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大劇院
極近自然主義的建築如何去做照明?
文 | 《eLicht 雲知光》
編輯手記: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 哈爾濱大劇院項目。
在此之前我們曾有一篇文章詳細分析過它——《中國人自己設計的大城市地標 :哈爾濱大劇院照明如何設計?(點擊題目可閱讀)》,在本系列文章中(文末可查看相關文章),我們先是跟著許東亮老師了解了現代性和鄉村性的照明手法區別,今天我們再來聆聽他對於極近自然主義的建築照明的理解。
圖:哈爾濱大劇院
首先,自然主義是哈爾濱大劇院的建築整體設計理念,它坐落於松花江北岸江畔,設計靈感也恰是源自周圍的溼地自然風光與北國冰封的地貌特徵, 建築外立面採用白色鋁質板包裹在與周邊自然景觀協調的建築形上,遠遠望去,張力十足的曲線結構看上去像極了雪峰。
圖:哈爾濱大劇院所處環境
那麼,這樣極近自然主義的建築如何去做照明呢?
許東亮表示,團隊在接到這個項目以後, 首要的事情就是「審視」,像觀察城市一樣的從宏觀上對哈爾濱大劇院進行大局的理解和認識:首先就建築風格和建築所處的大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
經過對建築所處的大環境的考察,許東亮團隊對這個項目的最初設想是希望做到融入環境的感覺:在沼澤地的大背景下,周圍是錯落有致的城市建築群,在中間較暗的環境中,大劇院又像個突出的明星一樣。
如果要達到這個暗中有明,奪人眼球的效果,我們認為這個「明」的表達是不是一定要用炫目的燈光把它勾勒出來,還是選擇通過周圍城市「亮」與沼澤地的「暗」的對比,把項目對象本身已經具備的邏輯線條及創意關係的次序關係表達出來,因為周圍建築的亮會反襯出沼澤地環境的幽深和黑暗,而在這種特意營造的暗空間中,刻畫劇院的風格和讓它突出就很簡單了。
圖:許東亮,哈爾濱大劇院夜景燈光概念關係手稿,遵循建築在自然光下的立體肌理。
許東亮團隊希望人們從遠處看項目的時候能夠看到設計團隊期望給外界傳遞的信息:看清楚不一定為美,朦朧美有時更讓人心曠神怡。因此有意識控制亮度,只要能夠讓人隱隱約約看到就可以了。
圖:哈爾濱大劇院遠觀效果
因為建築的形狀是一目了然的,在很多情況下,城市在遠處要能看到,我覺得看到是必須的,但是看到一定要是美的,如果我們希望建築對外的形狀沒有必要那麼強化,只需隱約有它的存在感就可以的時候,我們要儘可能的把它的亮度壓低,鑿洞。
圖:明暗是相對應的,節制用光也能實現精彩的效果,夜晚的外立面被局部擦亮後,外立面上小凸起與光形成的紋理,讓建築本身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生命力。
因為人在這個建築周圍的廣場散步、休閒的時候舒適度很重要,而不能為了讓遠處看到,犧牲近處的舒適性,這就是我們在文中提到的燈光與環境協調一致的目的。
最後,像我們上文所述,許東亮團隊的考察結果是他們認為哈爾濱大劇院在建築設計風格上有別於我們常常見到的傳統建築風格, 這是一個很新型的設計形式,多是由自由曲線構成,利用參數化設計而形成的有創意的建築形式,造型非常隨意,但是在隨意中又蘊含著自身的結構邏輯。
但是這個邏輯是經由建築師架構起來的,而且建立的非常完善。問題和挑戰隨之而來,在極具一體化的建築邏輯下,如何通過光的表達來強化這個建築邏輯呢?許東亮坦言這是他們在考察哈爾濱大劇院項目後最先面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許東亮及其團隊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充分尊重建築師已建構起來的邏輯,在不破壞整體造型的基礎上去突出和加強這種邏輯。他解釋說因為這個項目本身就極具創造力和想像力,作為照明設計師面對這樣的項目時不需要另加更多的想像力。
此外,許東亮認為決定哈爾濱大劇院項目成功的另一要素是建築師作為總導演的角色在該項目中的巨大作用, 他表示建築師前期已經為照明設計師的介入鋪設了諸多可供發揮的空間和餘地, 比如由多個建築圖形構築的空間實體、虛體關係的凸顯和表達:虛體如何去露光?實體如何通過燈光不露痕跡的包圍和訴說虛體?燈光又該如何通過實體的負載流暢的表達細節等等。
前期周全的考量可謂是助力了許東亮團隊的發揮, 他們在以上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解讀,比如說從實體圖形中安裝多少燈具、燈具次序如何擺放、燈光角度如何融入整體環境等來考量和凸出建築的輪廓和形狀。
面對外界對哈爾濱大劇院照明燈光設計如織的好評時,許東亮很平淡的表示我們只是從燈光的角色出發,用燈光語言忠實詮釋這個建築罷了,建築師用形狀和材料來構建建築,我們用光色變化來突出和隱藏建築。
哈爾濱大劇院在明暗對比的表現上儘可能的由建築周圍的自然環境來表達。
圖:夕陽西下時,建築的凹凸有致在自然光下產生了層次豐富的明暗關係。
許東亮補充說:
從這個角度考慮的話, 我們在對哈爾濱大劇院做整體照明設計構想的時候,沒有做很多誇張的東西,盡最大可能尊重周圍的自然環境。因為我認為在一個沼澤地裡我們的照明設計再誇張,還是不如自然環境的原生態的好。
比如說我們希望人們走到這裡的時候,第一感覺是舒適的,接近自然的。因此我們在做照明設計時候,儘可能的把光打在水裡以營造星星點點的夢幻效果。此外,我們還把水面、橋面的燈光儘量的壓低。
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整體環境在燈光有意識的營造和襯託下形成一個自然的明暗過渡:建築在周圍暗環境的襯託下是最亮的,然後建築周圍的物體和風景會逐漸的暗下來。
許東亮表示,哈爾濱大劇院項目在明暗關係處理上的最終呈現效果和最初預期的目標非常接近。 他告訴筆者照明設計應該是立足於建築本身形態上的另外一種形式的語言表達,最初我們在做哈爾濱大劇院定位的時候,我不希望燈光把建築本身的線條和形態給帶偏。
所以從哈爾濱大劇院最終呈現的照明燈光效果來看,我最欣慰的就是光的亮度控制,整體還沒有脫離我們當時的預想。它是一個很含蓄的、仔細看卻帶著張揚的一個建築主體, 與此同時,它還是一個與周圍光環境的配合、很適合人去遊玩的輕盈的建築。
最後,一起來看看關於哈爾濱大劇院的視頻吧。
視頻來源:一條
本系列文章相關閱讀:
許東亮:設計的目的是帶著情懷去解決問題
許東亮:城市照明規劃的六大類別
許東亮:又要現代化,又青睞鄉村建設,我們究竟想幹嘛?
許東亮
棟梁國際照明設計中心主持人
雲知光照明學院特約講師
版權聲明:文章系《eLicht 雲知光》會員刊物原創作品,為雲知光版權所有,謝絕任何形式未經許可的轉載,授權請聯繫裙子,微信號:yyq10252。
—————— THE END ——————
【這是一則招商廣告】
☟☟☟
這裡有一門為解決痛點而生的課程
教你正確使用室內燈光
快快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