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類在抵制這種快速傳播的病毒上,每個國家都根據自己的國家制度、情況、認識、組織措施,在抗疫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客觀而言,這一次世界抗擊新冠疫情的總體表現,其實是有人類文明歷史以來最積極、最好的,所以WHO總幹事譚德賽就說過:新冠疫情可能會成為截止目前人類歷史有望得到控制的第一種大規模傳染病(大意)。譚德賽之所以這麼說,也是有依據的,回頭看看最近有確切記載的人類對抗世界大流行傳染病西班牙流感的糟糕局面,我們就知道了。
其實,我們不能悲觀的是,新冠疫情確實是有人類歷史以來,對這種大規模傳染病認識最快速、最深刻、最迅速的傳染病,這都得益於人類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生物科技的發展,而人類對付病毒性傳染病最直接的殺手鐧,那就是:疫苗。
一般而言,一種疫苗從研發到上市,按照常規而言,需要至少三四年,有的甚至十年之久的時間,因為疫苗的大規模接種需要面對疫苗的安全問題,作為一種人體對病毒克敵制勝的殺手鐧,疫苗需要多種臨床試驗,比如一期二期三期的臨床試驗,雙盲測試等等,但目前,人類都克服了這種漫長的臨床試驗。放眼全世界,新冠疫苗的研發在各個國家可謂是百花爭豔百舸爭流,我們不管這之中的戰略背景和商業背景如何,爭取疫苗的儘早大規模上市和使用,確實是目前克制新冠疫情的殺手鐧,嗯,沒錯,殺手鐧!
那麼,如果疫苗的次第上市和使用彈冠相慶奔走相告了嗎?這時候WHO潑了盆冷水,世衛的意思大概是,疫苗出現不等於病毒消失,各國仍需加強抗疫。看起來,即使真的有上市面向民眾的應用性疫苗,我們還是皆大歡喜過早了,那麼抗疫嗎?當然了,這還得學中國呀!
據日內瓦綜合電,在一些國家即將推出冠病疫苗之際,WHO提醒各國,疫苗並不是解決這場疫情的萬能萬靈丹,病毒不會因為疫苗自行消失,各國還需繼續加大防疫力度,確保疫情持續受到控制。在這裡,WHO並沒有明面說出各國皆大歡喜後,還得學習中國的抗疫模式,但WHO在以往抗疫方面對中國的不吝讚譽,早已經說明了本身的態度。
周五,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瑞安在線上記者會上指出,疫苗的出現並不等於各國將迎來零疫情。瑞安說:「疫苗和接種將為各國對抗冠病疫情增添一個強大工具,但單靠疫苗,並不意味冠病病毒就會消失。」他說,各國不應因此鬆懈下來,認定危機已經結束。
而WTO總幹事譚德塞當天在聯合國的冠病疫情峰會上也說,疫苗研發進展讓人們開始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然而世衛組織關注的是,越來越多人認為「疫情已經過去了」。譚德塞提醒:「現在,全球許多地方病毒傳播率仍然非常高,給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和醫療人員帶來巨大壓力。」而疫情如何過去,或者在短期內如何發展以及最終何時結束,其實這都取決於各國領導人和人民的抗疫決策與決定。在這裡,譚德賽的隱含意義一目了然:別以為有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我們不能過早皆大歡喜,抗議措施呢?大概還得學中國!
看來,WHO是有清醒頭腦的,截至上周五,全球確診已超過6500萬起。疫情暴發至今近一年仍未有明顯緩解跡象,各國對疫苗需求日益殷切,英國周三成了批准使用疫苗的首個西方國家,美國預計在本月底推出疫苗,俄羅斯已經推出「流星V」疫苗,即使是抗疫形勢大好的中國,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努力研製疫苗,五種疫苗研製路線圖,三期臨床實驗國內不具備條件,就和國際合作,建設世界最大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可以說,在疫苗研製和生產上,中國還是會走在第一方陣。
此外,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周五在記者會上表示,世衛希望冠病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能在明年取得至少20億劑疫苗,為參與該計劃的國家和經濟體的兩成人口接種。她表示,這個數量的疫苗,應該足以降低冠病死亡率及減輕對醫療系統的衝擊,從而終結疫情最危急的階段。20億支疫苗,其生產規模從哪裡來?當然是中國了。
會上,瑞安也再次提醒人們須耐心等待疫苗的分配,因為估計至少到明年初仍未有足夠的疫苗分給每個人。譚德塞則重申在世界各地公平分配疫苗非常重要。他說:「這是一場全球危機,(疫苗)必須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公平攤分,而不是私人商品,以免加劇不平等,成了導致部分人民被拋在後頭的另一原因。」
現在,在美國單日病例連創新高,俄羅斯率先大規模接種疫苗,缺醫少藥的第三世界如何有承受能力獲得超大批量、價廉、管用的疫苗,可能他們的目光大概不會祈求美國,而是齊刷刷轉向了東方的某個大國,那麼,這個東方的某個大國是誰呢?大家來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