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大分裂: 從歐巴馬到川普》有續集,一定會更精彩」, YouTube上一條紀錄片評論獲得了1300多個贊。
「美國人的分歧從現在開始結束了!」在大選中險勝的拜登大言不慚。在民調公司工作的弗蘭克可沒被忽悠,他曾參與過7次總統選舉,深入體察民情後他驚掉了下巴——「如果你相信氣候變化,川普的再次當選就意味著世界末日;如果你擔心稅收問題,你會認為拜登的勝利將讓你破產。」漫長的一周大選期間,各地民眾紛紛作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準備。在自家大門前加固防禦設備,圍欄、木板、沙袋各顯神通。拜登當選結果公布當日,騷亂果然如約而至。右翼團體「驕傲男孩」和左翼勢力「安提法」華盛頓街頭械鬥。一位揮舞著「挺川旗幟」的老人亂入了「反川」陣營,被按在地上打得頭破血流。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治癒系」拜登上臺第一件事是推出「口罩令「,呼籲全美人民不要打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但是戴不戴口罩,不是健康問題,是政治問題。在共和黨看來,感染新冠致死也沒有表明政治立場事大,「口罩令」遭到了16個州的聯合抵制。從裡根政府時期的刑事法律改革,到2008年的經濟危機復甦,儘管這近50年的跨黨派合作法案成功案例背後都寫著拜登的名字。但這一次他失敗了。而且還將繼續失敗下去。擺在拜登面前的是一群不聽話的國會。聽從他工作安全的民主黨在眾議院險勝,卻在參議院慘敗。川普主義將取代川普,在白宮陰魂不散。如若四年任期期間,拜登都掣肘於不聽話的國會,他將一事無成。是什麼讓拜登的諾言如此空洞?今年一月PBS播出的紀錄片《美國大分裂: 從歐巴馬到川普》試著找出答案。這部紀錄片從歐巴馬開始。分裂不是歐巴馬所願,卻因他而加劇。他的身份為他贏得了選票。投票時,大部分黑人並不知道歐巴馬是誰,只認他的膚色。在就職儀式上,有人對著一個黑皮膚的女孩說:「姑娘,有一天你也可以站在那裡,成為美國總統」。是「美國總統」,而非「美國黑人總統」,這恐怕是民眾對歐巴馬最深的誤解。在任期間,大大小小的種族歧視的惡性事件頻出,他的選民失望透頂。2012年黑人高中生在散步時被拉丁裔白人射殺後,有人氣急敗壞地說:「我兩次投票給歐巴馬,而特雷馮·馬丁死了。」這件事過後一個月,歐巴馬才終於不著重點地發聲,說特雷馮讓他想到自己的孩子。歐巴馬的「窩囊」,源自害怕刺激到反對他的力量——那些真正掌握著話語權的白人。但是他的謹慎不但惹怒了黑人,也讓白人更加猖狂。2015年,一名「白人至上主義者」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一座黑人教堂內亂槍掃射,造成9人死亡。兇手在日記中坦誠,正是特雷馮·馬丁案喚醒了他心中對「黑人即將佔領世界」的恐懼。比如,歐巴馬居然能成為美國總統。的確這件事讓白人從未感受到如此嚴重的身份焦慮。歐巴馬就職當晚,共和黨緊急討論出「進攻」計劃,準備反對歐巴馬的任何議案。他們的計劃成功了,從醫改到槍枝管制,共和黨不由分說地均投反對票。歐巴馬一項事情都辦不成,被逼急的他決定繞過共和黨以行政命令推行政策。但輸得一敗塗地,違背民主讓他連僅剩的支持者也失去了。歐巴馬彌合矛盾的慘敗讓他都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讓人們回到自己的族群,讓民族認同超越國家認同,才是真正的民意呢?答案在風中飄,不論怎樣,歐巴馬的時代結束了。美國的民粹主義者包括種族主義者、仇視同性戀者、反猶群體等等。歐巴馬在任期間,借著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他們找到了表達憤怒的陣地,繞過傳統媒體,在網絡散播虛假消息和極端言論。一位大人物曾說過:「一個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無產和精英、白人和少數族裔、左翼和右翼之間的分歧激化至此,一個立場模糊的總統不是人民所需。川普即便行為乖張,肆意妄為,但絕對是個立場鮮明的人。川普果然不負眾望,打著一張種族主義牌上臺,幻想著可以開車從非法移民身上軋過去。分裂是他為自己贏得情緒選民的手段,一切對「政治正確」的炮轟都會助他吸粉。他侮辱女性是「肥豬、狗、笨蛋和噁心的動物」;質疑媒體公信力是「俄羅斯的機器人」;嘲笑精英一無是處,「那些人也算精英嗎?我住的房子比他們大,還比他們聰明」。雖然這些舉動引起知識分子的極度反感,但川普並不在乎,他的吆喝只衝著選民。川普不需要危機公關,他能輕鬆擺平一切。2017年1月FBI局長詹姆斯·科米將一摞調查資料摔在了白宮的桌子上,這份秘密文件後被主流媒體BuzzFeed流傳到了網上。文件的內容是俄羅斯政府干預了2016年總統大選,以支持川普當選。面對記者問時,川普脫口而出那句著名的梗:「假新聞」。然而最厲害的「假新聞」製造者恐怕是他自己。《紐約時報》最近統計,川普上臺以後說過超過兩萬次的謊言。但就是有人深信不疑。一切源自川普高超的操控民意手段,不僅自己在臉書和推特上不斷製造「假新聞」,他的背後還有一個叫布賴特巴特新聞網的團隊。支持川普與否,全倚賴相不相信「假新聞」。川普運用媒體操控民意的手段本身也極為分裂。在中老年人受眾多的電視面前,表演冷靜沉著的人格。而在年輕人為主體的臉書和推特上,他用狂妄的咆哮體來抓牢基本盤。川普對憤怒和對抗的讚賞為民粹主義推波助瀾,美國大分裂日益走向白熱化。在2017年8月11日至12日,白人至上主義團體開始在夏洛茨維爾集結,與反對者們對峙,導致數十人受傷的惡性事件之後。川普對他們的勇氣表示讚賞,並公開表示他喜歡這些「優秀的人」。紀錄片的內容最後停留在2019年12月。眾議院對川普濫用職權和妨礙國會的彈劾,最終都被參議院投票否決。政治生態的極化使得媒體的公信度隨之下降,兩派不同的報導角度甚至在加劇著分裂。「聽信FOX的白人警察,認為對面都是暴民,就可能擦槍走火;聽信CNN的黑人失業者,認為對面都是迫害狂執法,就可能奮起反抗。」在中國文藝青年為據點的豆瓣網站上,《美國大分裂》的評論中有不少觀眾保持著審慎的態度,質疑其立場「偏左」。「民主黨應該是真的看到危機了,才會花這麼大精力拍攝了這樣一部記錄片」 ;「 如果是來探討『大分裂』,那麼這部紀錄片本身就是『大分裂』的表現」。反觀《美國大分裂》在YouTube上的本土觀眾,則甚少這種論調,反倒替PBS站臺「至少沒有禁用注釋部分」。大部分的評論是在就分裂談分裂,言語中隱隱透出恐懼,譬如「 每個人都生活在美國這個故事的結尾和最後一章」。研究媒體與社會運動的社會學者Jen Schradie提供的一項數據顯示,搖擺州北卡羅萊納州的工人階級,在社交媒體上只是中產階級發帖量的6%,評論更是只有2%,在今年的大選中,川普果然拿下了這個州。這些沉默的並不會在社交媒體發聲的工人階級恐怕並不會看這部紀錄片,或者就算看了也不會評論。這個邏輯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觀眾認為這部紀錄片「左」。在豆瓣或者知乎這種知識分子話語權佔主導的場域,大部分人也習慣性地站在質疑的態度,或者精英的立場進行評判。那麼PBS是一家左翼媒體嗎?這家本質上是非盈利組織的廣播電視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會員臺的會費以及公共廣播公司、政府部門、企業、基金會與公民個人的捐助。後幾類捐助渠道主要是民主黨的陣地,其立場確有偏左之嫌。在一次採訪中,製作人麥可·柯克坦言,在大選之年愈加分裂之際,希望本片的觀眾重新思考自己在時代中的位置,對政治的反應採取與以往不同的行動,就差直接給民主黨拉票了。「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紀錄片的視點以及對它的反饋都在折射出美國人民被隔絕在不同空間的情狀。比起上一次大分裂南北戰爭時期,今日今時的「分裂」要更為分散與複雜,它涵蓋階層、種族、宗教、性別等方面,其間也互相交錯,甚至可細化為數百種價值觀。所以分裂不能簡單概括為兩黨之爭,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只是歷史留給人們的被迫選擇。歐巴馬時期支持不同政黨的一家人還能坐在一起吃飯,而當下分裂的兩半甚至在日常中難以感知到對方的存在。-THE END-
羅比特·麥基 | 李安 | 田壯壯 | 賈樟柯 | 寧浩
關錦鵬 | 刁亦男 | 饒曉志 | 董潤年 | 李霄峰
五百 | 張大磊 | 呂行 | 侯鴻亮 | 樊路遠 | 宋歌
陳祉希 | 許月珍 | 龔朝暉
金剛川 | 花木蘭 | 姜子牙 | 我和我的家鄉
奪冠 | 我們:《奪冠》幕後紀實 | 麥路人
異星災變 | 信條 | 菊次郎的夏天 | 一點就到家
五條人 | 掬水月在手
拜登這位78歲的老同志
只能耗子尾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