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於7月23日在央視紀錄頻道20點檔首播,每天播出5小集,連續5天播出。繼續使用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將看上去枯燥乏味、泥土氣息濃鬱的國寶,生動有趣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第二季的時間跨度是戰國秦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由分裂的諸侯國走向大統一的時代。秦漢時代開創的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範式,以及創製的政治制度和形成的國家觀念,奠定了後來兩千多年的基礎。這一時期的物質與文化成就,均達到了古代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其所創造的時代風貌和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之一。
節目每集僅5分鐘,「孵化」卻歷時整整兩年。節目組總導演徐歡介紹,從搜集到篩選,團隊經過學習、研究、走訪、勘察後,從全國登記在冊的380多萬件文物中遴選出100件,「做5分鐘的節目和做1個小時的沒區別,許多分集導演帶著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僅僅一集就能打磨上大半年。」
不得不說,這兩年文化類節目一直備受關注和矚目,堪稱文化發展大年。尤其是對於國內原創節目而言,文化+的模式無疑成為一種更貼合中國特色的節目創新途徑。以相對輕鬆的綜藝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對於當下的廣播電視節目創作者來說,具有著一定的借鑑意義。
今年6月20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其中包括1個廣播節目和9個電視節目。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創新創優節目名單中,文化類節目成為絕對的主角,諸如大家熟悉的《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
自2017年以來,《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帶領了新一輪的文化綜藝熱,廣電總局在公布2017年度創新創優節目時也提到,2017年,全國廣播電視機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製作播出了一大批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節目。其中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等18個電視節目,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那年我高考》等8個廣播節目為「2017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在國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主管部門積極引導的當下,泛文化類綜藝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誕生了不少頗具影響力的綜藝作品。與此同時,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發展路線,值得行業探討研究。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善於從文化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2017年7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要求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利用壯話優秀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製作播出更多有思想深度、精神高度、文化厚度的文化類節目。」
6月15日晚,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在綜藝單元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國家寶藏》(第一季)榮獲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
《國家寶藏》自開播就引起全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網絡熱度有增無減,豆瓣評分最終定格到9.1,被認為是開啟了「古典文化綜藝元年」。
《國家寶藏》力求通過「紀錄片+綜藝」的形式,讓一件件文物「活起來」,將文物背後的歷史和故事,生動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不僅讓觀眾欣賞到文物巧奪天工之美,也感悟到文物背後的民族文化之魂,從而樹立起人們的文化自信之心,正如於蕾導演所說:「希望觀眾能夠感知文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自己的血脈相連,從而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另一檔節目《經典詠流傳》開播次日就得到豆瓣9.4的高分,創造了文化節目的最高評分。節目「和詩以歌」,將古典詩詞配以流行音樂,帶領觀眾在一眾唱作歌手的演繹中領略詩詞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同時還邀請文化學者和音樂家聯席點評,深層挖掘、多元解析詩詞音樂中的主流價值表達,讓它們在當下語境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傳播欲望。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高曉虹認為,《經典詠流傳》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它為文化傳承找到了一個強大而流暢的節目邏輯,帶著一種文化的修復感和使命感而來。節目巧妙地解決了純文化節目缺乏大眾傳播性和音樂節目缺乏文化底蘊的問題,真正做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巍巍中華,璀璨文明。浩瀚青史,筆書丹青。國之重器,前情往事。一眼千年,不渝初心。中央級媒體以「中國化」定義新時代綜藝之路,無疑是文化類綜藝發展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