雙翼振起
從湖泊升向森林
瑪利亞是見習修女,修女的人生是自我犧牲,自我奉獻,也可說是違反自然和壓抑人性才能達到對於自我完美恆久的要求,那些為了敬愛天主,至死謹守所有紀律的修女才是完美的修女。見習修女會有更多的掙扎,神貧、守貞與服從是非常難以遵守的規定。她們需要進行自制力與謙卑的訓練,以及摧毀自利心的各種考驗,若然違反,就會被請求天主協助克服這種依附,那麼親吻地板,親吻其他修女的腳且在用餐室乞討麵包等等這些懲罰手段就見怪不怪了。電影中,修道院裡修女們唱起讚頌我主,接著是晨禱和合唱《哈利路亞》,最後過渡到修女們談論與評價瑪麗亞,她們唱起《修女六重唱》。六重唱採用說唱與表演相結合的方式,重唱與獨唱互相交替,採用節奏型的反覆,同時穿插笑聲,休止與清唱的形式。相比歌劇中用來敘述情節的宣敘調,這種流行音樂的風格更貼近實際生活場景。天性活潑而自由的瑪麗亞並不適合修道院那種嚴守戒律,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她給修道院造成一個難題,該怎麼處置她?
瑪利亞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軍上校家裡做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她從彷徨中樹立信心,希望在生活中得到錘鍊,她唱出歌曲《我有信心》(I Have Confidence)。上校由於自身經歷與家庭的變故,以刻板的軍事管理手段管教七個孩子,導致孩子們「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頑劣不堪。初來乍到的瑪利亞遭到他們的作弄欺負,什麼口袋跳出蟾蜍,餐椅有松果扎屁股,床上藏著小鞋……這幫調皮搗蛋用蛇、蜘蛛來惡搞家庭教師,已經氣跑了11個家庭教師了。其實「熊孩兒」問題是家長的鏡像。「我了解陌生人在新家庭裡,會是多麼緊張,了解能被接受,會是多麼重要的事。你們使我感到多麼溫暖。」瑪麗亞經受了孩子們的戲弄之後,還是採用了賞識教育,由衷地說出上面的一番話。教育是講手段講方法的,必要時,需要鬥智鬥勇。如何讓孩子接受你?得懂他們的心理,保守他們的秘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電影裡上校的大女兒麗莎與信差羅夫在雨夜花園中互訴衷情,兩人唱出了《即將十七歲》(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這首歌曲會讓人想起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那些插入的鏡頭,如芭蕾舞,雙人歌舞等,這些都沿襲奧地利的音樂傳統,甚至還有模仿莫扎特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詼諧歡樂的腔調。花園中的玻璃瞭望臺也出現在後來馮·特拉普上校和瑪麗亞擁吻的鏡頭裡,原來這個靜謐的地方是在薩爾茨堡郊外的海爾布倫宮裡,迷人的宮殿是阿爾卑斯山修飾主義建築風格最燦爛的作品之一,也是歐洲唯一一座戲水宮殿。
▲ 海爾布倫宮
《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狂怒的雷電暴雨之夜,七個孩子陸續跑到瑪麗亞的房間來尋求安全保護,瑪麗亞為受驚的孩子們唱歌,「綠草地,滿天星光,玫瑰上的雨滴、小貓的鬍鬚、光亮的銅壺、溫暖的羊毛手套、牛皮紙袋上的細繩,這些都是我心愛之物;還有乳白色小馬、脆甜蘋果糕」,美好的事物在歌聲中閃現,在困難時候唱起這些歌,是可以帶來神奇的安慰效果的。此時,瑪麗亞已經得到孩子們的信賴,愉快地融進他們的生活中了。及至後來,瑪麗亞發覺自己愛上了上校,這不是一個見習修女所為,於是不辭而別。孩子們隱瞞父親偷偷跑去修道院尋找瑪利亞,回來被父親問責,七個孩子餓著肚子唱起這首美好的歌,結果瑪麗亞奇蹟般地回歸,給孩子們帶來希望。
七個孩子是七個跳躍的音符,瑪麗亞為了讓孩子記住唱歌所用到的最基本的七個唱名do、re、mi、fa、sol、la、si,她運用諧音和形象記憶的方法編創了一首《哆來咪》(Do-Re-Mi),歌聲中,「母鹿」、「光」、「我的名字」等的發音都配合唱名應運而來。瑪麗亞教唱Do-Re-Mi的地方就是米拉貝爾宮。有著許多人物塑像的米拉貝爾宮是按照希臘神話為模樣建造的。宮殿、草坪、柱廊等無不標榜著晚期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米拉貝爾宮是有著豔情故事的宮殿,1606年,樞機主教萊特瑙為他的情人莎樂美·阿爾特修建了這座華美的宮殿。這位莎樂美·阿爾特自幼聰慧,酷愛音樂,精於鋼琴演奏和聲樂。一位當時的畫師,在為其畫像後,驚嘆其容貌之美,「比水晶還晶瑩,比玫瑰更嬌豔,婀娜如楊柳,優雅賽藍鑽。」
《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是瑪麗亞和孩子們表演木偶戲所用的歌曲,描寫一個牧羊人的愛情故事,我們仿佛看到草原上成群的牧羊在互相追逐嬉戲。歌中採用大量「來咿噢都」等襯詞,可視為牧羊人所唱的歌聲,使歌曲更為風趣詼諧。牧羊人是大地上的先知,王爾德說過,「有許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漁民、牧羊人、農夫、做工的人,儘管他們對藝術一無所知,但他們,才是大地的精華。」這首歌曲中,有突然提高的嗓音以及用真假聲不斷的交替,一會高八度,一會低八度,形成奇特的聲音效果。這種唱法沿襲了阿爾卑斯山脈古老的約德爾唱法。
在家庭舞會差不多結束時,上校家中七個孩子們向來賓道晚安,他們唱起《晚安,再見》(So Long,Farewell)。在歌聲中,孩子們做出相應的表演動作,一個一個依依不捨地退場離去,給賓客留下有禮儀有教養的良好印象。兒童是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童年應是擁有更多自由的時期,他們具有創造性地自我表達的需要,對大自然有著敏銳的感悟力。為了有益於孩子們在音樂與遊戲中學習與成長,瑪麗亞精心編排了這一有趣的音樂表演節目。
大廳的鐘表發出滴答悲傷聲音,鐘聲馬上要響起了。
(鐘錶上)那個託兒所裡的小笨鳥,跳出來說"cuckoo"。
既然告訴我們,要我們向大家道晚安,
別了,再見,珍重晚安!
我不願離開這個美景!
《雪絨花》(Edelweiss)歌詞本身是一首清新雋永的小詩。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崖上,雪絨花綻放著稀世的美麗。由於雪絨花生長在艱險的環境中,常人難以見其芳蹤,所以見過雪絨花的人都是英雄,是勇敢的象徵。從前,奧地利的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攀上陡峭的山崖,只為摘下一朵雪絨花獻給自己的心上人,只有雪絨花才能代表為愛犧牲。電影中上校深情撫琴而歌,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以及生活的磨難的人更懂得此中情意。「雪絨花」之名來自於其葉子上覆蓋著一層潔白的絨毛,形象高貴,聽起來都有一種無言的美感。歌曲優美的音符是藝術與自然之間的完美輝映,美麗又罕見的雪絨花,散發出靈魂的純淨,不單只迴蕩在亙古永恆的阿爾卑斯山之下,而且,它飄向全世界愛好音樂的人們心中。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原唱
雪絨花,雪絨花
清晨迎接我開放。
小而白,潔而亮,
向我快樂地搖晃。
白雪般的花兒,
願你芬芳,
永遠開花生長。
雪絨花,雪絨花,
永遠祝福我家鄉。
瑪麗亞向修道院院長道出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院長告訴她要有勇氣,並唱出了一首《攀越群山》(Climb Every Mountain)來表達人類追尋的終極意義。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哪怕踏遍千山萬水,也要跟隨每道彩虹,直到找到自己的美夢。電影結束時,上校一家逃脫納粹德國的追捕,他們在崇山峻岭之間迂迴前進,在這首追求夢想的歌聲中奔向瑞士,奔向自由。從版圖上看,奧地利大部分邊界都連接著德國,薩爾茨堡處於奧地利東邊與德國接壤處,距離西邊的瑞士與西南面的義大利都很遙遠。電影來自於真實的崔普家庭演唱團經歷,實際上他們先坐火車到了義大利,又從義大利飛到倫敦,最後到達了美國。無論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與實際生活都是殊路同歸的,那就是自由與世上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用生命的激情去追求。
這美夢需要你獻出全部的愛,
在你有生之年,一直去攀登每座山,
涉過每條小溪,跟隨每道彩虹,
直到找到你的美夢。
《音樂之聲》有十數首歌曲,由美國作曲家理察·羅傑斯與詞作家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傾力打造。電影以音樂為媒,解開了一個家庭的精神桎梏及轉變教育觀念,刺耳的口哨化為天籟童聲,愛心消融惡作劇。「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在1977年寫的《什麼是教育》一書寫出了教育的本質。即使外面籠罩著戰爭的陰影,只要有歌聲相伴,只要感情與靈魂相依,人生便有了奔向美好的力量。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欣賞電影《音樂之聲》
走好,老爺子
天堂裡有更動聽的音樂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