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成龍學什麼
近日,由著名導演吳子牛執導的大型廉政劇目《于成龍》在央視隆重上映,該劇堪稱近年來國劇中不可多得的良心劇,之所以稱之為良心劇,是因為該劇人物刻畫鮮活,事跡觸動人心,尤其是主角于成龍形象深入人心。在全面推進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的今天,這部正能量滿滿的劇目無疑給我們留下了沉思。
于成龍是清康熙年間「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十七年(1678年),他新任福建按察使,發現前任官員以所謂「通海通匪」為由,造成了當地上萬平民鋃鐺入獄。于成龍與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鬥法,以其剛正的人格魅力和清廉儉樸的操守,救無辜於囹圄,還社會以清明,為他贏得「閩省廉能第一」的美譽。歷史是一面鏡子,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歷史已經證明,無論什麼時代,社會進步、政治昌明都離不開廉吏。值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之時,廉潔精神不可或缺,為民、務實更不可或缺。
《于成龍》讓每名黨員幹部反躬自問,從于成龍身上學什麼?
一學清廉精神。于成龍一生勤政廉潔,「屑糠雜米為粥,與僕共吃」,「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人稱「於青菜」。在《廉吏于成龍》劇中,位高權重的按察使於大人卻依舊「空空蕩蕩一間房,一桌二椅一張榻,冠戴一套靴一雙,一條薄絮疊床上。」心中想的是:「無病休嫌瘦,奉公莫怨貧,知足無煩惱,布衣樂終身。非吾之有莫伸手,非分之財不進門。」他最寶貴的財富,正是懷中抱著的履職各地的泥巴坨坨。難能可貴的是晚年已身居太子太保之職的于成龍,仍然堅持著「一清二白」的簡樸生活。至死,木箱中也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當一任好官易,當一世好官難!這種「耐得住清貧」的為官操守,彰顯出超越歷史的優秀品格。
二學為民精神。要做青天真為民,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秉持「不唯上,只唯實」的原則,更要不畏強權、不懼艱難。在「通海冤案」中,于成龍遭遇了康親王不留情面的呵斥,同時面對福建主官的威壓。于成龍並沒有遵從官場潛規則,對一把手惟命是從,而是與康親王據理力爭,秉公辦事,最終推動「通海冤案」重審。以人為鏡、憶古思今。各地黨員幹部中也不乏明察秋毫之人,但為何「于成龍」鮮見?恐怕沒有勇氣在強權、強勢面前為民據理力爭是主要緣由。要學「於青天」,黨員幹部必須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與各種違法、不良現象做鬥爭時不隨波逐流,更不能面對強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為「錯不在己、高高掛起」,用「不為」代替「不畏」。
三學務實精神。在履職福建按察使前,于成龍曾在艱苦狀況讓人「聞之色變」的羅縣為官,他一沒有逃避,二沒有得過且過,而是將羅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成龍一生宦途多變,但為百姓幹實事的信念始終如一。因此,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必須將「勤政、廉政」一以貫之;在工作、生活中時刻警醒「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夕惕若厲、朝夕戒懼。
治國就是治吏。自古以來,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領導幹部應當始終是群眾的表率。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踐中,官員的道德教育應當常抓不懈,為民、務實、清廉應當是每個官員銘記的官箴。(十九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