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先秦詩,悲壯蒼涼、慷慨激昂,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悲歌絕唱

2021-01-18 高風亮節塵不染

記得年幼之時,就聽大人們講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講故事的人說:荊軻刺秦王出發前還悲壯激昂地唱了一首歌。

但這首歌叫啥名字卻忘了,好像記得是在水邊唱的。

講故事的人一開頭就說:這是一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英雄」的故事……

一聽到講故事的人提到「英雄」二字,年幼的我頓時就精神百倍,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聽著……,仿佛那個英雄人物就站在自己面前一般,無比的高大,無比的威猛。

那時的我,聽完故事後,就記住了荊軻是一個無比勇敢不怕犧牲的大英雄,還記得這個英雄死得很悲壯。

至於別的什麼時代背景、戰國七雄,年幼的我,肯定是不能懂得的。

隨著自己年齡漸長,不斷地學習與積累歷史知識,才明白「荊軻刺秦王」這個中國古代歷史故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再後來,又學過《易水歌》,才更進一步弄懂了故事的來龍去脈。

戰國末期,隨著秦國的不斷強大,秦國發動了兼併六國的戰爭。

自公元前230年始,秦國相繼攻韓、克趙、擊魏、破楚,遠在東北角的燕國危在旦夕。

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國衛國的荊軻,在燕國作太子丹的門客,太子丹與荊軻是知遇的知己,荊軻在得知太子丹想刺殺秦王時,便向太子丹獻計獻策……

為了阻止秦國的進攻,為了保衛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帶上秦王最想要的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與燕督亢地圖出使秦國,並伺機刺殺秦王。

荊軻為報國讎,為保衛燕國,更為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畏強權,不怕犧牲,挺身而出,出使強大的秦國刺殺秦王。

出發前,太子丹同眾賓客在易水邊與荊軻餞別,荊軻之好友高漸離擊築,荊軻高聲吟唱這首悲壯蒼涼、慷慨激昂的《易水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風聲蕭蕭地吹響,吹冷了易水河的岸邊,壯士荊軻這一去,就再也不會回來。

刺殺秦王就如同深入「龍潭虎穴」一樣危險,但英雄的氣概仰天吐氣都能形成一道白虹。

《易水歌》開篇即景,寫風吹水寒,著力渲染訣別時蒼涼悲壯的氣氛。

「風蕭蕭」三字,詩人首先從聽覺上渲染壯士決別之際的慘烈;

緊接著用「易水寒」的徹骨描寫,又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之極。

上有蕭蕭寒風,下有易水徹骨,這空間的一上一下,極盡天地之悲涼。

首句,詩人竭力渲染訣別時的蒼涼環境,以烘託訣別時的悲壯氣氛,更烘託壯出荊軻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

接著一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酣暢淋漓的抒寫出荊軻出使秦國義無反顧的決死情懷。

明知這一去,就是有去無回,荊軻卻毅然前往,他完全抱定了必死的決心與信念。

這一句,充分體現了荊軻義無反顧、誓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這種英雄氣概,驚天地、泣鬼神。

就如千古第一才女,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的鏗鏘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荊軻就是李清照筆下這樣的壯士與英雄人物。

詩的上闕,一句「風蕭蕭兮易水寒」,決別時的環境是如此的蒼涼;一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決別時的情懷又是何等的悲壯。

這蒼涼之景與悲壯情懷的結合與映襯,把荊軻出使秦國易水決別時的悲壯氣氛可謂是渲染到了極致,以至聽者嗔目,發盡上指。

詩的下闕,寫荊軻刺秦的危險與出發時慷慨激昂的情懷。

「探虎穴兮入蛟宮」,詩人用比喻的手法,揭示荊軻刺秦王面臨的巨大危險,難以想像,就如同深入龍潭虎穴一般,更是「羊入虎口」,有去無回。

這一句,抒寫了荊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不怕危險與困難,更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與捨身取義,殺身成仁的信念。

末句「仰天呼氣兮成白虹」,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荊軻出發時的壯懷激烈與胸中憤慨,仿佛荊軻這個英雄人物高大威猛的身軀就站在讀者面前,威嚴不可侵犯;仿佛這個英雄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前進的步伐。

這一慷慨激昂的舉動,把荊軻這個英雄人物的堅強意志與慷慨激昂的形象,塑造與渲染到了極致。

據《戰國策·燕策》記載,太子丹聽畢荊軻吟唱完《易水歌》,瞬間被荊軻慷慨激昂的情緒與壯懷激烈的英雄氣概感動與徵服,跪地向荊軻敬上了一杯訣別的英雄之酒,這是一杯充滿囑託、寄託希望、充滿祝福的訣別之酒,一切盡在酒中。

唱完這首蒼涼悲壯的《易水歌》,荊軻背負著太子丹對他的寄託與希望,背負著燕國的命運,踏上了出使秦國行刺秦王的義無反顧的徵程。

這是一首壯士赴難,自知不能身還毅然勇往直前的慷慨悲壯之歌;是一首不畏強權,反抗暴秦,義無反顧獻身精神的英雄之歌;是一首英雄荊軻生命的絕唱之歌。

這首先秦《易水歌》,語言精煉,形象生動,悲壯蒼涼,慷慨激昂,環境的渲染與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的經典,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悲歌絕唱。

相關焦點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二真題及答案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全國統一命題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二)(課程代碼00539)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第二部分為非選擇題。A.悲壯B.婉轉C.清空D.閒雅4.李清照詞被稱為A.易安體B.樵歌體C.簡齋體D.誠齋體5.南渡之後,張元幹的詞風為A.極嫵秀之致B.發清新之思C.清空騷雅D.慷慨激昂6.南宋詞人吳文英的詞稱為
  • 30首邊塞詩詞,慷慨激昂,豪氣沖天
    此詩發興高遠,聲調高昂,氣勢雄渾,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涼州詞二首·其一》唐·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詩雖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
  • 陸遊最有氣勢一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讓人熱血沸騰,堪稱經典
    所以他將文字作為自己的戰場,寫了很多首與此相關的詩作,就連他在去世前所做的最後一首詩都是與此相關的。可以說他對於國家的這份熱愛,當真是讓無數人都感到感動不已,可惜朝廷的不作為讓他的滿腔熱血無法得以施展,這也是最讓他感到惋惜的地方。不過這卻並不能阻礙他創作的熱情,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首他非常霸氣的作品,這絕對是一篇難得的佳作,讀之使人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 《涼州詞》背後的喟嘆:黃沙間寫情懷,悲壯裡見蒼涼!
    唐·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點評:一直以來,說到《涼州詞》,王之渙的這首,都是排在第一位的。王之渙這首詩描寫的是戍邊士兵的懷鄉情。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 姜夔短篇中的傑作,幾乎全是千古名句,末尾蒼涼悲壯、氣象不凡
    陳廷焯對姜夔的長詞推崇至極,對他的一些小詞,也頗有肯定之處,而小詞中最佳的作品,他認為便是這首《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其實,這只不過是王國維文藝理論的傾向所致,簡單來說,就是他倡導的是對形象和事物鮮明生動的描寫,不讚賞朦朧迷離的寫法,即寫景要「不隔」才算絕佳,所以他讚賞的是「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樣「不隔」的描寫,而不讚賞姜夔這種朦朧美。
  • 《山西話》丨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
    雁門關:一個民族蒼涼的文化符號○李琳一個讓中國文人日思夜想、魂縈夢繞的歷代邊關戍所,一個讓中國人血脈僨張、盪氣迴腸的心靈朝拜聖地。雁門關幾乎成了中國歷代詩人們心中一道永遠揮之不去的夢裡情結。雁門關就像一個變幻莫測的魔方一樣,不斷撩撥著詩人們那一根根敏感的神經。雁門關凝結成了民族的一個符號,那些騷人墨客們沒來的想來,來了的又百看不厭,依依不捨地一步三回頭走了,卻又在他鄉的夢裡繞了回來。一支筆不僅攪起了詩人心中的漫天劍雪,也攪得中國文學史跟著詩人漫天飛舞起來。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查閱了現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文學史。男性作家,魯迅為最大,這個沒有疑問;女性作家,能入流的也不過丁玲、冰心等。我又查閱了相關的評論,當我看到:作家賈平凹這樣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 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四講最美《詩經》:詩三百,思無邪(上)
  • 代表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33首古詩詞,堪稱千古絕唱!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鬱勃,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中。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傑出的代表。
  • 文學史上最經典的5首諷刺詩,真可謂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點評:在唐朝末年,國家開支巨大而資源缺乏,必須加重對農民的榨取,這首詩從從耕田寫到開荒,簡潔有力地刻劃出農家一年到頭的辛苦,幾乎沒有空閒可言。十個字具有高度的涵蓋力,增加了詩意的典型性,幾乎成為封建社會農村生活的一個縮影。但在莊稼還沒成熟的時候,官家就已經修好倉庫準備收租了,足見當時對農民勞動成果的剝奪之嚴重。
  • 從詩歌到小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七個「第一」
    林紓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將外國小說翻譯到中國來的,是林紓,即林琴南。林紓起先再三推脫,最後才接受了這一請求。《巴黎茶花女遺事》得到國人相當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激勵著林紓沿著翻譯文學作品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 趙敏俐:殷商文學史的生成及其意義
    此外,在先秦兩漢歷史文獻中留存下來有關殷商時代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歌舞藝術等等,也值得我們重視。因而,在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學史編寫中,對殷商文學都有簡略的介紹。中華書局1941年初版的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從「卜辭中的古代社會與原始文學狀況」和「周易與巫術文學」兩個方面對這個時代的文學有了一個初步的定性。他的這一觀點被詹安泰等人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分)所接受並有所發展。
  • 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霸氣古詩詞
    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徵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嘆,在這簡短的語句裡包含著無比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歌罷,自刎身亡,非常悲壯。
  • 劉躍進:為什麼要不斷地書寫文學史?
    文學史的困境 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著錄各種類型的中國文學史多達上千部,蔚為大觀。轉眼又過去十五年,今天的文學史數量又有相當的增加,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有了這麼多文學史,為什麼還要繼續撰寫?
  • 史上最悲壯的送別詩,慷慨悲歌,仿佛昔日荊軻赴死!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便是「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一首經典送別詩,詩雖短卻情深,語雖淺卻悲壯,堪比「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句:於易水送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是當年燕丹送別荊軻赴秦之地,當時燕丹灑酒,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清水裡的刀子》:蒼涼、悲壯、神秘、肅殺的西海固
    正是梁靜茹女士那首傳遍大江南北的名作。「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頭有些思念」……「來到寧夏的一天」。上中學那會,這首歌是我和小夥伴的專屬,只不過現在這已經成為了青春、成為了記憶、成為了秘密。年少無知時,聽什麼歌都好聽,因為不好聽的直接切過,現在也是直接切過,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更好的。仔細研究,慢慢參透,好的東西和好的人到底好在那裡,背後又會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 《密查》將播 主創:比一般諜戰劇更蒼涼更悲壯
    該劇改編自歷史上真實的「宣俠父案」,講述了在國共合作的關鍵時期,共產黨高級將領宣俠父離奇失蹤,男主角武仲明奉命介入調查,在不斷接近真相的過程中與多方勢力鬥智鬥勇的故事。該劇的主創表示,這部劇相比其他諜戰劇更蒼涼、也更悲壯。
  • 《中國名詩三百首》值得關注
    《中國名詩三百首》是由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韓經太主編,召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界的名家趙敏俐、錢志熙、葛曉音、莫礪鋒、張晶、左東嶺、蔣寅、張福貴撰寫。該書精選中國文學史上305首經典詩歌(廣義的詩歌概念,包括部分詞和散曲小令),予以詳細注釋和獨到鑑賞,發掘中國詩歌的境界之美和技藝之精。總體來看,該書具有作者隊伍強大、視野貫通古野、鑑賞專業獨到等特點。這些年的詩歌選本多於牛毛,很少有人感興趣,也不值得感興趣。為什麼我認為這部《中國名詩三百首》值得關注呢?
  • 吳梅在北大教中國文學史的「鴻泥雪爪」
    及門弟子任中敏在《回憶瞿庵夫子》中,談及蔡元培長校時北大文科之興盛:「當時中國文學之教授,有劉申叔師教文;黃晦聞師教詩;瞿庵夫子教詞曲。」這與吳梅本人在《仲秋入都別海上同人》詩注所說的若合符節:「時洪憲已罷,廢國學,徵餘授古樂曲。」這一講授,因有《詞餘講義》傳世,廣為人知。此書日後改訂為《曲學通論》,由商務印書館刊行,與《顧曲麈談》《南北詞簡譜》鼎足而三,成就吳梅「曲學大師」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