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絮語
延邊日報副刊,名曰山泉。
山泉筆會。路遙,未至。
網絡見聞,筆會風雅於文學講座與山莊採風。講座學術高致,精彩迭出,文友滿座。採風物我生情,文思飛舞,無不收益。
延邊地處長白山麓。境遠高貌,蒼翠疊巒,雄渾曠達。林間豐饒,山泉清冽,甘美惠澤。
景行行止,眾生殷殷。竊揣山泉雅意,附會個中三味。
晉末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說漁人在山中「林盡水源」處,洞見化外妙境桃花源,回返時雖作標記,卻再未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徑。文中虛構的桃花源,平等、淳樸,安定、祥和,暗寓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嚮往,也為日後辭官歸隱田園,埋下伏筆。
「水源」,山間泉也。山泉,與桃花源咫尺之遙,酷似文人追求理想妙境的路標,寄宿風骨的驛站。
唐朝王維,對《桃花源記》二次藝術創造,創作了一首七言樂府詩《桃源行》,與陶淵明散文並世流傳。《桃源行》詩中有畫,意境味長,筆力舒健,從容雅致。將一篇散文,濃縮成極具韻律感的古詩,更具藝術屬性,後人稱道。
清代吳喬把詩比喻為五穀釀出的美酒。此言不虛,好詩如酒,讀後陶然。呵!山泉驛站,亦出文人詩酒。
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元的文人畫,遊心物外,抒發文人胸中逸氣。文人畫不在工細甜美,而在文心、詩情、畫意兼備之妙趣。文人畫家能詩善詞,重德達理、修學善書。有唐以來,文人畫家寄情林泉,無拘優遊,弄筆自適,寫出一幅幅通天機、富神韻的逸品。
明代文徵明顧念松石之趣,作《松壑飛泉圖》。畫中山石高聳,蒼松幽谷,山泉川流,高士悠遊,如世外桃源,以此寄懷隱居生活。畫中有詩,文人味道清麗深秀。山泉,蓄髮出文人心源山水。
國人飲茶,悠悠數千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茶文化源遠流長。飲茶對品類、茶具、用水、茶藝等均有考究,飲茶既是物質需求,也是精神享受,更是高深學問。唐代陸羽,畢一生茶事心隨著述《茶經》,後人譽為「茶聖」。文人鍾情閒靜生活,或小品獨茗,或清茶會友,藝術而自由,近乎老莊境界。
飲茶煮泡,重在選水。《茶經》云:「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兼備「清、輕、甘、冽、活」五德,山泉泡茶,才是好茶。山泉,清供文人縷縷茶煙。
源清流潔,本盛木榮。山泉,薈萃文人風骨,不竭詩情,無聲丹青,淡雅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