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建築設計師廖偉立認為,在臺中這樣一座典型的缺乏歷史紋理與涵構的臺灣城市建立一座救恩堂,能夠創造一種自明性(identity),外加其本身具備的強度,可以在社區扮演一個不錯的溝通角色,這便有了臺中救恩堂。
這座地處臺中市北區進化路的教會建築,將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引入其設計之中,把人神交匯的主堂建於頂層,採用輕巧的鋼結構大跨距,底層運用原生的混凝土複合結構原理,另把室外到室內的中介空間加長,使人們從室外到室內隨著行走距離的加長,沉澱俗世的心情,以平靜的心靈與神交談。
設計師希望救恩堂可以自己產生能量,成為其它建築可錨定的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成為歷史脈絡的一部份。整個建築外觀被塑造成厚重的、穩定的量體感,於歷史、文化、時間中累積沉澱適當的「重量」。救恩堂能在都市社區建構起它的記憶,隨著時空的演變,記憶的片斷將逐漸累積成「故事」,記憶的重量將逐漸堆疊成「歷史」。設計師將地面層的牆減到最少,這幾乎是一個「無牆的教會」,社區的人們隨時可來可往,地面層與地下層幾乎全部都被提供給社區的人們作活動交流之用。臺中救恩堂在社區中無時無刻扮演著一個心靈上的便利店角色,沒有界限,沒有負擔,信仰與常民生活結合。教會不僅是教友們聚會的地方,也是臺灣普遍「孤立」的城市建築和「疏遠」的人際關係中一個可以聯結的地方,更是社區中人們敞開心胸,打開心結的場所。
臺中救恩堂是整個臺灣最大的清水模量體。清水模的手法是完全以混凝土的質感作為建築表現的素材,拆模後即成為完成面,不再施加修飾,故而呈現出出乾淨利落、一絲不苟的樸素效果。這種省略表面加工的處理步驟,實際十分講究工法的細節與技術應用,但惟其樸素,不假修飾的表面肌理卻儼然成了光影表現的最佳舞臺。同時,為了凸現清水模體量的粗獷質感,設計師在外層的覆面材料的選擇上採用了現代、輕盈的VMZINC鈦鋅板,灰色調與混凝土的顏色相互協調,毫無突兀違和之感。清水模這一表現素材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所慣用與鍾愛的,其簡約至上、崇尚自然和純淨的特點可以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留白,乍看之下,似未完成的建築甚至予人「廢墟」之感。臺灣由於其獨特的地緣因素,與日本的資訊、交流較為便利,因此清水模建築在臺灣因受到安藤忠雄的影響而較為普遍。這座臺中救恩堂由於其顯著的清水模特色,打從建成以來便吸引了許多建築系學生慕名前來參觀。清水模嚴謹精湛的技術表徵與其給人們提供的樸素純淨的自然感受,使得這座具有宗教功能與意義的教會場所,擁有理性與感性的美妙融合,給人帶來無窮的回味。
這座教會建築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的空間對於光影的演繹。恰如舊約《創世紀》中所述——神說:「要有光。」光對於這個基督教教會建築來說無疑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隨著季節、氣候、時間點的不同,教會裡的光線落點也不同,每個參觀者來到這裡參觀的感受也會各有不同。光與影的明暗交錯與變化,如同一幕幕無聲電影,隨著參觀者或信徒的心情而改變,啟發著人們不同的解讀,使得在此禱告的教徒仿佛能夠切身感受到神的洗禮。建築師將設計的創意與大自然相接,在教堂的牆面上還設計了經過計算的開口,讓光線在每日不同的時間段中變化角度與色彩,使得光線融入建築中,成為建築的一部分。建築設計:廖偉立/AMBI Studio
設計時間: 2005/6-2006/10
施工時間: 2007/10-2009/8
材料:清水磚與鈦鋅板
造價:1億2000萬臺幣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頁尾點,如果您也有精彩文章,您可直接投稿於gao@abbs.com,我們會定期篩選分享給我們的ABBSer。