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晚會上,一向搞怪的Lady Gaga以罕見地清新裝扮,深情演繹了《音樂之聲》中的插曲,不但讓人驚豔於她紮實的演唱功底,更勾起眾人對這部經典影片的無限懷念,正如隨後出場的朱莉·安德魯斯說的那樣,很難相信,一眨眼就過去了這麼多年!《音樂之聲》已經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舊強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雖已從手中滑過,但仍忍不住頻頻回首沉浸。
看完頒獎晚會的當晚,我便乘熱重溫了這部經典影片,坦白說,許多情節如今看來略顯陳舊,比如瑪利亞非傳統淑女的漢子格調,特拉普典型白馬王子的高富帥模式,像極了近年東亞地區流行的偶像劇套路,而瑪利亞作為家庭教師,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難以馴服、古靈精怪的孩子們,也可見到近年校園劇的影子,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它的魅力,重溫過程中,發自內心的快樂油然而生,我始終帶著愉悅的笑容,就同當年第一次觀看它一樣。為什麼?因為影片散發的無窮正能量
瑪利亞選擇用自己開朗的人生觀去影響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說教去管束孩子,如當孩子們情緒低落時,瑪利亞引導他們多想想開心的事物,並用歌唱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用最簡單的心理疏導方式,教育孩子們學會自我管理情緒,很快孩子們就在她的帶領下,得到了童年應有的快樂、輕鬆,他們去郊遊、去划船、去爬樹,並一路高聲吟唱,徹底擺脫了母親過世後。
特拉普上校軍事化教育造成的沉悶家庭生活,孩子們的變化和瑪利亞的生活熱情,漸漸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讓他最終走出了喪妻陰影,重新擁抱愛情、擁抱生活。這完全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愛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顯過時也無大礙,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音樂之聲》改編一部瑪利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而其創作靈感源自瑪利亞·馮·崔普的真人真事,與電影大致相同,緣分的使然讓男女相愛,又在國破山河的歷史背景下倉皇逃奔。影片結束在一家人快樂的登山途中,春日裡的景色生機勃勃的傳達著希望和快樂,令人陶醉不已,成功的改編使其一躍成為史上最賣座的歌舞片。
片中的插曲膾炙人口,《雪絨花》的旋律優美動人,是聽了數十年的經典曲目。在柔和的畫面下人們宛若身在天堂,七個孩子真如同天使一樣跳躍歡唱,草地上、樹林間、小河邊、市場裡處處留下了她們的鶯歌笑語,仿佛為本片插上了一對潔白的翅膀,美好的不似人間。而沉重的德奧之爭像是地球沉重的引力,又將這部歡樂頌拉回了依依不捨的人世間。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瑪利亞,來自阿爾卑斯山區的修女,受教經驗僅源於不停製造麻煩的修道院生活,在冒然擔任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時將職務做得有聲有色。音樂是瑪利亞的靈魂,歌聲像她渴望自由愛恨的心靈,衝破藩籬泯滅界限,讓孩子們像音符一般找到自己的位置。
讓失去愛侶的軍人父親重拾溫暖,劇終一家人拋棄家產翻越高山邁向更自由的國度,苦難彷如必經的旅程,一家人都在,音樂還在,已是生命最好的禮物。對於一部已經蓋棺論定的卓越電影妄圖評說似乎畫蛇添足,而經典之所以久唱不衰往往因為其某些方面仍有生命力。
而《音樂之聲》誇張且流於穿鑿的歌舞表演大可看做戀愛場景中必用的柔焦鏡頭和虛假光源,好萊塢的歌舞劇流水線並未扭曲其故事架構,在戰爭傾軋、國家顛沛、國民失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馮.崔普一家面臨的黑暗和壓力不言自明,卻沒有被父母每天掛在臉上,故作輕鬆只為呵護童年,刻意營造幸福感。
母親往往是家庭氛圍的主宰,比父親更能夠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成長。瑪利亞與16歲大女兒的兩次對話既為她保守了秘密又為她的失戀解開心結,對待5歲小女兒則極盡同情誇讚之能事,年齡的差距不妨礙她們成為朋友。對待兩個男孩子的不守規矩沒有雪上加霜地嘲笑鄙薄,在被他們惡作劇戲弄的時候不僅沒有檢舉揭發反而為之遮掩,化幹戈為玉帛的智慧為她贏得信任尊重。一場精心編排的木偶戲讓每個孩子都享受到成就感,當屬家庭教育的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