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透生命的歌聲《音樂之聲》,看完影片你感覺如何?

2021-01-09 心靈美文摘錄

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為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著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為什麼?因為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瑪利亞選擇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輕鬆,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

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愛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愛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音樂之聲》改編一部瑪利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而其創作靈感源自瑪利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與電影大致相同,緣分的使然讓男女相愛,又在國破山河的歷史背景下倉皇逃奔。影片結束在一家人快樂的登山途中,春日裡的景色生機勃勃的傳達著希望和快樂,令人陶醉不已,成功的改編使其一躍成為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片中的插曲膾炙人口,《雪絨花》的旋律優美動人,是聽了數十年的經典曲目。在柔和的畫面下人們宛若身在天堂,七個孩子真如同天使一樣跳躍歡唱,草地上、樹林間、小河邊、市場裡處處留下了她們的鶯歌笑語,仿佛為本片插上了一對潔白的翅膀,美好的不似人間。而沉重的德奧之爭像是地球沉重的引力,又將這部歡樂頌拉回了依依不捨的人世間。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瑪利亞,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修女,受教經驗僅源於不停製造麻煩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擔任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時將職務做得有聲有色。音樂是瑪利亞的靈魂,歌聲像她渴望自由愛恨的心靈,衝破藩籬泯滅界限,讓孩子們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

讓失去愛侶的軍人父親重拾溫暖,劇終一家人拋棄家產翻越高山邁向更自由的國度,苦難彷如必經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樂還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禮物。對於一部已經蓋棺論定的卓越電影妄圖評說似乎畫蛇添足,而經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

而《音樂之聲》誇張且流於穿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戀愛場景中必用的柔焦鏡頭和虛假光源,好萊塢的歌舞劇流水線並未扭曲其故事架構,在戰爭傾軋、國家顛沛、國民失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馮.崔普一家面臨的黑暗和壓力不言自明,卻沒有被父母每天掛在臉上,故作輕鬆只為呵護童年,刻意營造幸福感。

母親往往是家庭氛圍的主宰,比父親更能夠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成長。瑪利亞與16歲大女兒的兩次對話既為她保守了秘密又為她的失戀解開心結,對待5歲小女兒則極盡同情誇讚之能事,年齡的差距不妨礙她們成為朋友。對待兩個男孩子的不守規矩沒有雪上加霜地嘲笑鄙薄,在被他們惡作劇戲弄的時候不僅沒有檢舉揭發反而為之遮掩,化幹戈為玉帛的智慧為她贏得信任尊重。一場精心編排的木偶戲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成就感,當屬家庭教育的神作。

相關焦點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但是正是這一首《雪絨花》,儘管過去十多年,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可以說,這是音樂的力量,不枉」音樂之聲「之名。雪絨花,雪絨花,小而白,純又美,伴隨著輕柔的曲調,淺聲吟唱,描繪出雪絨花聖潔美麗,能讓心靈重歸於平靜的形象。正是這麼一首描繪雪絨花的民謠,依舊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調,卻話鋒一轉,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飽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戀與憂傷之情。
  • 以經典之作《音樂之聲》為例,聊聊歌舞片中音樂的作用
    美妙的音樂給《音樂之聲》帶來迷人的魅力。音樂的美妙之處,不僅在於能創造細膩感人的內在情感世界,更在於帶來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啟迪人們找到平淡的日常生活所淹沒的幸福的感覺。也就是說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的需求,更是一種心靈交流,一種幸福的尋求,像是山巒間的回聲,呼應著人類最需要的情感,為你打開幸福之門。
  • 電影點評:《音樂之聲》用音樂化解仇恨
    《音樂之聲》誇張且流於穿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戀愛場景中必用的柔焦鏡頭和虛假光源,好萊塢的歌舞劇流水線並未扭曲其故事架構,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瑪利亞,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修女,受教經驗僅源於不停製造麻煩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擔任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時將職務做得有聲有色。
  • 中國新歌聲劉文天做客音樂之聲!
    《中國新歌聲》是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製作打造的大型原創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
  • 音樂之聲:當你啟程歌唱,願你旅途漫長
    社會與時代呼籲精品音樂:音樂選秀節目層出不窮,歌手們扎堆發片,製作人絞盡腦汁獻上曲風迥異的demo.一切都是為了突破與超越。音樂的魅力有多大?53年的一部經典電影,可以告訴你——音樂能超越國籍、拉近距離、消除偏見。
  • 朱莉:你是我的音樂之聲
    我會選擇朱莉 安德魯斯,她是美國經典歌舞片《音樂之聲》中扮演瑪麗亞的英國女演員。留著瑪麗亞的短髮,身著同款服裝,抱著吉他,哼唱著影片的插曲《Do Re Mi》和《雪絨花》。記得大學的英美文學課上,原小說《音樂之聲》中有關瑪麗亞第一次出門前往上尉家做家庭教師的章節也是必讀部分。影片裡,瑪麗亞拎著行李,邁著大步流星,唱唱跳跳地穿行在秀美如畫的阿爾卑斯山間,為自己的嶄新旅程感到愜意。
  •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音樂之聲》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音樂之聲》,集真善美於一身,獻給人類靈魂的高尚禮物。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劇情簡介見習修女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
  • 「重溫電影時光」徵文 |《音樂之聲》
    記憶碎片裡,第一次看《音樂之聲》是在學校裡,而且還是「未完待續」的。幾天前我再次重溫並且完完整整地觀了一遍影,頗有感觸。  也許可以說影片講述了修女瑪利亞和上校馮・特拉普的愛情故事,抑或是瑪利亞成為一名家庭教師的歷程,又或者是上校為七位孩子成功找到一位善良的母親的故事,但我更喜歡把它歸結為瑪利亞的音樂人生。
  • 在《音樂之聲》中告別「上校」
    《音樂之聲》50周年慶典,男女主角再相逢以下是普盧默的10個最佳角色:《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而拍攝於1964年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則豐富了薩爾茨堡的童話氣質。宛若仙境的阿爾卑斯山麓,雪峰在遠處高聳,山坡上長滿繁密的野花,璀璨寶藍的湖水環擁著古堡,哥德式教堂尖頂指向蒼穹。米拉貝爾宮的小天使淘氣地裸露著處子之身,郊外的海爾布倫宮的戲水噴泉隱藏在矮樹與叢林中,這些無不散發著自然的嬌媚和婉約。
  • 音樂之聲:我愛瑪利亞,她讓我們愛上自己,並擁抱生命的熱烈
    ——在這段時期,感覺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陪7歲的兒子和三歲半的女兒,又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音樂之聲》。這部拍攝於1965年的電影,至於它的榮譽和背景,以及故事梗概,我都不想再做任何的贅述,相信很多人都是比我更明了的。在網上曾看到一則這樣的評論,是讓我非常的印象深刻。
  • 電影賞析《音樂之聲》:音樂的洗禮,親情的回歸與正義的對抗
    電影的開頭,在一片美麗的山野中,純真善良的瑪利亞用歌聲拉開序幕。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在音樂劇當中,只有音樂之聲能給我一種陽光、美好、幸福的感覺。在歌聲中,能看出瑪利亞的博愛、對自己所信仰的美好的堅持、也能看出各省的美好所帶來的改變人的力量。
  • 《音樂之聲》——為何而唱歌
    這部片子堪稱音樂電影中的經典,至今尚未見到第二部音樂體題材的電影的思想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今天想起來把和這部電影相關的故事推送給大家。人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很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都是經過刪選和美化達到了一個更好的藝術效果,可是《音樂之聲》的真實故事也相當具有戲劇性。
  • 母愛心融雪絨花:《音樂之聲》之二
    母愛心融雪絨花 :《音樂之聲》之二—— 視覺經典《音樂之聲》[一]影片《音樂之聲》一開始 ,鏡頭動感 ,俯視航拍 ,我們踉隨電影畫面俯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脈 ,飄搖橫移的鏡頭掠過深髓峽谷 ,渡過荒脊山峰 ,漸漸由寒轉暖 ,從霧化晴 。
  • 電影《音樂之聲》:什麼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從家庭教師到上校夫人,一個「愛」字讓灰姑娘鹹魚翻身,乍一看,貌似很不符合「門當戶對」的理念,但想明白了你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新時代的門當戶對。《音樂之聲》這部經典影片,從名字看,以為是個講音樂的故事,所以很多音痴會不自覺地排斥。
  • 《音樂之聲》中文版將上演 重現經典《哆來咪》《雪絨花》
    圖說:《音樂之聲》男女主角傅震華、黨韞葳和五位小演員與大家見面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婦孺皆知的音樂劇《音樂之聲》中文版,將於14日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這是該劇全國巡演一年來的第108場。昨天,男女主角率小演員亮相,再現了膾炙人口的《哆來咪》。
  • 值得一看的治癒系電影:《音樂之聲》太經典,《蝴蝶》感人至深
    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幾部在這個春天適合看的鄉下治癒系電影。NO.1《音樂之聲》 美國 1965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裡包含了許多元素,向人們傳達了一種樂觀積極的生活理念。電影中的很多音樂被載入教材比如《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音樂之聲》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旋律。NO.2《海蒂和爺爺》 德國 2015不帶任何道理和刻意臺詞的純度故事,與阿爾卑斯山沁人的景色,純氧一樣的畫面相結合。
  • 黎明的生命之聲!
    今天,我們請大家來聽抗疫主題歌曲《黎明的生命之聲》。這首歌同樣的歌詞有兩種風格的譜曲演繹,江蘇文藝廣播主持人文菲獨家採訪了相關主創人員。
  • 泡在歌聲裡,音樂有治癒的功效
    那是閱盡滄桑的從容之態,那是未經修飾的天籟之聲。特別是高潮時的爆發力,一下擊打到你,那種厚積薄發的力量,那種勢不可擋的光芒,有著王者歸來的氣場,讓人恍惚覺得這個舞臺是專門為她設立的。接下來的幾場中,她越來越大氣,越走越自信,越唱越成熟,她是一顆被世俗之沙埋沒的珍珠,正一層層褪去浮塵,綻放出越來越盛的光澤。
  • 孩子心中多來米:《音樂之聲》之一
    孩子心中多來米 :《音樂之聲》之一—— 視覺經典《音樂之聲》[一]影片《音樂之聲》開始不久 ,修道院年輕見習修女瑪麗婭被分派到上校馮 特拉普家裡擔任家庭女教師 。看了影片《音樂之聲》 ,我大約知道了 ,什麼是相濡以沫 。什麼是耳鬢廝磨 。什麼是骨肉親情 。什麼是一個好的媽媽 。 憑我個人兒時的 ,那種單親子女的親身經驗 ,對一個本來沒有血親關係的女人叫媽媽 ,是不很容易的 。縱使心裡認了 ,也不容易開口叫, 叫她媽媽 。
  • 音樂劇女神 | 朱莉·安德魯斯:她的人生就是一部音樂之聲
    1965年音樂劇電影《音樂之聲》上映半個世紀過去了,影片中的瑪利亞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