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典之作《音樂之聲》為例,聊聊歌舞片中音樂的作用

2020-10-20 愛柚子的鹿

家庭教師瑪利亞帶著她的吉他走進了馮·特普上校的家庭,她那充盈著愛的美妙音樂,不僅幫助孩子們從上校軍制化的管理中解放出來,還幫助上校走出亡妻的悲痛,為這個家庭重新打開了一扇愛與歡歌的大門。

《音樂之聲》更憑此成為當年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並一舉奪得第38屆奧斯卡電影節 「最佳音樂」大獎。時至今日,《sound of music》、《Edelweiss》、《Do-Re-Mi》等歌曲依然廣為流傳,成為一代的經典。美妙的音樂給《音樂之聲》帶來迷人的魅力。



音樂,對於電影本身而言,是另一種必要的表現技巧和敘事方式;而對於觀眾而言,則另一扇門,一扇不同於正門——視覺影像影像、但同樣通向作品深處的一扇門。《音樂之聲》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理解它的音樂,對把握整部作品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美國作曲家赫爾曼曾經說過:「音樂實際上是為觀眾提供了一系列無意識的支持。」

在《音樂之聲》中這樣的支持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01 通過音樂巧妙敘事


首先,音樂巧妙的擔任著敘事的作用。在影片的開始,院長嬤嬤和眾修女在爭論瑪利亞的性格時,所唱的《Maria》一方面概括了瑪利亞的性格,像「雲一樣難以安定,像月光一樣難以捕捉」,鮮活的刻畫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麻煩」女孩形象。另一方面也得出結論「瑪利亞不屬於修道院」,這就為下面瑪利亞走出修道院、成為上校家的家庭教師埋下了伏筆,為整個故事的發展做了鋪墊。


與修道院格格不入的瑪利亞

《Maria》不僅將一段冗長而枯燥的對人物性格的評論,代以優美活潑的音樂,更是自然地切入了整部影片輕鬆幽默的氛圍,為觀眾打開了一扇輕鬆愉悅的精神樂園的大門。

與其他歌舞片相比,《音樂之聲》中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幾乎其中的每一段音樂都會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而每一次出現的情境和風格又都是有所區別的。這樣,同一首歌曲所處的情境、人物關係等就形成了相關的對比。

就像《Maria》這首歌,影片開頭時由五個修女輪唱最後合唱,展示的瑪利亞的性格特徵。這一段輕快、生動,充滿了趣味性,活靈活現地塑造出一個生機勃勃的瑪利亞的形象。而《Maria》第二次被用在瑪利亞與上校的結婚典禮上,這時瑪利亞穿著潔白的婚紗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新郎,此時《Maria》進行曲代替了常見的《婚禮進行曲》成為背景音樂。這一次是管風琴,管弦樂隊和修女合唱團取代了輪唱,營造出莊嚴、神聖、隆重的氛圍。此時的《Maria》已經不再是對一個調皮女孩的調侃而是對新娘的祝福和對幸福未來的祈禱。

歌聲中瑪利亞緩緩前進,而歌聲仿佛就是這個新娘一路漸漸成長與成熟的見證人。

同一首在不同情境中的對比,除了通過演繹風格的不同來體現,還可以通過歌詞在具體情境中的具體含義形成對比。當瑪利亞為了逃避對上校萌發的愛情逃回修道院的時候,院長嬤嬤用一首《Climb Evry Mountain》鼓勵她面對自己的感情,勇敢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歌詞裡的「山」象徵著人生的險阻,象徵著個人的困難。它指引著瑪利亞越過心裡的障礙,回到上校家,尋求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而在影片的最後,當馮·特普一家擺脫了德軍的追捕,越過出境的山脈時,《Climb Evry Mountain》再次響起,這一次的《Climb Evry Mountain》無疑具有了更為深遠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意味,它象徵著著奧地利必將擺脫德國統治的陰影,跨越歷史的障礙,得到新生。從「小我」到「大我」,在不動聲色間即完成了電影主題的升華。


在影片的結尾,馮·特普一家在德軍的監視下參加了音樂節的比賽。這時候的歌唱變成了與德軍對峙的力量與武器。瑪利亞第一次帶著孩子們郊遊時,教會了孩子唱《Do-Re-Mi》,不僅將音樂帶進了孩子們的心目中,也將愛和溫暖種進了孩子們的心裡,是美好的愛的傳遞。


而在音樂節上,孩子們認真地唱起《Do-Re-Mi》的時候,已經不再是愛的傳遞,而變成了一種戰鬥的力量,一份不屈的骨氣。上校再次唱起《Edelweiss》時,也不再是為了表達脈脈的家庭溫情,而是表達著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以及不願屈服的心志。「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大家都心懷這種愛,我祈禱你們不會讓這樣的愛湮滅。」而最後一首歌《So Long,Farewell》則是聲畫的對比——孩子們唱著歡樂的告別的歌一個一個有序的退場,實際上是為了騙過德軍的耳目,安全逃跑。緊張的逃亡,千鈞一髮的時刻卻依然配著一首童心的晚安道別之歌。聲畫的明顯的對比,構成了影片可貴的張力。

如果沒有音樂,這個《音樂之聲》的故事完整嗎?其實依然是完整的,但是這些巧妙的隱喻和對比就會缺失,故事的觀賞性也就大打折扣。無疑,音樂在片中充當了重要的敘事的角色。

02 抒情:音樂讓影像多一重維度


相對於視覺影像而言,音樂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深沉的、蘊藉的,含蓄的,因此音樂在豐富和延伸人物的內心情感方面常常起到得天獨厚的作用,因此發揮音樂的抒情作用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須。

在花園中,瑪利亞和上校互相表明了心跡,朦朧的月光、斑駁的樹影,夜蟲的輕吟,夜色是那麼柔和美好。瑪利亞輕輕地唱起了《Something Good》

「somewhere in my youth or childhood,I must have do something good.」(也許在年少的時候,我做過些什麼好事)


歌聲輕輕唱出了瑪利亞幸福到來時的甜蜜溫馨,也唱出了她對人生的感悟和和內心真誠的感恩與感動。人物內心看不見的情感在歌聲的縈繞中,似乎具體化了、形象化了,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物內心深處的幸福像星辰一樣在這夜色中閃閃發光。輕柔溫馨的歌聲將相愛的人的心貼得更近,也將畫面中美麗的夜色襯託得愈加寧靜美好,人、情、境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同樣是甜美的約會,大女兒莉莎跟戀人勞夫約會的時候,音樂是《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這首歌俏皮而活潑。二八芳華的少女,情竇初開,對感情充滿真摯的嚮往。17歲的男孩,因為稍稍年長,就擺出老大哥的派頭指點女孩:不要太天真要對男人保持警惕。

而16歲的女孩對男孩充滿仰慕和信賴。此時,兩人之間的感情是無比美好和純潔的。歌曲傳達的是兩人的少不更事,天真浪漫。

但,這首歌其實也巧妙暗示了一些關鍵信息——勞夫急於在心愛的姑娘面前證明自己,所以才會在後面快速轉投納粹,甚至成為迫害上校一家的幫兇。

對比上校和瑪利亞月下定情的優美畫面,莉莎和勞夫則是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兩人都被淋成了落湯雞,似乎也暗示著打斷年輕人美夢的不速之客——戰爭,即將到來!


整個故事中,情感最為飽滿的一首歌當屬《Edelweiss》。

雪絨花生長於歐洲的高海拔地區,是著名的高山花卉之一,被譽為阿爾卑斯山的名花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雪絨花,雪絨花,

清晨迎接我開放

對於奧地利人來說,它就是故土、家鄉的象徵,有著不可替代的情感地位

此時,上校正面臨著德國人的逼迫:要麼離開祖國,遠走他鄉,要麼就得接受德國人的授職,成為納粹的爪牙。上校在告別演唱上拿起吉他,輕輕唱起這首民謠。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小而白 

潔而亮  

向我快樂地搖晃

  

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  

永遠開花生長  

雪絨花,雪絨花  

永遠祝福我家鄉

他唱的既是自己的選擇——為保清白,不得不離開祖國,也唱出了自己的期望——希望每一個奧地利人,都能像雪絨花一樣堅韌頑強,守護好自己的家鄉。歌曲唱到一半,上校忍不住聲音哽咽,淚光閃閃。臺下的觀眾,漸漸加入了合唱,一首簡單的民謠唱得納粹坐立不安——奧地利人沒有忘本,沒有忘記自己的故土!


家國之情,舉重若輕。不用隻字片語,沒有一句口號,整個音樂會現場就充滿濃濃的愛國之情。因為對故土的眷戀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即使在強權的壓迫之下會被暫時隱藏,但永遠卻永遠不會消逝。


03 深邃的共鳴、沁入人心的力量

「最好的音樂是聽不見的,而是看見的」。

音樂的美妙之處,不僅在於能創造細膩感人的內在情感世界,更在於帶來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啟迪人們找到平淡的日常生活所淹沒的幸福的感覺。也就是說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的需求,更是一種心靈交流,一種幸福的尋求,像是山巒間的回聲,呼應著人類最需要的情感,為你打開幸福之門。

《音樂之聲》中的音樂就具有這樣的魔力,它們往往歌詞樸實無華,旋律優美輕快,既不會將大道理大哲學強加其中,又不失其獨特的內在韻味,達到新巧別致、雅俗共賞的效果。

《The Sound Of Music》像一股來自春天的新鮮空氣,將春天的綠草藍天白雲的美麗親切一直吹到你的心底。《Do-Re-Mi》有著小溪一樣明快清澈的節奏,飛揚的旋律,讓人不自覺想在無邊的草地上飛奔,盡情地釋放青春的活力。《The Lonely Goatherd》讓人想到美好而古老的俄羅斯童話,而《I Have Confidence》則讓人忍不住想像瑪利亞一樣充滿希望和力量地去未來闖一闖……


《音樂之聲》不僅是一個家庭教師和上校的愛情故事,它通過美妙的音樂使它成為所有人的故事,成為「我們」的故事。影片裡的故事與影片外的人們所共同期望的幸福、美好被歌聲連通起來,影片也因此具有了動人的力量。《音樂之聲》就是這樣一扇幸福的門——發現幸福、啟迪幸福、打開幸福的門。

當代美國學者湯瑪斯·雪茲說 :「歌舞片在我們的文化中是最受歡迎,卻是最不被了解或欣賞的通俗形式。」

當人們在欣賞歌舞片的時候,很容易被熱鬧、花哨的外表所迷惑,而容易忽略創作者嵌套在影片中的音樂密碼。

《音樂之聲》是少有的、可以讓人從小看到大的一部電影:孩子喜歡裡面的熱鬧的音樂,明快的舞蹈,大人看到真摯的情感,家國情懷。母親看到育兒哲學,而普通人亦可欣賞優美的阿爾卑斯山,如畫的自然風光,喚醒人對自然的嚮往和歸宿。

網上有一段關於《音樂之聲》的影評是這樣寫的:

詩歌般的音樂、音樂般的語言,傾訴和展示著那些來自於七十年前一個遙遠國度的人們對愛的表達:長者對晚輩,孩子對父母,子民對祖國,人類對自然,這其中的一切言行思想,都包含了和諧的愛意。

我們常常有這種感覺,看完一部電影,時間長了印象逐漸模糊,可是只要看過《音樂之聲》的人,對裡面的音樂應該很難忘懷。膾炙人口的《Edelweiss》、《DO RE MI》,甚至比電影本身更為流行。

音樂延展了電影的生命,因為它最終扣響的是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對愛的渴望。對於《音樂之聲》而言,音樂是一扇門。透過這扇門,你將打開一片神奇的藝術的空間,發現一個全新的藝術視角,獲得豐富而充滿創造性的藝術享受。

歲月的流逝,洗舊了照片的顏色,可是卻將音樂的感覺淬鍊地更加熟稔和純熟。只要循著這熟悉的旋律,就可以找到對影片、對故事甚至是對那個時代的記憶。成功的音樂,將讓影片具有了額外的藝術的生命力,《音樂之聲》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相關焦點

  • 美國歌舞片巔峰之作,超越了《音樂之聲》,不止是歌舞的獨特魅力
    超越了《音樂之聲》,無與倫比。GeneKelly初獲芳心後在雨中歡快地載歌載舞,此段情節堪稱歌舞片歷史上的永恆經典!我都不記得我把這段看過多少遍了。在展現歌舞的獨特魅力之外(那麼多一鏡到底,肯定排練很辛苦),還很好地用貫穿全場的喜劇風格表達了好萊塢電影歷史性轉折的種種經歷,確實是一部難得的佳片。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
  • 音樂劇《音樂之聲》
    音樂劇《音樂之聲》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6-11 09:09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音樂之聲》治癒系電影中的抗鼎之作
    《音樂之聲》是部老電影了,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距今已有55年。可以說這是一部已過天命之年的電影,給幾代人帶來了美妙的觀影體驗。用它的睿智與平和,治癒了無數人,是治癒系電影中的扛鼎之作。音樂之聲》每一幀都是一幅絕美山水畫。
  • 音樂丨《音樂之聲》堪稱經典,我最喜歡的電影!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音樂劇,奠定了後面很多音樂劇的發展,裡面有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也有溫情的親情故事,情節致敬了《簡·愛》,講了一個家庭女教師去到一個軍官家裡面,然後通過音樂、智慧、耐心獲得幾個搗蛋鬼的認可,之後也感動了軍官,他們在一起了(又一個讓我學好國標的理由)。
  • 《音樂之聲》:歌舞片的典範,該有的情感寓意都相當豐滿
    劇照最後小劇場那段很觸動,同樣的歌曲,不一樣的心境。好看的東西看一部少一部,最美好的還是不經意地偶遇美好。看到一句話,這樣的電影才配得上永垂不朽四字。劇照能激發心底美好感情的音樂劇。她所擁有的那些美好特質讓她值得這一切。美麗的音樂、無暇的品性、和諧的家庭……影史上傳頌最廣的長青家庭電影,十分適合親子同樂。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雪絨花,雪絨花每天清晨迎接我小而白純又美你似乎很高興遇見我雪白的花朵永遠開放成長願永遠鮮豔芬芳我最早看到《音樂之聲》尚在上小學沒多久的時候,學校統一為我們播放了這個電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們尚不知情愛,不知二戰的殘酷,也不知愛國者為正義的信念,可以說僅僅是看熱鬧。
  • 電影《音樂之聲》插曲《哆來咪》,太經典了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電影史上相當經典的音樂片,其原聲唱片更被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評選為「史上100大電影原聲」之一。 片中眾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電影觀眾沉醉不已,理察·羅傑斯創作的優美動聽、流暢生動的音樂和百老匯製作人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撰寫的雅俗共賞、惹人喜愛的歌詞,無疑是影片取得空前成功的關鍵因素,負責編曲兼指揮的影片音樂總監歐文·柯斯堤爾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 用音樂歌唱經典,以舞姿打動觀眾,歌舞片的奇蹟——《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相信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看過。這部電影中不僅有迷人的景色惑人心神,還有真情流露的動人情感。每一段感情都隱藏在動人的音樂背後,用含蓄而隱秘的方式表達人各種方面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不枚勝舉。
  • 百老匯經典《音樂之聲》年底巡演 壓軸戲劇節
    《音樂之聲》有從小聽到大的經典音樂,是經典的百老匯劇目,全英文對白又淺顯易懂。這是一部闔家觀賞的傳遞「真善美」正能量的音樂劇,歲末深冬暖心的好去處。  走進劇院看經典百老匯音樂劇  《音樂之聲》這部經典的百老匯音樂劇,1959年於美國紐約首演,有著近60年的歷史。
  • 《音樂之聲》——為何而唱歌
    這部片子堪稱音樂電影中的經典,至今尚未見到第二部音樂體題材的電影的思想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今天想起來把和這部電影相關的故事推送給大家。人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很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都是經過刪選和美化達到了一個更好的藝術效果,可是《音樂之聲》的真實故事也相當具有戲劇性。
  • 贈票 | 音樂劇中的經典《音樂之聲》,讓你和孩子一起隨音樂起舞
    不到一年時間,《音樂之聲》中文版走遍全國36個城市,60位臺前幕後的演職人員,帶來107場精彩演出,觀眾超過10萬人次。 從老人到小孩,《音樂之聲》中文版讓每位中國觀眾得以用母語重溫經典。  央視網評論:「毫無疑問是近年經典音樂劇中最具感染力、最親民的體驗。這樣讓觀眾們全情參與起來的,《音樂之聲》是第一部。」
  • 《音樂之聲》中文紀念版北京上演 重溫經典音樂
    來源:新浪娛樂《音樂之聲》《音樂之聲》2019年百老匯經典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日前在海澱劇院上演。該劇自1959在百老匯原版首演以來,熱演至今,在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演出超過4000場,獲5項託尼大獎,被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音樂劇」,更是成為國內許多觀眾的音樂劇啟蒙之作。今年,中文版《音樂之聲》再度回歸。2016年,百老匯獨家授權七幕人生製作的首部中文版《音樂之聲》上演。如今,中文版也演到了第四個年頭,演出場次累計超過375場,感動58萬觀眾。
  • 「音樂之聲」裡的瑪麗亞,今年已經80了.
    但是有一部一直留在我心裡的電影,是我孩童時期的回憶,那便是「音樂之聲」。不知道現在的95後、00後的孩子們有沒有看過「音樂之聲」?我記得在我小時候,電視臺一沒有節目播,就會放「音樂之聲」。而每次放「音樂之聲」,我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為別的,只為美好的故事、動人的音樂和美麗的女主角瑪麗亞。
  • 音樂劇女神 | 朱莉·安德魯斯:她的人生就是一部音樂之聲
    1965年音樂劇電影《音樂之聲》上映半個世紀過去了,影片中的瑪利亞修女
  • 音樂│《音樂之聲》Do-Re-Mi
  • 為什麼《音樂之聲》如此經典?
    1965年的音樂劇電影《音樂之聲》的男主角 Christopher
  • 《音樂之聲》治癒系電影中的扛鼎之作
    《音樂之聲》是部老電影了,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距今已有55年。可以說這是一部已過天命之年的電影,給幾代人帶來了美妙的觀影體驗。用它的睿智與平和,治癒了無數人,是治癒系電影中的扛鼎之作。《音樂之聲》劇照01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音樂之聲》每一幀都是一幅絕美山水畫。還記得片頭嗎?
  • 浸透生命的歌聲《音樂之聲》,看完影片你感覺如何?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
  • 音樂之聲 關於音樂,關於津市的天籟之聲
    津市人喜愛音樂,不少人或二胡,或古琴,或揚琴,且有較高的造詣,我有一友,兄弟五個,均善器樂,加上他父親,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周末家人聚在一起演奏,吸引街坊鄰居觀看,那種歡快的氣氛曾深深地感染了我。在那一段什麼都貧乏的日子裡,音樂之聲衝淡了人們的憂鬱和煩惱。
  • 《音樂之聲》男主角離世
    1965年,由羅伯特·懷斯執導的劇情片《音樂之聲》在英國上映,他在片中飾演具有強烈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的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受到觀眾好評,從此家喻戶曉。儘管《音樂之聲》讓他名利雙收,然而克里斯多福·普盧默卻似乎始終都不喜歡這部作品,甚至討厭地稱呼它為「鼻涕之聲」。克里斯多福在業界是出了名的暴脾氣,被稱作好萊塢最暴躁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