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逝世一周年:每次看到這個姑娘的名字,就好心痛

2021-01-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7年4月27日,臺北松山區,作家林奕含在家中選擇了自縊身亡。而她身後,則留下了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殘酷的小說,講述了13歲女主角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最終精神崩潰的故事。人們從中讀到了林奕含的經歷。

林奕含(1991—2017),臺灣作家。夢想是一面寫小說,一面像大江健三郎所說的:從書呆子變成讀書人,再從讀書人變成知識分子。

自殺8天前,她接受採訪時面對鏡頭說:「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語氣輕柔,卻壓抑著痛苦,在言語間追問文學的本質。語言被修辭所粉飾,是否會淪為巧言令色的高超技藝?以至於,迫使年少的受害者相信那也是一種愛情?

這一年來,林奕含的追問引發了人們重新思考文學與人性、暴行的關係。這一年來,每當出現一起性侵事件,林奕含與她的故事、反思都會回到人們的話題中。

時間好快,今天就是林奕含逝世一周年了。或許,你也為這個女孩心碎過吧。這一年來,她、她的故事,還有她的書都帶給了你什麼?我們向書友們徵集了他們的思考,關於文學的、人性的、暴性的和法律的,還有想對她說的話。或兩三句,或兩三百字。如果你也有未說的話,歡迎到留言區告訴我們。

作者 | 王安然等新京報書評周刊的讀者們

生前,林奕含與她的新書活動。

居然一年了

王安然:日子過的好快,若不是書評君發起這個活動,我都沒意識到已經過去一年了。可是過去的一年裡,我總是會想起這個女孩。一方面是因為她的美麗多才太讓人惋惜;另一方面源於她作品裡文字的絢麗。她的文風很像張愛玲啊。因為她我也一直在想,文字不是抒發心靈的嗎?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

世界上的另一個你:沒有經歷過性侵的我是倖存者,是安安穩穩閉著眼睛活了二十一年的倖存者。作為倖存者的我,是不是要為了姐姐,更好地去感受這個世界,看到日光下膿瘡腐爛的一面,卻也相信這世界上有我愛的光明潔淨。非常想你,姐姐。

鴻生:當初聽到自殺的消息非常震驚,我佩服你的勇氣和才華,惋惜你的逝去。我無法責備你,沒有直面下去,因為你的立場和選擇都讓我尊敬。只是希望,悲劇不再上演,願你安息在愁與恨的離散中。

讀白:知道林奕含,有點可笑,居然是因為她自殺上了熱搜。看採訪視頻,雖然隔著屏幕,卻那麼明顯地感受到她用盡全力克制自己的情緒。印象最深的是她說一天只想三件事,要不要吃藥,要不要寫作,要不要自殺。覺得心疼、同情、憤懣這些詞沒有絲毫重量,反倒夾雜著旁觀者的僥倖。居然一年了,希望天堂沒有苦痛。

那是史詩般的墜毀

微語君:一年,是一段看似短暫卻能掀起一大波思想浪潮的時間。從林奕含事件開始,我便開始關注性侵,很巧也很不巧,社會大眾也開始將聚光燈打在了這些陰暗且被人用沉默的大多數掩蓋的地方——性侵,一個沉重且充滿暴戾的詞彙。

談到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當然也包括在內,那是史詩般的墜毀,那是年輕的生命留下的血肉擦痕。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仿佛在扒開林奕含的心詰問社會,仿佛又在踐行魯迅的「絕望之於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小說中的房思琪是絕望的,甚至談絕望都是奢侈,可是留下的文學精神寶藏則正如希望相同,可以讓一部分人不用接觸便可看到世界背面……看林奕含生前採訪,有種痛惜之感,悲劇嗎?把世間最美好的一切毀滅給人看?唏噓不已,一年,十年,一百年,我想林奕含會成為這個標籤提醒著整個社會。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各版本封面:最早的繁體版(版本:臺灣遊擊文化 2017年2月)、大陸簡體版(版本:磨鐵·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年1月)與韓文版(譯者:;版本: 2018年4月)。

文學不一定是徒勞的

瓷浴缸:一年裡我把你的書翻了很多遍,雖然每次翻開都害怕那一份痛苦,可是我不能阻止自己去體會這樣的痛苦。我不想對你說謝謝,因為這等於承認你的苦難是有意義的,但這樣的苦難一點意義都沒有。願世間再無房思琪。

肖豔:大概是覺得一本兒小說推進這個世界文明的進程還是太過緩慢,她終結不了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她只能終結不甘苟合的自己。這個世界已不是無知與暴力的衝突,而是烏合之眾的冷漠與太多善於用知識掩蓋內心罪惡的人。清醒的人最荒唐。

徐漫漫:文學不一定是徒勞的,也不是滑稽的徒勞。她寫了很多,或許拯救了我們的思想覺悟,或許我們將變得敢於直視敢於面對敢於抗爭,現實中不知道還有多少個李國華一般的「人」,但是總會有人知道這種「人」的存在,拼命地想要保護你,哪怕頭破血流。

棉花糖的擁抱:書我看了兩遍,簡體繁體都有—— 美的句子太多了,多得就像你早就知道這是你的最後一本書,美得讓人心疼。可是感覺姐姐是個勇敢的戰士啊!用這樣句子細細的揭開傷疤,描繪屠殺者的面貌,一定非常非常痛苦,就像你自己握著刀的手也鮮血淋漓。不過你想得沒有錯,文字雖然是困住房思琪的牢籠,卻也改變了千萬個女孩的命運。善良的天使姐姐,希望你來生可以被好好疼惜。

如果這個十三歲的少女認為是愛呢?

葉扶呀:我聽到過有一些人對房思琪的評價,說很難理解。很難理解一個十三歲的少女為什麼會被自己的老師持續侵犯多年而一聲不吭,很難理解一個如此聰慧而有靈性的女孩無法辨別一個以教師為掩護的中年野獸。這樣的疑惑在我的腦海裡有記憶,我便知道從前的我也聽過看過這樣的事件,對此事的思考也且僅於此。

對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時常就局限於對當事人個體的對錯,而無法從一個大格局看到,房思琪式的悲劇是如今現實存在的觀念問題。「如果這個十三歲的少女認為是愛呢?」這是我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感觸。這個世界上一定是有一些東西是很容易分辨的,比如金錢的價值、距離的遠近。但是面對愛情這樣抽象的的東西,即使是一個再聰慧女子,也難免會身陷囫圇不自知。李國華對她說,那是他愛她的方式,他是曹衣帶水,她是吳帶當風。

如果那個少女真的覺得那是無比純潔的愛呢,還會有人會用那些不負責任的話語去傷害她嗎? 你要如何要求一個對男女關係尚屬無知的少女懂得那個在冠冕堂皇的人們眼裡隱晦而絕口不提諱莫如深的話題真正的意義?……房思琪式的人物,是這個社會裝聾作啞的犧牲品。沒人聽見吧,可是她們一定真的吶喊過。

林奕含在節目中談及小說中的李國華是對文學傳統的「背叛」。

小說中的結局只能是瘋了

劉寧寧:有的人經歷了不幸,有的人看見了他人的不幸,一個女孩子喜愛文學並嚮往愛情,可是披著文學和愛情的魔鬼卻襲擊了她的生活,就好像一隻年幼的穿山甲,還沒有長出自己的鎧甲,就被猛獸尖利的牙齒咬傷了。

這樣的不幸即便是沒把人摧毀,也將伴隨一生,小小的房思琪,善良的房思琪,被羞恥心折磨的房思琪用她的智思,甚至是「愛」來面對這隻猛獸以及周圍的黑暗,耗儘自己身體裡最後一點光芒。所以小說中的結局只能是瘋了,就像小說《無字》裡的吳為一樣。

我殘忍地把這種痛苦認為是小眾的痛苦

Cindy:閱讀這本書情感是壓抑的,心情是沉重的。能感受到與她年齡不相符地某些深刻的人生觀點,這種觀點一定是經歷了某種難以言狀的痛苦後才能發出的,與她的肉體連接在一起。

但我殘忍地把這種痛苦認為是小眾的痛苦,是一種「小悲劇」。房思琪無法走出的是自己為自己設置的框框,她的框框或許根植於社會中一些陳舊的看法,然而並不是牢不可破的和不能改變的。當《房》的作者林奕含能鼓起勇氣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書的時候,她都無法破除這個自己設置的牢籠,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真的令人難以想像。有句話叫「性格即命運」,恐怕她為文字所累的性格特點才是真正使她的故事令人感到窒息的原因所在。

《綜合防治兒童性侵犯專業指南》

作者:龍迪

版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7年11月

「家長要學會識別危險情境和潛在侵犯者發出的危險信號。」

犯罪與職業、社會地位無關

趙紫怡:看視頻的時候,她的語氣非常平淡,平淡的讓人誤以為這只是發生在小說中的假設,對於文學中美得追求是每個女孩的王國,也正是文字的美彌蓋了那些齷蹉的思想和行動,也正是對於美好,讓本該詩意化的情景蒙上了沙塵和霧霾,喘息不在,理想幻滅,對於每個對文字幻想的女孩都是一個睜眼的噩夢。

郭東玲: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有時候犯罪這件事,和職業與社會地位無關的。還有就是,希望大人能夠多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要等發生了再去後悔。

聾子:房思琪式的強暴令人恐懼,那些衣冠禽獸讓人咬牙切齒,身邊也有個女孩經歷了這樣子的事情,自從事情發生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她,希望她一切安好,從新開始新的生活。但是,那個壞人到現在都沒有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這也是我選擇就讀法律專業的原因。希望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

我沒有做錯

步鶻:我常把喜歡的書或電影翻來覆去地看,我很喜歡奕含的文筆,精準巧妙,卻也字字誅心。一遍讀完,我始終沒有辦法去讀第二遍。我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回想起來,那似乎是我擁有過最美好的夏天了,因為那件事情以後,生活中的一切都好像開始變苦。雖然他當時不知是因為害怕還是良心發現中止了他的罪行,但從此之後我便每晚與噩夢相伴,同年患上無法根治的疾病。

我曾經是一個非常樂觀,對世界充滿美好憧憬的人,現在卻時常莫名其妙哭起來,一個人孤獨,人群中也孤獨。前一陣子摯友問我:「你怎麼了?你高中的時候不是這樣啊。你以前元氣滿滿的,還常常安慰我給我打氣,你忘了嗎?」,他不說的話,我確實已經忘記我以前的樣子了。有的痛苦沒有辦法向人訴說,因為沒有人能理解你,反而會讓別人覺得尷尬彆扭。

從此我才終於明白人是多麼脆弱,一點看不見的傷足以打倒你,一點不明來源的病毒也能輕而易舉摧殘你的身體。這兩年過得尤其漫長,常常在夜裡,覺得自己已經衰老成一堆枯骨。每天睡前我都在日記裡寫「希望今天睡得好」,但是沒有用,以至於到後來,我已經習慣了噩夢的造訪。但即便如此,我絕對不可以被打敗,曾經覺得活不下去,但是想到我最愛的媽媽,和身邊用自己的方式關愛我的每一個人,我又突然覺得,只要這世上還有一個愛我的人,我就值得活下去,還要活得好。我沒有做錯事,受懲罰的不應該是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勇敢而堅強。

《違背我們的意願》

作者:蘇珊·布朗米勒

譯者: 祝吉芳

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

「解決強姦問題不可能是個人方法。」

我也沒有做錯

西風:昨天和男朋友聊到了自己的初戀。那時年少,懵懂無知,覺得既然做出了在一起的承諾就該全身心投入。初戀強迫我做了很多事,那些對於剛剛成年的我遠不能接受的兩性的事。他說情侶間都是這樣。我反抗過掙扎過憤怒過,卻一次次地將這一切解釋為他愛我我愛他。終於我還是提出了分手。三年過去了,每當想到那段經歷依然滿心憤怒和屈辱。

去年讀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心頭一驚,這好像是初戀時的我。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比林奕含幸運,我通過網絡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越來越多的關於性侵的知識,慢慢能夠接受自己當初的無知,慢慢變得堅定勇敢懂得拒絕懂得愛。更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溫柔善良的男朋友。聽我講述曾經的故事時滿眼是溫柔的心疼和愛惜,承諾以後要將我保護的很好。林奕含喚起了社會對此類事件的廣泛關注。這裡想對有過相同經歷的女孩子們說:你並沒有做錯,你依然值得被愛。

關注性侵的國產電影《不能說的夏天》(2014)劇照。

我們都沒做錯

Summer梅:家庭與社會的不接納,偏見導致了我不敢,也無人去訴求,我一個人承受著,說服自己愛上這樣的遭遇,然而,扭曲的就是扭曲的,扭曲了人性和思想,人扭曲地使用文學,來創造美好的圖畫,本質卻如死屍一般,他笑著,振振有詞地強迫著,我無力反抗,選擇了扭曲自己,好讓我還能暫時與這個環境相適應,我還活了這麼些年,但是醜惡的不會變成美好,人間之定律,在我心裡,沒有改變,最終,我選擇了掙脫。這樣的思維是誰建造的呢?父親啊,母親,我不敢跟你們說,誰又能接納我的一切,並且為我主持公義呢?沒有…

Mae:親愛的林奕含,我曾在少年時被信任的人猥褻,謝謝你的書,它讓我更有勇氣直視自己的過去、更清醒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黃文琪:之前總覺得性侵離自己很遠,直到在高一的某一天早晨六點十分,一邊等車一邊還在背書的我被一個醉漢拉著問一夜多少錢。人生第一次覺得恥辱。兩個月後,在街上被摩託車黨摸了胸,那一天我一個人在廁所吐了很久,覺得自己真髒。雖然知道不是自己的錯,卻無法做到原諒自己。四年多過去了,那種感覺仍然清晰得嚇人。她用文字寫出我們這一批人的感受,也比我們更為決絕。被性侵,是她的不幸;失去她,是我們的不幸。願你都好。天堂沒有痛苦。

陳曉嵐:我也想像你一樣,把無法說出的話說出來,然後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你的痛與愛我都懂,我討厭看到別人說你不堅強,說你脆弱,他們不知道有好多坎坷人是無法跨過去的。我們是一樣的……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新京報書評周刊的讀者們。徵集與編輯:西西。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逝世三周年」上了大陸熱搜卻被臺灣遺忘!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       華夏經緯網綜合報導,高達5.5億閱讀,18.5萬討論,#林奕含去世三周年# 在今天早些時候登上大陸微博時事熱搜第一。然而,臺灣卻將她徹底遺忘,以三立為代表一些平日裡「硬幣掉進下水道」都要「深度分析」的媒體,集體在這個日子裡掉線。    南方周末、三聯生活周刊、新京報、頭條新聞等多家大陸媒體發文,以此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藉此反思當前社會上猖獗的性侵現象。而大陸網友也從未對其遺忘紛紛留言緬懷。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房思琪的悲劇卻還在繼續
    4月27日,是臺灣作家林奕含逝世的第三年。我們仍然記得她在自殺前寫給好友的那段文字:「 I wish so much that I was killed the first time I got raped. (我多麼希望,在我第一次被強姦的時候,我就已經死了。)」
  • 林奕含離世一周年,世界變好了嗎 ?
    她說都好,你們安排就好。下了線。這篇她無論如何想要發表的文章,叫《石頭之愛》。石頭一語,出自她最愛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她寫:「我當然有腳,我與B的家也絕非300平米,但我總說:『幫我倒杯水水。』不是白開水,是水水,噘嘴飛吻似的疊字。B的駝背拉弓,大腳兩步。倒太滿是要我學狗舔水,倒太淺是小氣。那兩步,是我生命最壯麗的時光。」文中的B,是她的丈夫。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戀童癖該何去何從……
    昨天,4月27日,是著名作家林奕含逝世三周年的日子,讓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這件事居然排在熱搜榜第一幾個小時沒下去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
    林奕含去世的第三年,希望記得她的人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得越來越少,而是有更多的人讀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紀念她的人會越來越多。
  • 林奕含去世一周年|世界發生了什麼改變?
    今天是4月27日,臺灣作家林奕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有一封信要與大家共享。這封信來自臺灣,是奕含最好的朋友寫的。分享這封信,也分享一分憂鬱的心情。這個美麗的女孩,如果她的去世,給這個世界,給其他女孩兒們帶來了安全和自信,以及健康無憂,那她的死,不只是壯麗的,甚至是偉大的。可這個世界,真的變好了嗎?江慧君的信江慧君是林奕含在高中時代的摯友。
  • 林奕含逝世三周年:我們如何挽救下一個「房思琪」?
    在那段於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的生前採訪視頻中,林奕含帶著哽咽發問:「文學是否只是一種巧言令色?」文學曾被陷入痛苦泥淖的林奕含視作救命繩索,卻最終讓她把自己的命運綁縛。林奕含之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痛苦?承載著這份痛苦,房思琪的故事在當下的社會,依然能引發怎樣的迴響?在林奕含離世正滿三周年之際,我們希望通過走近和體味這份痛苦,懷念這位才華橫溢的作家,也藉此反思社會上依然猖獗的性侵現象。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這個世界什麼都沒有變
    李國華這個畜生,他太懂如何毀掉房思琪了:李國華心想,他喜歡她的羞惡之心,喜歡她身上衝不掉的倫理。如果這故事拍成電影,有個旁白。旁白會明白地講出,她的羞恥心,正是他不知羞恥的快樂的淵藪。射進她幽深的敎養裡。用力揉她的羞恥心,揉成害羞的形狀。這本書令我感到窒息,林奕含遭受的苦痛,外人能感受到不及她的十分之一。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請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李國華」
    林奕含,想到這個名字,就會感覺到傷心襲來,更別提看到跟她有關的視頻或信息。心疼,心疼這麼溫柔美麗的一個女孩子,卻在人世間受到這樣的摧殘。那種傷痛感就好像回到了我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那個晚上,看完之後,我好好地大哭了一場。可是,哭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 懲罰施暴者的必要性——寫在林奕含逝世三周年
    臺灣作家林奕含(1991年-2017年4月27)自殺前8天接受採訪,在新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2017年2月出版)大賣特賣的時候,她卻說,「在出版了以後,被人家冠上成功什麼之類的字眼上,我仍然覺得我是一個廢物。」「我就是一個廢物。為什麼?
  • 林奕含逝世三年後,中國版「素媛」出現
    據附近村民講述,嫌疑人劉某平日靠撿垃圾為生,精神正常,愛喝酒,一喝酒就耍酒瘋,裝瘋賣傻。圖源:新京報 消息一出來,網友們紛紛評論,這不是就是中國版『素媛』嗎?據韓國媒體報導,素媛案犯人下個星期即將出獄,網友們籌錢讓素媛家人搬家。
  • 林奕含離世三周年,我們再來讀一讀她的「遺言」
    林奕含 陳佩芸 攝就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後不久,林奕含就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本來,以她的筆力,可以留下更多好的文學作品,但寫儘自己不長的一生,就燃盡了她的生命。寫出這樣的一本書,對於林奕含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這個話題,她在後記中與自己的心理醫生討論過。「你知道嗎?你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
  • 被禽獸性侵的林奕含,離開三周年了
    林奕含。好像越來越多的時間能聽到這個名字,隨之而來的就是那本《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 林奕含逝世3周年之日,讓我們望向李星星們 | Variety 視人-她之力
    今天,是林奕含逝世三周年紀念日。2017年4月27日,26歲的她在家自縊。那時,她剛出版了新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是一個關於補習教師利用自己的職權強暴女學生的故事,也是她自己親身經歷的噩夢。自殺前8天,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 臺灣美女作家林奕含去世三周年:鮑毓明、李國華們,能被放過嗎?
    01 她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了一本書一直都不敢看,臺灣作家林奕含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中講述了13歲少女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李國華性侵,此後長達數年的悲慘故事,最終房思琪崩潰發瘋,而李國華依舊平靜地生活。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下一個「房思琪」,我們又該如何去挽救?
    這位作家是林奕含,她因不堪長久以來抑鬱症的折磨而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在抑鬱症的背後,則是她從幼年起長達數年遭受老師性侵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由於受困於疾病,林奕含選擇用文學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在生命的最後一年裡,她寫下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借用自己的親身故事,來說出自己的痛苦。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林奕含,都是讓人沒有勇氣回看的記憶
    如果你有心看到這裡,倒不如聽聽我的解析就好。林奕含的這番話你可以理解為更多的是自嘲。愛的意義不會那麼簡單,而一個人理解這種遭遇之後,從心底不會認可的。她會愛上一個誘姦犯麼?書中的李國華一直到最後都在繼續教學, 甚至你還能看到他所謂的招牌,他活的好好地,除了道德和輿論,他沒有在遭受半點。當然也僅此這樣。2017年,林奕含家屬表示不願意對陳國星提告。
  • 臺灣作家林奕含自殺—我的痛苦,不能和解
    她語出驚人:我明白這個不斷壓榨學生的超級社會需要超級小孩來自慰,但那是兩舌,是惡口,是暴語。如此美好、冰雪聰明的姑娘,誰能輕易將她和幼年性侵,以及泣血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聯繫在一起?在林奕含自殺之前8天,她曾接受媒體採訪,談及那本自傳體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更像是一本「死諫」。網上有兩個視頻,一短一長,微博流行是那個短的。在視頻裡林奕含錐心蝕骨、幾度哽咽,看似是在講筆下的房思琪,實則在講她自己。
  • 林奕含去世三周年:如何挽救下一個「房思琪」?
    在「林奕含去世三周年」的微博熱搜下,每天都有無數的評論留言。三年了,人們還清晰地記得她的美麗與悲傷。2017年4月27日,才華橫溢的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家中自縊身亡。她如花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26歲。這樣的姑娘,原本有著光華似錦的人生。可這一切的美好,都在遇到人面獸心的補習老師後,被生生地畫上了休止符。林奕含幾度自殺,像溺水的人無力掙扎,最終絕望地沉入水底。林奕含的故事,都寫在她自傳體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
  • 探尋林奕含的「真相」
    這幾天又在看林奕含的各種視頻。 去年只看了那一期書房裡、她離世8天前的採訪,這一次才發現了更多線索。(鏘鏘三人行那一期,真的是太粗糙了,竇文濤對她沒有絲毫了解,僅憑一些花邊新聞就開始拼湊想像。反倒是另一位女嘉賓說了幾句擲地有聲的話。所以如果只看到事物的片面,真的不如完全不看。不知道這期節目,給觀眾帶來了多少對林奕含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