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子堪稱音樂電影中的經典,至今尚未見到第二部音樂體題材的電影的思想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今天想起來把和這部電影相關的故事推送給大家。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很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都是經過刪選和美化達到了一個更好的藝術效果,可是《音樂之聲》的真實故事也相當具有戲劇性。
女主人公瑪利亞.奧古斯塔.庫徹拉(Maria Augusta Kutschera)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
瑪利亞7歲父母雙亡,18歲從師範學校畢業之後,就跑到修道院志願做了一名修女。
瑪利亞21歲的時候神乎其技地被派到海軍上校喬治.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家。喬治家裡有七個孩子,瑪利亞擔任家裡最小孩子的家庭教師。
他們彼此相愛,喬治取消了和伊芳公主的婚約,和瑪利亞結婚了。
瑪利亞30歲的時候,因為德國納粹黨導致奧地利經濟全面崩潰,男女主角宣告破產。也就是在同一年,男女主角參加了當地的音樂節,被當年的著名女高音洛特.雷曼發掘成為了知名歌唱組合The von Trapp family,在全歐洲展開巡演。
瑪利亞33歲的時候,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史稱「德奧合併」。喬治拒絕了第三帝國海軍的徵召,帶著女主角和七個孩子逃離了被納粹德國佔領了的奧地利,輾轉來到美國。
在美國,The von Trapp family合唱團一炮而紅,在全國巡演並且出了唱片,甚至在貓王的專輯中獻聲。喬治在瑪利亞42歲的時候去世,至死保留奧地利國籍。
兩年後,瑪利亞把這一切寫成自傳,此書出版後十分暢銷,隨後被改編成兩部德國電影,並且被著名編劇林賽與克羅斯改編成劇本,百老匯黃金搭檔羅傑斯與漢默斯坦創作詞曲,從而成就了一部膾炙人口的《音樂之聲》。
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
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快樂的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而影片中經典的歌曲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雪絨花》。
第一次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
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併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我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加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儘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迴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想像一下如果故事的背景是中國,我們吟唱的未必是如同國歌一般的悲壯,但也是像茉莉花一般的無盡的感傷。
這部音樂電影之所以被譽為經典,並且有一定的思想高度,音樂歌曲經典僅是一方面,而更加深刻的是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音樂之聲總是美妙,如果知道是誰在唱又為何而唱,許多意味或許會更加的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