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上校擇愛,為什麼放棄美麗男爵夫人,卻選擇了修女

2020-09-06 一棵開滿鮮花的樹

《音樂之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經典影片,豆瓣評分9.0的優秀之作。

瑪利亞原本是一個年輕活潑,經常違規的「問題」修女,對一切都有著「莫名其妙」的樂觀和信心。修道院院長無奈之下,把她送去特拉普上校家給7個失去母親的孩子當家庭教師。

特拉普上校,超級帥!風度翩翩又帶著一點冷漠和玩世不恭。

他帶著七個大大小小的孩子,住在他的豪宅裡,妻子去世後,他對孩子們實施嚴苛的軍事化管理。孩子們都很怕他,不管男孩女孩,在他面前都得像個軍人一樣膽戰心驚地遵守著他的「軍紀」。

男爵夫人,一位風情萬種的貴族遺孀,有錢有顏,懂男人,有著成熟女人的魅力和風趣,與特拉普上校是一個社交圈子裡的曖昧對象。

怎麼看,上校和男爵夫人才應該是門當戶對的一對佳偶。

可為什麼,他最後卻選擇了一無所有、思想跳脫的小修女呢?

無他,因為修女的人格魅力更加閃光,更加有魅力。

瑪利亞的愛更具喚醒能力

男爵夫人對上校的愛,算是很正常女人對英俊男人的仰慕。她美貌、多金、風趣,知道怎麼取悅男人,怎麼讓自己看起來高雅迷人、風情萬種。

除了外貌、地位、財富的互相吸引,他們之間的互動,也就是上流社會男女之間的社交常規活動,吃吃喝喝呀,舉辦舞會呀。

如果不出意外,他們也是可以湊成外表光鮮的一對。

男爵夫人甚至已經想好,他們婚後就把七個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去。

但是,她無論多麼迷人,卻總是不能走進上校的內心。

而此時,瑪利亞卻意外登場,自帶發光體,莽莽撞撞地闖進這個原本不屬於她的世界。

在她身上閃光的,是人性大愛。

她自然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上校。但是,她是從真心愛他的孩子們開始,從為了替孩子們抵抗上校的「暴君」型管理開始,從帶著孩子放開天性,唱歌、上樹、爬山,瘋玩開始。

她帶著對這個世界的愛而來,把愛也傳遞給每一個家庭成員。

孩子們的童年變得多姿多彩,上校呢,也在孩子們的歌聲、笑聲中,在小木偶的滑稽表演中,被治癒。

心中的愛被喚醒,曾經冰封起來的心再次柔軟。

一顆勇敢快樂的心,就這樣點燃了一個因為痛苦而逃避的人。

這才是心與心的碰撞。

生活中,能遇到瑪利亞這樣能量充沛、愛意滿滿、才藝驚人的女孩,那可真是超級幸運。

雖然,她一文不名,也不夠驚豔。

雖然,她的言行舉止在上流社會看來顯得有些魯莽,不夠講究。

但是,她的熱情、才華和愛,擁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喚醒功能。

她就是有本事,喚起你心底對這個世界最本能的愛。

瑪利亞更具有個人特色

瑪利亞就像一株生長在山間樹,枝丫茂盛,肆意生長。

她是直率、善良、勇敢的,具有更豐盈的內心。

她對院長嬤嬤說:「我只是無法克制自己,門開著,山嵐在呼喚我。」

所以,在崇山峻岭,風景壯麗的大自然的環境中,她常常忘記一切,放聲高歌。在她眼裡,天空如此碧藍,萬物如此碧綠芬芳。

「我必須成為其中一個成員,我無法停止唱歌」。

她沒有成為一座山峰,卻來到7個孩子中間,成為他們的第十二任家庭教師。孩子們的父親是皇家海軍的退役軍官,母親幾年前去世。

第一次見面,上校掏出一隻哨子,對著孩子一通花式亂吹,並要求瑪利亞也要這樣對他們發布各種命令。瑪利亞認為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乾脆拒絕。

孩子們像以前一樣,極盡能事捉弄她,抗拒她,她都假裝不知道,不去揭發告狀。

夜晚風雨大作,雷聲轟鳴。孩子們害怕,她引導孩子們在難過時想自己喜歡的美好事物,玫瑰上的雨露、小貓的鬍鬚、溫暖的手套、乳白色的小馬……

大女兒談戀愛,不想讓爸爸知道,她默默關注,幫女孩打圓場,留給年輕人自己一片空間。

瑪利亞要求上校給孩子做遊戲服,被拒絕。她索性扯下舊窗簾,自己動手做了七套。

他們就穿著這些衣服,出門逛街、坐馬車、爬山、野餐,學習唱歌。

為了歡迎男爵夫人,她精心編排了小合唱歌曲、表演木偶戲。

這樣的修女,不要太可愛啊。

一群缺乏關愛的孩子迅速愛上了她。在她瘋瘋癲癲的引領下,在她充滿愛的呼喚中,七個叛逆小孩,居然成為舉止活潑可愛、歌聲甜美動人的小天使。在上校舉辦的家庭舞會上,一曲《晚安》讓他們大放異彩,深深感動了每一個賓客。

上校也因此不自覺被她地吸引。在孩子們的請求下,曾經不苟言笑的他,竟然拿起久違的吉他,和他們一起唱起了當地民歌《雪絨花》。

原來,他也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原來他也是如此的熱愛生活、熱情洋溢。

不得不說,彈著吉他、唱著民歌、眼神飄向瑪利亞的上校,真是太帥了。

原來,以前所有的冷酷、嚴厲,都是為了掩蓋喪妻之痛。

他的心,也在等待救贖。

兩顆心,就這樣慢慢靠近。

跨越了階層差異,貧富差異,甚至是外貌差異,成為真正的靈魂伴侶。

有財有貌的男爵夫人,隨處可見。活力四射的瑪利亞,卻只有這一個。

可敬的愛國情懷

這不只是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還傳遞著濃厚的家國情懷。

就在上校和瑪利亞的愛情成熟之際,侵略者的鐵蹄也踏入了他們的國土奧地利。

上校被要求重新回歸軍隊,向納粹報到。

為了抵制侵略者的奴役和迫害,他們決定連夜離開奧地利。在納粹和叛徒的監視下,他們一家9口以參加音樂節的名義,謀求逃走的機會。音樂節上,孩子們在父母的帶領下,再次深情唱起《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每天清晨迎接我。

小而白,純又美,總很高興遇見我。

雪似的花朵,深情開放,願永遠鮮豔芬芳。

雪絨花,雪絨花,永遠祝福我家鄉……

「還有什麼能比孩子們的歌聲更能表現我國的優點呢?」上校一度哽咽,眼含熱淚,感染了全場。

影片愛的主題得以再次升華。

他們逃走的過程中,教會的修女們幫他們找藏身之處,拔掉汽車的打火器,為他們贏得寶貴的時間。

這是奧地利人對國家的忠誠、對英雄的熱愛。

瑪利亞喜愛的自由,此時此刻成為大家共同的嚮往。

影片最後,上校、瑪利亞一家,艱難而勇敢地跋涉在國境線上的崇山峻岭之間,向著自由、向著美好的明天出發。

眼前的美景,是他們心中祖國的象徵。

一家人互助友愛,不也是奧地利人民的象徵嗎?

相關焦點

  • 《音樂之聲》:瑪麗亞帶來音樂之聲,而上校卻為音樂賦予了靈魂
    但是正是這一首《雪絨花》,儘管過去十多年,卻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可以說,這是音樂的力量,不枉」音樂之聲「之名。雪絨花,雪絨花,小而白,純又美,伴隨著輕柔的曲調,淺聲吟唱,描繪出雪絨花聖潔美麗,能讓心靈重歸於平靜的形象。正是這麼一首描繪雪絨花的民謠,依舊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調,卻話鋒一轉,願你永遠守護我的家鄉,飽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戀與憂傷之情。
  • 《音樂之聲》上校去世,重溫浪漫經典
    普盧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則是在1965年的電影《音樂之聲》中,他飾演了外表冷酷的馮·特拉普上校,由於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失去妻子的悲痛,使得他很難露出笑容,並且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地要求著自己的7個孩子,直到身為修女的瑪麗亞進入家庭後,一切才發生了轉變。
  • 《音樂之聲》的上校去世 共同緬懷我們80年代
    《音樂之聲》上校去世,享年91歲,演過百餘部電影82歲終奪奧斯卡。
  • 電影《音樂之聲》:什麼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音樂之聲》這部經典影片,從名字看,以為是個講音樂的故事,所以很多音痴會不自覺地排斥。如果早知道,這是一個家庭教師如何收服孩子,並成為上校夫人的故事,可能更早時候,就去看了。豆瓣9.6的高分,說明口碑足夠好,口口相傳的讚揚,絕對比花錢買好評的價值高很多。帶著對高分榜的信任,我這個音痴打開了《音樂之聲》,中間好幾次情不自禁地憨笑,也有好幾次,不自覺地流淚。
  • 音樂丨經典電影《音樂之聲》人物分析!
    重看一遍音樂之聲,注重的不再是劇情,而是影片的那些配角們和它的內涵。第一次看的時候正是初中,那個青春期的時候,對愛情有著嚮往,所以主要關注的是劇中的愛情故事和主要情節,而第二次重看才發現有許多人和細節很耐人尋味。最喜歡音樂之聲的一點是,它包羅萬象,用歌聲表達了所有情感,它包含了愛情,親情,宗教,愛國等等許多方面。
  • 薩爾茨堡的音樂之聲 奧地利 · 文化
    半個世紀來,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孩子們可愛的《晚安,再見!》,影響了幾代人。《音樂之聲》上映後,當年票房就達到1.59億美元,更是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 這部音樂劇充滿了溫暖和愛,音樂之聲在靈魂深處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音樂劇電影,1965年上映的,至今已播放52年了,它是以音樂為靈魂的電影,美麗的場景和美妙的音樂將永遠印在人們的心中。它傳達的情與愛永遠溫暖人心。音樂,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與表達,觀看這部電影,聽著裡面的音樂,能給人帶來很多心靈上的感觸。
  • 《音樂之聲》——音樂代表了自由與希望?
    所以希望如果有孩子的家庭,能夠謹慎的選擇離婚,畢竟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在上校離開後,瑪利亞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春遊,遊歷在阿爾卑斯山脈美麗如畫的風景中。孩子們得知施瑞德男爵夫人,即將成為特拉普家新的女主人後,他們感覺到很興奮。瑪利亞小姐,提議等到男爵夫人來時,用一首合唱來作為迎接她的禮物。於是就有了《音樂之聲》全片的靈魂,《Do-Re-Mi》。
  • 母愛心融雪絨花:《音樂之聲》之二
    接下來是影片《音樂之聲》的兩個主場環境 :修道院和上校的家 。 當年大膽的突破航拍 ,把地方風光 ,家鄉音樂 ,人物故事等等有機結合 ,成為一個畫面藝術整體 。差不多首度創建了世界電影史上空前的聲畫蒙太奇經典 。[二]電影裡的薩爾斯堡修道院是瑪麗瑪的家 。上校馮 特拉普還有他的七個孩子 , 是修女兼家庭教煒瑪麗婭的新家 。
  • 電影賞析《音樂之聲》:音樂的洗禮,親情的回歸與正義的對抗
    電影的開頭,在一片美麗的山野中,純真善良的瑪利亞用歌聲拉開序幕。音樂之聲是一部音樂劇,在音樂劇當中,只有音樂之聲能給我一種陽光、美好、幸福的感覺。在歌聲中,能看出瑪利亞的博愛、對自己所信仰的美好的堅持、也能看出各省的美好所帶來的改變人的力量。
  • 「重溫電影時光」徵文 |《音樂之聲》
    記憶碎片裡,第一次看《音樂之聲》是在學校裡,而且還是「未完待續」的。幾天前我再次重溫並且完完整整地觀了一遍影,頗有感觸。  也許可以說影片講述了修女瑪利亞和上校馮・特拉普的愛情故事,抑或是瑪利亞成為一名家庭教師的歷程,又或者是上校為七位孩子成功找到一位善良的母親的故事,但我更喜歡把它歸結為瑪利亞的音樂人生。
  • 聽,那是愛情的聲音丨再看《音樂之聲》中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很喜歡《音樂之聲》這部電影,雖然它老得快不能跟我印象中的老片子有啥PK的必要,但是我還是喜歡看,不僅喜歡看瑪利亞的莽撞冒失、孩子們的有趣調皮,更喜歡看不苟言笑的範崔普上校不經意間陷入愛情的笑容和眼神,這愛情的到來悄無聲息,然而一切又是那麼自然地水到渠成。
  • 《音樂之聲》男主(克里斯多福·普盧默)逝世 | 從《音樂之聲》到《利刃出鞘》這個帥了一輩子的男人離開了我們,最後附錄在線觀看.
    ——下面請看——一、《音樂之聲》完整版《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莉·安德魯斯、克里斯多福·普盧默、理察·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講述了修女瑪麗亞到特拉普上校家當家庭教師,並和上校的7個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麗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 在《音樂之聲》中告別「上校」
    普盧默在經典的《音樂之聲》中扮演退役海軍上校一角,從此為世人所熟悉。《音樂之聲》50周年慶典,男女主角再相逢以下是普盧默的10個最佳角色:《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65在無數遊記與電影鏡頭中,薩爾茨堡的冬天有著別樣的厚重,漫天雪花,遍地是晶瑩的積雪,對深愛莫扎特的樂迷來說,薩爾茨堡是座具有悲劇氣質的城市。而拍攝於1964年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則豐富了薩爾茨堡的童話氣質。宛若仙境的阿爾卑斯山麓,雪峰在遠處高聳,山坡上長滿繁密的野花,璀璨寶藍的湖水環擁著古堡,哥德式教堂尖頂指向蒼穹。
  • 話劇《音樂之聲》完整版中文劇本
    上校:我說不準,格裡塔。我說不準。露:又去找那位施奈德男爵夫人嗎?弗:不要多管閒事。上校:實際上,你說對了,路易莎。瑪塔:為什麼我們還見不到男爵夫人呢?露:她為什麼要見你?上校:既然你們要見男爵夫人,那我就帶她回來見見大家。孩子們:太好了!上校:還有麥克斯叔叔。
  • 《音樂之聲》——為何而唱歌
    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快樂的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而影片中經典的歌曲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雪絨花》。第一次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音樂之聲》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音樂之聲》,集真善美於一身,獻給人類靈魂的高尚禮物。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劇情簡介見習修女瑪麗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
  • 好萊塢老演員克里斯多福·普盧默逝世 追懷《音樂之聲》永恆的感動
    而普盧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則是在1965年的電影《音樂之聲》中,他飾演了外表冷酷的馮·特拉普上校,由於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失去妻子的悲痛,使得他很難露出笑容,並且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地要求著自己的7個孩子,直到身為修女的瑪麗亞進入家庭後
  •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中的瑪麗亞修女給你一個陽光全新的女性
    大地新象,只因這天籟之聲清歌傳唱,千年萬年……我總會來這山巔,每當我心抑鬱我知道定能聽見,昔日的歌聲我心將被賜福,……音樂之聲》是一部經典之作,百看不厭。為什麼這部影片得到了觀眾的普遍喜愛,這跟電影中女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和有趣的靈魂是分不開的。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電影中的精彩鏡頭,重溫一下那美好的時刻吧。
  • 電影《音樂之聲》上映50周年 主演們今在何方?
    海頓扮演了特拉普家族的好朋友,孩子們親切地叫 他「麥克斯叔叔」,他總是用幽默配合著上校緊張的舉動,同時也是片中主要情節發展的催化劑——是他堅持讓瑪利亞作為嘉賓出席舞會,並且說服上校允許孩子們在薩爾斯堡音樂節上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