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2》大結局,雷東寶出獄重新開始,宋運輝被貶卻滿懷期望,作為第三位男主角的楊巡,則失去了母親。
周國平說,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失去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楊巡早已沒了父親,又失去母親,從此之後他便是孤兒一個。他又不僅僅是個孤兒,作為家中長子,下面還有三個弟妹,他又成了父親和母親。
此時的楊巡也不過二十六七歲,尚未結婚,母親楊主任最擔心的就是他了。自知時間不多,楊主任將後事交代給楊巡,她知道宋運輝一向很忙,卻還是請大尋把他叫來了。彈幕上有小夥伴指出,楊主任囑咐楊巡「人情債不好還」,意在提醒宋運輝,要他記著楊家的「人情債」。
果真如此嗎?
01
宋運輝家裡成分不好,不能上高中,插隊時分到了楊主任所在的山背大隊。那時宋運輝年紀小力氣弱,幹不動農活,楊主任幫忙給他安排了最輕鬆的活——餵豬。看宋運輝聰明好學,楊主任就鼓勵他自學高中課程,忙不過來的時候讓自己的孩子(主要是老大楊巡)幫著他餵豬。
楊主任對宋運輝便有了一份恩情。這份情,說重可以很重。若沒有楊主任的幫助,宋運輝上不了大學,更沒有後來的功成名就。但是又能有多重?說到底,宋運輝的成功靠得全是自己的努力。何況,滴水之恩並不是都有湧泉相報的。
宋運輝是個重情義的人,楊主任對他的這份恩情從未忘記。十幾年來,宋運輝真是把楊巡當親弟弟對待的。楊巡借他的名號「扯虎皮做大旗」,他心知肚明,只要不觸及底線也就不聞不問。雷東寶入獄,楊巡又借宋運輝之口,讓村長雷士根為雷東寶頂罪。宋運輝知道了,也就罵了他一句「胡說八道」,後面也沒追究下去。這儼然是一個哥哥對待不懂事的弟弟的做法。
宋運輝這樣對待楊巡,一方面是他真的看重楊巡,對於楊巡想要做大生意的想法是支持的。另一方面,則是他在楊家的位置是很重的。他是楊家四個孩子的大哥,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楊巡十五歲那年想去東北做生意,楊主任不同意,宋運輝支持他去,楊主任也就同意了。宋運輝在楊家是有話語權的。
楊主任臨終前找來宋運輝,恰恰是因為相信宋運輝,把宋運輝當成是自家人,才臨終託付。以宋運輝的品性和這些年的表現,楊主任根本不需要多此一舉,掏出小帳本,借「人情債不好還」來敲打宋運輝。
02
楊主任本人一直都在還人情債,但凡村裡人有事找她,她自己家裡的活就去幫忙。她不想欠人情債,也不想兒子欠人情債,可是對於楊巡她不能放心。
楊巡十幾歲就挑著扁擔走街串巷買饅頭,十五歲遠去東北,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謊騙自己的母親也是張口就來。這些事情,楊主任知道,可卻沒有辦法。楊巡的本性是好的,他早早地就出來掙錢,是為了這個家。他小小年紀就跳進了社會這個大染缸,被浸染得看不出本來的顏色,楊主任是痛心的。
她不想在她死後,楊巡就此走歪了。她要一個人能管住楊巡,宋運輝就是最合適的人選。宋運輝有情有義,性格正直,他更有管住楊巡的能力。楊巡敢騙所有人,唯獨不敢騙宋運輝,他要指著「我小輝哥」這面大旗呢。
03
楊主任要見宋運輝,除了向他託付楊巡和其他三個孩子之外,也是她真心想見一見宋運輝。
楊主任早年間照顧宋運輝,支持他學習,最終他不負眾望考上了大學。在知道成績後,她專門跑到宋家,告訴宋家姐弟要趕緊把政審材料報上去。作為村裡的婦女幹部,她應該是有文化的,明白知識的力量。她想要兒女們走的路,是宋運輝的路,上大學當幹部。除楊巡這個老大不得已放棄了學業,其他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楊巡受她的教育,支持的也是讀書上學。在生意有了起色之後,面對不想上學的弟弟,楊巡勸誡他要回去讀書,高中考不上就考中專。
她對宋運輝說,楊巡本來是學習最好的,也就是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可是楊巡要早點出來養家餬口,不得不放棄了學業。她對楊巡充滿愧疚,十分遺憾,又深感痛心。也許她在心中曾無數次地問過自己,要是能堅持一下,讓楊巡繼續讀書,會不會長成宋運輝那樣?
可是,現實的殘酷之處就在於沒有如果。楊巡費盡心機要建高級商場,從此揚眉吐氣受人尊重,他想要的這份尊重,也一直是他母親想要的。楊主任等不到了,等不到楊巡真正的挺直腰板兒做人,也看不到他結婚生子,看一眼宋運輝也是好的。
結語:
楊主任告訴楊巡,老二結婚她給存了三千塊錢,老三結婚她給存了四千,女孩子花費要多點,並不是她偏心,老四還小她還沒來得及給存錢,要他這個老大來管了。老大楊巡,也沒結婚,可她沒有給他準備結婚的錢。因為,在她這裡楊巡並不個孩子了。所謂「長兄為父」,楊巡在父親去世之後,就和母親一起撐起了這個家。
又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還不到三十歲的楊巡,在楊主任心目中一直都是個孩子。她不放心他,在住院前去了東海一趟只為看看他的市場。可是她這個母親能力有限,所做的更是有限,她只能請大尋幫忙照看著。
她撐不住了,住進醫院,確診為癌症,女兒坐在樓道裡哭,兩個兒子守在病房裡也都是愁眉苦臉。老大楊巡來了,弟妹們才有了主心骨,打起精神為母親治病。多少年以來了,楊巡不僅僅是個大哥,更是個父親。
楊巡是劇中最不討喜的角色,可他也是處境最艱難的一個。有多少個人像他這樣,年幼喪父,為謀生低三下四,在二十六七歲的年齡,又失去母親,編劇對他真的太不公平了。楊巡的不容易,都在楊主任的遺言之中體現出來了,愧疚、遺憾、痛心、牽掛……
作為母親,這個「從懂事起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的兒子,太令她心疼了。今後他的路,少了母親的扶持,該是多麼的孤單無助?她只是希望兒子也可以有個人來依靠,在人生的路上,有個人可以為他指明方向。
她叫來了宋運輝,明知是不情之請,還是叫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