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別「上校」
普盧默從事演藝事業超過60年,最初是一名舞臺劇演員,因出演莎士比亞戲劇而知名,並且在百老匯中獲得過兩個託尼獎。在過渡到電視和電影工作中後,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獲得過兩個艾美獎。
普盧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則是在1965年的電影《音樂之聲》中,他飾演了外表冷酷的馮·特拉普上校,由於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失去妻子的悲痛,使得他很難露出笑容,並且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地要求著自己的7個孩子,直到身為修女的瑪麗亞進入家庭後,一切才發生了轉變。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酷,但形象卻是高大英俊的,並且還擁有低沉的嗓音,尤其是捧著吉他彈唱《雪絨花》時,真是萬分迷人,儘管普盧默本人並沒有憑藉馮·特拉普上校這個角色獲獎,但普遍認為,這就是他的巔峰之作。
比起銀幕上的上校,日常生活中的普盧默似乎更具魅力。而這也和他的自身經歷有關,普盧默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家族的後裔,儘管他出生時家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對他的教育和要求卻依然很高,他能夠說出流利的法語和英語,同時還有著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普盧默的老友兼經紀人盧·皮特評價他說:「一位非凡的人,保持著老派的紳士風度,有著敢於自嘲的幽默感,以及對文學音樂的深深熱愛,最重要的是他非常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得知普盧默去世的消息,憑藉著《音樂之聲》而名聲大震的女演員朱莉·安德魯斯悲傷地表示「世界失去了一位出色的演員,我失去了一位珍愛的朋友」,現年85歲的安德魯斯還稱「我珍惜我們共同工作時的回憶,以及多年來我們分享的所有幽默和樂趣」。
《音樂之聲》故事梗概
《音樂之聲》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故事,有的人說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與《簡·愛》這本書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並懷疑導演抄襲,這恰恰說明《音樂之聲》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電影的主要人物是瑪麗亞,她是薩爾茨堡修道院裡的志願修女,性格太過活潑並沒有為她帶來什麼好處,反而惹上了很多麻煩。修道院院長不太喜歡她,一天,院長接到了特拉普上校的電話,特拉普上校懇求院長能夠為自己介紹一位音樂老師,院長自然想到了瑪麗亞。
瑪麗亞帶著行李來到上校家裡,成為了上校的家庭音樂老師。上校獨自撫養了七個孩子,上他的妻子已經病逝,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十分嚴厲,家中感受不到溫情。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前幾任家庭教師離去的真正原因,由於孩子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不會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就通過捉弄家庭教師的方式來獲得爸爸的關注。
上校一無所知,他對待瑪利亞的方式也如他對待士兵一樣,不過與士兵和孩子們不同的是瑪麗亞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和態度來取得孩子們的尊重與喜歡。她用窗簾以及破布為每個孩子製作有趣的衣服,並且帶領他們到花園水池邊玩耍,歡樂的笑聲總是飄蕩在院子的上空。瑪麗亞教他們唱歌,引領孩子們通過歌聲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通過不斷努力,上校的家中慢慢充滿了歡樂。
上校回來之後,發現瑪麗亞採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們,十分不滿。但是,當上校聽到他的孩子們給施瑞德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內心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消失了很久的音樂重新帶回家裡。瑪麗亞還和七個孩子一起演出了一場木偶戲——《孤單的牧羊人》。
孩子們和瑪麗亞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上校也漸漸地被瑪麗亞所吸引。上校和施瑞德夫人舉辦了一場舞會,在舞會裡,上校的孩子們也奉獻了美妙的歌唱演出。瑪麗亞也跳起精彩的民間舞蹈,上校和瑪麗亞共舞。瑪麗亞和上校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眼睛裡儘是藏不住的愛意。施瑞德男爵夫人看在眼裡,她私下找瑪麗亞談話,希望瑪麗亞能夠離開上校。為了不破壞上校和施瑞德男爵夫人之間的感情,瑪麗亞離開了。
施瑞德男爵夫人用盡辦法,希望能夠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但是沒有效果。他們悄悄找到了修道院,卻失望而歸。瑪麗亞對修道院院長傾訴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院長對瑪麗亞勸 她不要輕易地放棄愛情,瑪麗亞勇敢地回到了上校的家裡。施瑞德男爵夫人悲傷地發現上校和她之間已經沒有感情了,她成全了這對有情人。
結婚後,二人去旅遊時德國法西斯摧毀了他們的家園,上校的女兒的男朋友是法西斯成員,在上校和瑪麗亞回到家裡的時候,發現負責照顧孩子的麥克幫上校和瑪麗亞報名參加了一個音樂節。上校在家中接到了德國法西斯的通知,要他馬上去法西斯海軍報導。對德國法西斯恨之入骨的上校決定馬上帶著所有人離開這個國家,就在他們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家人卻被控制住了,但是,上校拿出證據證明他們離開是為了去參加音樂節。
在德國法西斯的監控下,一家人來到了音樂節的現場,並且演唱了一首《雪絨花》,瑪麗亞和上校的眼中滿是對國家的懷念。在音樂節結束後,上校一家人趁著忙亂離開了音樂節的現場,但是德國法西斯一直跟蹤到修道院裡。在修道院眾人的幫助下,經歷了很多的艱難,上校一家人終於離開了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